楊 玲
摘要總結(jié)了茶樹生長適宜的條件:最適生長溫度15~25℃,最適年均降雨1 500mm,土壤最適pH值4.5~5.5、富含有機質(zhì)。介紹了貴州茶樹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以期為該地區(qū)茶樹的栽培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茶樹;適生條件;栽培管理;貴州
中圖分類號S57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20-0040-02
貴州平均海拔1 000m左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3~6℃,最熱月平均氣溫22~25℃,陰雨天多,雨季長,年降水量1 100~1 300mm。日照少,年日照時數(shù)約1 300h,降水集中于夏季,無霜期270d左右,陰天一般超過150d,常年相對濕度70%以上,在茶樹栽培區(qū)劃上,貴州是茶樹栽培生態(tài)適宜性區(qū)劃適宜區(qū)[1]。
1茶樹栽培五要素的最適條件及改進方法
1.1光
“高山云霧出好茶”,茶樹原產(chǎn)于西南地區(qū)的森林之下,遮蔭生長,喜光耐陰,忌強光直射。全光照條件下的茶樹,葉形小、葉片厚、節(jié)間短、葉質(zhì)硬脆,芽葉易老化,制成的茶葉品質(zhì)低;高山云霧條件下茶樹中茶氨基酸、葉綠素、含氮芳香物質(zhì)多,茶多酚少。茶園適度遮蔭,可提高茶葉氨基酸總量,芽梢含水量高,持嫩性強。生產(chǎn)上可通過種植遮蔭樹實現(xiàn)適度遮蔭,具體做法是:每隔6~8個大茶行間作一行林木或果樹,株距3~4m。適合種植的樹有杉、白楊、楊梅、胡桃、烏桕、山核桃、桂花、杜仲、厚樸等。松樹、刺槐的根瘋長,與茶樹搶奪水分、營養(yǎng),因此,不適合間作茶樹遮蔭樹。
果茶間種的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好,茶行間還可以種食用菌和天麻等草本層的植物,形成林-茶-菌的立體結(jié)構(gòu),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茶樹還可用遮陽網(wǎng)遮蔭,在茶行上覆蓋的遮陽網(wǎng)要用鐵絲固定,以防被風吹落,陰天及時揭開,避免茶樹因光照不足而降低產(chǎn)量。
1.2熱
由于原產(chǎn)地屬亞熱帶,所以茶樹畏寒,12℃以上才能萌芽生長,最適溫度15~25℃,高于30℃生長緩慢,35℃以上很難生長。此外,溫度對茶葉品質(zhì)影響很大。綠茶中,春茶品質(zhì)最好,秋茶第2,夏茶最差,原因是溫度越高氨基酸含量越少,而綠茶的滋味鮮爽就取決于氨基酸的含量。紅茶相反,決定紅茶品質(zhì)的茶多酚含量隨氣溫升高而增加,故紅茶中夏茶品質(zhì)最好。
氣溫過低可以通過覆蓋塑料薄膜來保溫,也可以茶行間覆草;溫度過高,可以種遮蔭樹來降溫,遮蔭樹既可以擋強光,也能降溫。
1.3水
茶樹喜濕怕澇。茶樹生長期中的需水量基本來源于土壤,要求年降水量必須大于1 000mm,栽培適宜區(qū)的年降雨量為1 500mm左右。生長季節(jié)月平均降雨量不少于100mm,夏天氣溫高,蒸騰大,要求月降雨量在200mm左右,如果生長期間連續(xù)幾個月降雨不足50mm而又未采取任何灌溉措施,茶葉單產(chǎn)必定大幅下降。茶樹栽培要求土壤三相比為4∶3∶3,若達不到,根得不到充足的水分,需要人工灌溉,灌溉時間最好在10時前或16時后,以避免高溫下水分的蒸發(fā)。由于茶樹根比較深,澆水一定要澆透。
經(jīng)濟有效的保水措施是茶行間覆蓋或種綠肥。推薦種植白花三葉草、紅花三葉草、園葉決明、羽葉決明、黃花羽扇豆等。其中,白花三葉草已被農(nóng)業(yè)部列為向全國推廣果園生草覆蓋技術(shù)的首選。這2種措施還能防止茶園雜草生長,避免雜草與茶樹搶奪肥料。
1.4氣和肥
1.4.1氣(CO2)。若CO2含量低,可通過燃燒秸稈和放置干冰來增加其含量,大田一般不考慮此因素。
1.4.2茶樹施肥原則。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有機肥主要用作底肥,包括廄肥、堆漚肥、沼渣、腐殖肥、綠肥、有機復合肥等。提倡多施油餅肥?;手饕媚蛩?、過磷酸鈣、硫酸鉀和復合肥等。少施氯肥(氯化銨、氯化鉀等),茶樹不喜氯,施用過多氯肥容易造成氯害?;手械实?/3與有機肥混合作基肥,2/3作追肥,磷、鉀肥主要作基肥。
1.4.3施肥量。據(jù)貴州省茶葉科研人員多年研究表明,種茶的基肥用有機肥15t/hm2以上、油餅肥1 125kg/hm2、過磷酸鈣300kg/hm2、硫酸鉀112.5kg/hm2混合施用;成齡采摘茶園的基肥用量為廄肥15t/hm2以上、油餅肥1 500kg/hm2、磷鉀肥按每生產(chǎn)50kg干茶施7.5kg過磷酸鈣和5kg硫酸鉀;追肥以氮肥為主,按每收50kg干茶施6.25kg純N(折合尿素14kg)。
1.4.4綠肥。要大力提倡幼齡茶園間種綠肥或單獨種植各種豆科綠肥,避免有機肥來源不足和運輸困難。禁止施用城鄉(xiāng)垃圾、污泥和未腐熟的人糞尿及家畜糞便作肥料,以免污染茶園,影響茶葉品質(zhì)。
2貴州茶樹密植免耕栽培技術(shù)
2.1新建茶園土地選擇
茶樹喜酸,要求土壤pH值4.5~5.5;pH值>5.8的土壤很難高產(chǎn);pH值>6.0,種茶失敗,僅能成活,不長,無產(chǎn)量,故種茶之前測定土壤的pH值至關(guān)重要。土壤過酸,可用石灰與土壤拌勻來提高pH值;土壤酸度不夠,可用硫磺粉與土壤混拌以降低pH值,或增施有機肥。如果條件允許,可采用客土培園法。
茶樹生長要求透水、透氣性好的壤土,砂土、粘土均不理想。要求土壤肥沃,有機質(zhì)含量高(>1.5%),土壤不肥,需多施有機肥,或種綠肥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的含量。
2.2新建茶園園址選擇
一是遠離工業(yè)區(qū)和人口密集地區(qū),交通方便,附近無污染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植被豐富,有機肥來源充足;山地坡度<25°,最好是平地和緩坡地段。茶園地勢要求坡度不能太陡,坡度>25°的不適合種茶。要求非梯化種植,因為開梯后,表土在梯坎上,茶行間土瘦,不利于茶樹生長,坎上土肥,易長雜草,需花費勞力除草,開梯還不方便采茶和施肥,浪費土地;四是勞動力來源充足,排水及灌溉設施方便。
2.3新建茶園的非梯化種植技術(shù)
2.3.1土地開墾要求。分初墾和復墾,初墾去掉園內(nèi)大石、填平溝坎,從下往上全面深翻土壤,深度50cm;復墾在種茶前進行,深度30cm,清除園內(nèi)樹根、雜草、石塊等。
2.3.2開設攔水溝。大茶園需要在茶園上方和坡面開設攔水溝,把山坡上淌下來的水引開而不至于造成水土流失、淹沒茶樹等。具體做法:在茶園中,從上到下,每隔30~40m開1個攔水溝,深度和寬度都為50cm左右。
2.3.3種植規(guī)格。等高雙行溝式種植,即從上到下按大行距1.3~1.5m、平均1.4m劃線,在中間開0.7m寬種植溝,深度40cm左右,施有機肥不少于15t/hm2,最好是30t/hm2,蓋土刮平,按小行距0.4~0.5m、株距0.3~0.4m種植,扦插苗每叢2株,雙行雙株。布種則每叢5~8粒。種植后的植茶溝比土面低10cm。
2.4良種選擇
推薦良種為湄潭苔茶、石阡苔茶、仁懷苔茶、黔湄303、黔湄412、黔湄419、黔湄601、黔湄701等,目前貴州的主栽品種是引自福建的福鼎大白茶。
3茶園管理及采摘
3.1茶園土壤管理
茶行間鋪草覆蓋能防治雜草生長,防止地表水流失,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阻止水土流失;夏天抗旱保水、冬天保暖防寒,能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的含量和土壤肥力。覆蓋可以用鮮雜草、稻草、綠肥、鋸木屑、枯枝落葉、作物秸稈等。
由于茶行間覆蓋了枯枝落葉的茶園本身很少長草,每年茶樹落葉都會增加覆蓋,也增加了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形成良性循環(huán)。另外,茶樹的吸收根分布淺,松土易傷根,影響茶樹氨基酸的形成,降低綠茶品質(zhì),也破壞了茶園微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覆蓋的茶園里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耕作。
3.2茶樹修剪技術(shù)
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茶園樹冠必須有大的采摘面,覆蓋度80%以上,葉面積指數(shù)為4,枝繁葉茂,葉片稠密,采摘面平整,理想的樹冠,必須進行科學的修剪。
3.2.1定型修剪。茶苗種下去長到30cm以上(一般2年)時要在離地面20~25cm處剪齊平,1年后,在離地面30~40cm處剪齊。這2次定型修剪,為幼齡茶園將來的成型打好基礎,經(jīng)過定型修剪,消除頂端優(yōu)勢,茶樹成齡后可控制高度在70~80cm,便于采摘,營養(yǎng)盡量長在芽葉上。
3.2.2輕修剪和重修剪。投產(chǎn)茶園每年都要對茶樹進行輕修剪,即把細弱枝、徒長枝剪去,維持采摘面整齊。一般在秋茶后進行,在11月底前完成。重修剪一般2~3年進行1次,目的是剪去長得過密、過細的茶枝,以便重新長出健壯新枝,重新剪也在秋茶后進行,11月底前完成。
3.3茶園病蟲害防治
3.3.1建立茶園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根據(jù)立體農(nóng)業(yè)的原理,建立林(果)-茶-食用菌生態(tài)系統(tǒng)。由于增加了物種的多樣性,引進病蟲害的天敵,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產(chǎn)值高,經(jīng)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好。
3.3.2農(nóng)業(yè)防治。結(jié)合茶園冬季管理,減少蟲口越冬基數(shù),除草施肥,促進茶樹健康生長,提高茶樹抵抗力,修剪后掩埋或焚燒枝葉,可以去除部分病蟲害。及時采摘能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
3.3.3物理防治。人工捕殺害蟲;對病枝葉修剪集中燒毀;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化性、假死性進行誘殺。此法環(huán)保,勞動力成本相應高。
3.3.4生物防治。利用害蟲的天敵消滅病蟲害。目前主要用白僵菌、綠僵菌、蘇云金桿菌和病毒制劑。
3.3.5植物性農(nóng)藥防治。此法具有價廉、有效、安全、方便、不傷天敵、不影響茶葉品質(zhì)、無污染等優(yōu)點。推薦農(nóng)藥有魚藤酮、苦參堿、松針堿液、鹽堿制劑、野棉花、五朵云、野花椒、馬桑葉等枝葉泡的水,能防治蚧類、毒蛾、刺蛾、葉蟬、螨類、茶毛蟲等多種害蟲。
3.4茶葉采摘
茶園開采宜早不宜遲,當春芽新梢有10%~15%達到采摘標準時即可開采,分批多次采,不宜等到芽葉發(fā)齊后再采,制名優(yōu)茶要天天采或隔天采。
采摘一定要統(tǒng)一標準,獨芽、1芽1葉初展、1芽1葉、1芽2葉等幾個標準,不同標準的茶青不能混合,否則會降低茶青等級從而影響制茶品質(zhì)。茶青的均勻統(tǒng)一對制茶非常重要,茶葉品質(zhì)好壞與茶青是否均勻一致密切相關(guān)。名優(yōu)茶都是均勻的茶青炒制而成。
4 參考文獻
[1] 駱耀平.茶樹栽培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
[2] 梁遠發(fā).貴州茶樹栽培研究主要成就與展望[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09,37(7):193-195.
[3] 楊書運,江昌俊.溫度上升對中國茶樹栽培北界的影響[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9,24(8):336-339.
[4] 藍允明.茶樹濕害產(chǎn)生的原因和防治對策[J].茶葉科學技術(shù),20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