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湘 李凱治
關鍵詞:心理效應 心理飽和效應 心理認同效應 虛構目的效應
前言:國家越來越發(fā)達,科技越來越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家庭、學校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高壓下,我們很多的教師非常辛苦,夜以繼日,花了大量的時間,用了很多“善良”的方法,卻總不奏效:學生記不住、聽不見、學不好,更有甚者,產生了厭學情緒……帶著這此問題,我開始去探究:收集了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具體案例,嘗試著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一一對應的分析,慢慢的我開“心眼”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于是,我把這些案例拿出來和大家共享。
案例一:一位語文教師兼班主任這樣說:我花的時間比別人多,用的心思不比別人少,我加班的時間多,我對我們班的學生是苦口婆心、耐心教育,可是學生的成績總是上不來,這是為什么?有些題目,我反反復復講解,多次強調,可考試時學生還是答不出來,還有學生說老師似乎沒有講過,這些學生到底是怎么了?
案例分析:從心理角度分析,這是所謂的心理飽和效應。在上面的案例中,當老師的話多了,反反復復強調了,在學生的聽覺系統(tǒng)中就形成了一種飽和效應。放在教學中:一般情況下,以三遍為最佳,第一遍敘述,第二遍強調,第三遍強化,第四遍,無所謂了,第五遍麻木了,再往下由于反復強調變成了“橡皮擦”、“涂改液”:當你刺激的東西過多,個體心理就產生了一種抵觸、反感、魘足,這樣的話,就失去了你所強調的應有的作用,相反教師心里也會覺得很冤。我們還發(fā)現,任何事情,當你反復強調,效果并不是特別好,這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用名詞,叫“心理適應”。所以當你在布置工作時,尤其在強調某個比較重要的事情時,不要反復強調,切忌反復和原來一樣地照搬,這樣尤其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飽和,結果適得其反。
案例二:常常聽見學生說:“我不喜歡某某老師,他一上課,我就想打瞌睡?!边€有學生說:“我害怕上某某老師的課,他一上課,我就緊張,根本沒心思聽課。”我發(fā)現,我們很多人都有個別科目沒學好,當然他會說:“我沒有學這一科目的細胞,我沒有學這一科的能力。”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不喜歡某一個老師,心理上產生了就不學好的潛意識。
案例分析:從心理角度分析,即所謂的心理認同效應:一個人對事件或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明顯地制約了他的態(tài)度和行為。放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得到學生的心理認同,具體怎么做呢?一句話,多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學生,你喜歡什么樣的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接受?怎樣才能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等……
案例三:一個班上,總有那么幾個人,平時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都挺好的,可一到課堂舉手發(fā)言,就臉紅心跳,甚至答非所問;一到考試,就高度緊張,導致發(fā)揮失常。這又是為什么呢?
案例分析:從心理角度分析,即所謂的虛構目的效應。每個人立身行事的風格都深受其觀念的影響,這種觀念是他對事物或世界的一種假設,即虛構,這種虛構觀念引導著他的思想和行動,因此,稱為虛構目的。顯然,這種虛構目的可能是有偏差的。放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樹立這樣的觀念:強化學生優(yōu)點,忽略其缺點,并形成條件反射。如“望梅止渴”,讓學生看得到、感覺得到、體會得到,通過努力可以達到,從而對自己有信心,并逐步改變學生的虛構目的,讓他們產生自己能夠成為中等生,優(yōu)等生的虛構目的,回到案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具體的表揚其較好的一點或一方面,促使其產生信心,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當然,在教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我以為,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多問幾個為什么,不斷地做一些案例分析與研究,我們的教育教學之路一定會越走越順!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