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宏
摘要:臧克家的詩歌語言新奇生動,形式獨特多樣,展現(xiàn)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音、形、色的和諧。同時,他的詩歌也充分體現(xiàn)了俄蘇形式主義倡導的“陌生化”特色,在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具有深遠而廣泛影響。
關(guān)鍵詞:臧克家詩歌陌生化
一、導言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臧克家以其健康清新的筆調(diào)、樸實沉穩(wěn)的風格描繪了廣闊而豐富的社會生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在新詩多元化的競爭中,他始終保持忠于生活、忠于真實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熔中國古典詩歌藝術(shù)和現(xiàn)代詩歌美學于一爐,描寫他熱愛的農(nóng)民、農(nóng)村、大自然,博得了“農(nóng)民詩人”、“鄉(xiāng)土詩人”的稱號,并于2000年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人獎_終身成就獎”。如此崇高的榮譽在中國詩歌界史無前例。
縱觀臧克家的詩歌,在我們贊譽他的詩反映現(xiàn)實之真實、生活之豐富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為詩人作品語言的凝練生動、形式的獨特多樣、構(gòu)思的精巧新穎所折服。他的詩歌體現(xiàn)著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和聽覺與視覺的完美結(jié)合,更具有音、形、色的和諧之美。本文試結(jié)合俄蘇形式主義批評理論,分析臧克家詩歌中的“陌生化”效果,進一步探討其詩歌獨特的形式藝術(shù)魅力。
二、“陌生化”概念
“陌生化”概念是西方文論史上興起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俄蘇形式主義理論家提出的著名的詩學命題。“陌生化”意為在詩歌語言中使用變形、扭曲、悖論式的詞語使讀者與已熟知的事物或形象的距離拉開,變得陌生,從而延長讀者的審美過程,引起讀者的注意。俄蘇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技巧的藝術(shù)》一文中指出:“藝術(shù)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知,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zhì)感。藝術(shù)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笔部寺宸蛩够J為,作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過程中不可能原樣照搬,因此,要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陌生化”就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澳吧钡膶嵸|(zhì)就是要“設法增加對藝術(shù)形式感受的難度,拉長審美欣賞的時間,從而達到延長審美過程的目的”。
形式主義理論家在談“陌生化”問題時,主要強調(diào)語言的陌生化,他們還探討了日常語言和文學語言的區(qū)別。日常用語是熟悉的、被“感覺自動化”了的語言,它以交流為目的,而詩歌語言是有意為擺脫感覺自動化狀態(tài)而“人為地”創(chuàng)作的語言,是“受阻礙的,扭曲的語言”。在這種語言系統(tǒng)中,語言的實際交流功能退居二線,而其他構(gòu)詞因素(聲音、節(jié)奏、韻律、形態(tài))獲得獨立價值。
三、臧克家詩歌語言的“陌生化”
臧克家以其豐富的想象,敏銳的才思突出運用“陌生化”手法,在平淡的詩句中凸顯語言的新穎,開拓了別致的意境,取得新奇的效果。
(一)日常用語的詩意表達
在臧克家的詩歌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有大量日常用語、口語在詩句中出現(xiàn),尤其是在描寫農(nóng)村,.反映風土人情的詩句中。這和詩人扎根于農(nóng)村,生活在農(nóng)民中間,熟悉這片他熱愛的土地是分不開的?!拔揖褪窃谶@樣的鄉(xiāng)村里,從農(nóng)民的饑餓大隊中,從大自然的景色中,成為一個泥土的人”,“我不愛/刺眼的霓虹燈/我愛鄉(xiāng)村里/柳梢上掛著的月明”(《銅鐵的靈魂》)。在這些平白如話、清新洗煉的詩句中,除了詩人所蘊含的真情外,語言本身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分析其原因,正是這些看似平常的語言,詩人卻把它富有詩意地表達,組合,從而產(chǎn)生新奇效果。具體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1)詞語之間搭配的不和諧:“鋪一層大地,/蓋一身太陽,/頭枕一條疏淡的樹蔭”,(《歇午工》),“送行的隊伍/鎖住了大街/掌聲把一串串眼淚/拍落下來”(《送戰(zhàn)士》)。(2)詩句的顛倒:“認不清親疏遠近/餓花了的眼睛”(《饑饉》),“一根棘條上咬爛了狗牙”(《冰花》)。(3)悖論語的運用:“在馬糞香里/一席光地/我睡的又穩(wěn)又甜”(《?!?,“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臧克家提倡詩的力度,悖論語言使這首詩產(chǎn)生了很強的張力,無疑是一首極有力度的好詩?!痹谠娙说墓P下,這些日常語言被強化、顛倒,是“對普通語言所實施的有暴力的組織”,由于“在日常語言的俗套中,我們對現(xiàn)實的感受和反應變得陳腐、滯鈍了,或者——如形式主義者所說——被‘自動化了?!边@些詩歌語言不符合人們?nèi)粘=涣鞯恼Z言習慣,使讀者一下子不習慣這種表達,從而被拉開距離,心理上引起注意,甚至重新回味一下,這大大延長了感知的時間。藏克家詩集中那些傳世的名篇佳作、鮮活生動的詩句很值得人再三斟酌玩味,這一方面與詩人濃厚的生活底蘊和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詩人創(chuàng)作出的語言的“陌生化”效果。
(二)修辭手法的新奇運用
在臧克家的詩集中,藝術(shù)成就最大的莫過于《烙印》、《泥土的歌》。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稱等多種修辭手法使得平常的事物在他筆下有了新意,抽象的概念被形象化地展現(xiàn)出來。這里有“日頭墜到鳥巢里/黃昏還沒熔盡歸鴉的翅膀”的傍晚,有“暗夜的長翼底下/伏著一個光亮的晨曦”的黎明,也有“自從宇宙帶來了缺陷/人們?yōu)榱艘环N想念發(fā)狂/精神上化出了一個影像/那就是你——美麗的希望”。
詩人用恰當?shù)谋扔鳎プ∈挛锏谋举|(zhì),一語切中,又不入俗套。如寫升起的太陽光芒萬丈“一萬條太陽的金幅,撐起一把大傘”(《依舊是春天》);寫夏日的干旱“大地是旱海,/風塵是長帆,/村莊是死的港口,/生命的船只擱淺在里邊”(《旱海》)。詩人也用其它手法來描寫事物,活靈活現(xiàn)、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如寫爐火“爐火卷起條條紅舌/舐得屋內(nèi)溫柔四溢/壺水喁喁向人說話/口里噴出縷縷熱氣”《一年》(擬人);寫?zhàn)嚸瘛把矍坝惺^/也抓過來充饑”《饑饉》(夸張);寫祖孫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爺爺/在土里埋葬”(排比),寫犁地“一雙老黃牛/齊步向前/一只手把犁/跟在后邊”(對稱)。充分運用這些修辭手法,展現(xiàn)詩意的美、形式的美、藝術(shù)的美。
(三)意念形象化,意象、敘述視角的突轉(zhuǎn)
臧克家詩歌的意念豐富且形象化,王佐良在《英詩的境界》中指出:18世紀英國古典主義詩歌的一個特點是將抽象的名詞人格化——“雄心、豪華、榮譽、知識、貧寒”等。意念形象化是臧克家常用的手法,他在1942年至1943年間寫的生活小品輯“希望、愛情、友誼、熱情、歡樂、思想、世故、生活”等中將抽象的意念比擬成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如他寫“希望是開在人心頭的一朵花,/只許站在遠處看,/不讓你用手去觸它?!?《希望》);“愛情是火/它以高度的熱/吸引著玩火者”(《愛情》),這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變成非常熟悉的事物,也豐富了讀者的想象力和審美空間。
還有一個現(xiàn)象是詩人所描繪的意象,敘述視角在途中突然轉(zhuǎn)換,與讀者的期待視野不符,甚至矛盾,從而造成了讀者的“期待受挫”?!斑@種想象的慣性又時常難以為繼,受阻遇挫,誘使讀者進入一個超越自己期待視野的新奇的藝術(shù)空間之中,在這樣的閱讀活動中,讀者可能會因期待指向的暫時受挫而不適,但很快又會為豁然開朗的藝術(shù)境界而振奮,會因擴充和豐富了期待視野而感到欣慰滿足?!?/p>
首先是意象的轉(zhuǎn)換?!洞逡埂分袑懙剑骸疤杽偮洌笕擞每植赖墓适拢押⒆雨P(guān)進了被窩……/再捻小了燈/強撐住千斤的眼皮/把心和耳朵連起/機警地聽狗的動靜”。在常人的想象中,應該聽的是門外的動靜,詩人卻把意象轉(zhuǎn)到“狗”身上,從而轉(zhuǎn)移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也提高了詩的藝術(shù)魅力。同樣,意象突轉(zhuǎn)還表現(xiàn)在《窮》里:“屋子里/找不到隔窗的糧,/鍋/空著胃,/亂竄的老鼠/餓的發(fā)慌?!痹娙藢懭烁F,不直接表達,卻筆鋒一轉(zhuǎn),描述鍋的一無所有和老鼠的餓昏了頭,這完全和讀者的期待視野不相適應,在感性上是違背的,但理性上又是合理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詩人觀察的精妙和眼光的獨到,創(chuàng)造出如此豐富的意境。
其次是敘述視角的突轉(zhuǎn)。在臧克家的詩篇中,有不少作品在敘述的過程中,突然插入一句不同視角下的敘述話語,從另一層面來表達。最典型的是《老哥哥》這首詩:“老哥哥,翻起破衣裳干么,/快把它堆到炕角里去好了?!保靶『⒆樱灰[,時候已經(jīng)不早了!”/(你不見日頭快給西山撞下去了?)“老哥哥,昨天晚上你不是應許/今天說個更好的故事嗎?”/“小孩子,這時你還叫我說什么呢?”/(這時你叫他從哪說起?),臧克家運用了“戲劇化”手法,在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和一輩子作短工的“老哥哥”之間展開對話的同時,突然插入一個冷靜的幕后人——第三人稱(括號里的話語)的聲音,他的話語不僅對表現(xiàn)詩歌主題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展現(xiàn)出詩歌形式上的特別、與眾不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