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士慶
摘要:市場經濟并不等于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亦是其內在的稟性和訴求;集體主義并不必然導致集權,抹殺個性,損害個人利益、價值和自由。個性解放、個性發(fā)展和個性自由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重要內容,漠視和曲解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個性內容,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觀建設中否定集體主義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關于人的解放、發(fā)展和自由的邏輯、路徑和理路,是實現人的真正解放、發(fā)展和自由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個性解放與自由;學說本質;邏輯貫徹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9)06-0028-05
縱觀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史,市場經濟似乎從開始就與個人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創(chuàng)西方經濟學“第一次革命”的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曾公開倡言,個體通過追求自身利益,常常會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盡管作為西方經濟學理論基礎的“經濟人”的內涵,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歷史,但那只是一種“體系”內的“修修補補”,肇端于斯密的理性(由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經濟人”的自利性追求,一直被后來的西方經濟學家奉為分析個人經濟行為價值取向的理論圭臬。尤其在“冷戰(zhàn)”時代,它曾作為西方經濟學家攻擊和批判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理論工具,對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多方詬病。20 世紀西方著名的經濟學家、當代新自由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更是將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極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斷言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建設是“通往奴役之路”。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整個西方世界不禁為之歡欣雀躍。美國著名的戰(zhàn)略思想家、學者布熱津斯基在其《大失控與大混亂》一書中,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把原蘇聯(lián)、東歐地區(qū)社會主義制度的解體說成是20 世紀“強制性的烏托邦”的“超凡神話”的“大死亡”。一時間,西方以為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勝利的時刻已經到來,以致有甚者大談特談“歷史終結論”。
我們姑且不論蘇聯(lián)和東歐解體以后是否真正走上了“自由之路”,他們私有化的“市場之路”在全球所產生的震蕩性效應,以及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勁走勢,使資本主義個人主義的主導價值觀成為當代國際舞臺上最強勢的話語,這已經是難以爭辯的事實。將社會主義的解體與集體主義的價值原則密切聯(lián)系起來,是西方資本主義理論家和政治家的一種主要論調。
一、市場經濟并不等于個人主義
從市場經濟與個人主義的基本關系看,市場經濟與個人主義有密切聯(lián)系,但并不必然導致個人主義,更不等于個人主義。
首先,從起源上看,個人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歷史起點并非吻合。盡管學界對個人主義歷史起源的看法并不一致,但它遠比市場經濟的歷史更為悠久,卻毋庸置疑。在西方,個人主義源于西方獨特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傳統(tǒng),而不是市場經濟。有學者認為,西方個人主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學、希臘城邦政治、貿易經濟等文化和機構。羅素認為個人主義源于犬儒學派和斯多葛派。希臘被羅馬征服后,希臘人被迫退出公共生活,進入個人生活的小天地。他們研究在一個異己的社會中“獨善其身”的可能性。而“具有明晰產權結構的市場經濟秩序是在十五世紀左右先從荷蘭接踵是英國型構出來的?!盵1]然后再擴展到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市場經濟的起源與發(fā)展和個人主義的演進歷史并非完全吻合,沒有理由認為二者具有對等邏輯。
另外,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講,人類活動的目的性和價值性決定了人類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從人類社會的形成之初就已然存在,而決不會留下歷史的“價值空白”,否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就會變得神秘而不可理解。
有人認為,個人主義的直接來源是近代的兩個先行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2]198。文藝復興以人本主義挑戰(zhàn)神權。近代宗教改革肯定了個人的良心和判斷,它為個人從羅馬教會下解放出來奠定了神學和組織上的基礎,為確認個人的地位和價值,進一步掃清了道路。這種觀點把個人主義與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聯(lián)系起來,從而把個人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進而客觀上把個人主義和早期的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聯(lián)系起來,直至今天有學人把個人主義與市場經濟一般聯(lián)系起來,好象個人主義和市場經濟具有相同的歷史起點。
毋庸置疑,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而興起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進一步促進了人的解放和人的主體性的生成,確實進一步確立了人的地位、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如果個人主義的價值域界僅限于此,那么,個人主義與市場經濟邏輯地“文化等同”似乎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個人主義還有另一層面,即它的極端形式——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并且市場經濟幾乎會確定無疑地加劇和催化它的極端形式的生成和發(fā)育,幾乎會確定無疑地產生使人異化的傾向。所以,把個人主義僅僅解讀為個人的解放,顯然有失偏頗。這種“文化獨?!毕菁w主義于危險的境地。
其次,從市場經濟的內在運行機理來看,市場經濟與個人主義有著密切聯(lián)系,但并不必然導致個人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促進了效率的形成、公平的確立和人的生活領域的豐富和擴大,客觀上促成了人的主體地位的生成。主要體現在,在市場機制這雙“看不見的手”的調節(jié)下,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主體理性的確立、主體精神的煥發(fā)、外在的市場所確立的蘊涵主體性原則的制度保障和內在的人對自己的主體身份的自覺確認。但市場經濟在促進人的“主體地位”生成的同時,卻宿命般地同時導致人的“主體性”的日益消解,過度膨脹的“主體性”不斷造成人的“異化”。如對意義統(tǒng)一性的消解、對人的生存意義的遮蔽、對人的“生存理性”的異化、對人際關系中的合作與奉獻精神的消解與淡漠化。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本身也內涵著集體主義的稟性和價值訴求。如互助合作精神、利他的價值取向、公共價值的維護等,作為普適和普世的價值,仍具有生長的肥沃土壤和強大的生命力。
二、關于個性解放、個性自由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重要內容
確立個性尊嚴、個性自由和個性發(fā)展,是近代以來一切思想革命和社會革命的根本目的、根本宗旨和主要焦點。從西方文化的視角來看,近代是一個“世界的發(fā)現”和“人的發(fā)現”的偉大時代。隨著黑暗的中世紀的黯然離場,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在近代的歐洲大陸樹起了一面科學的大旗?!拔乃噺团d的人是一個從黑暗時代強加于他的一切鐐銬下剛獲得解放的全面發(fā)展的人,現代意義上的個人就是這樣誕生的。”[2]198社會實現全面世俗化,教會不再是控制人們思想的精神警察,教會外部權威減弱,人們將上帝置于心中,宗教變成了純粹個人信仰的私事。人們用自然原因來解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釋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歷史由上帝救人的歷史變成人自身的歷史。人成為一切思考的中心。隨著靈魂自決權的擴張,個人增長、強化了心理自信和天賦人權的
神圣稟性,隨之向束縛在自己身上的另一條枷鎖——世俗的封建權威發(fā)起了挑戰(zhàn)和攻擊,繼科學的大旗之后又打起了一面民主的大旗。一場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相繼在歐洲大陸上進行。
然而,馬克思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并沒有使人的個性自由、個性發(fā)展的時代真正降臨。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而資產階級卻把消滅這種關系說成是消滅個性和自由!說對了。的確,正是要消滅資產者的個性、獨立性和自由?!盵3]287“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3]272,“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3]273“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fā)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偠灾?,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p>
我們不難看出,歷史發(fā)展到19 世紀中期,即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人類爭取個性尊嚴、個性解放、個性發(fā)展和個性自由的歷史,發(fā)生了截然不同的分野,形成了兩條人類爭取個性解放、個性發(fā)展和個性自由的主線和不同進路:一條是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的個性發(fā)展之路;一條是資產階級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視域中的個性發(fā)展之路。
在第一條主線和進路里,馬克思關于個人解放和個人自由的進路的總體設想是:通過對人的觀念世界和現實的社會制度的自覺改造,克服市場經濟的“外部性”和不良影響,掃除建立在這種經濟體制上的不公平的社會制度,建立理想的新型社會制度,實現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具體從兩方面來進行。
一是馬克思提出了鮮明的新世界的宗教觀。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將唯物主義徹底貫徹到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之中。如果說西方自近代以來的理性化運動大大規(guī)范和限制了宗教神性,那么,馬克思則從根本上消除了神性,使人們從宗教精神統(tǒng)治的桎梏中徹底解放出來?!?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要求拋棄關于人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塵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環(huán)——的批判的胚芽。
這種批判撕碎鎖鏈上那些虛構的花朵,不是要人依舊戴上沒有幻想沒有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鮮的花朵。對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夠作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轉動。宗教只是虛幻的太陽,當人沒有圍繞自身轉動的時候,它總是圍繞著人轉動。”[3]2二是對現實的世俗世界的改造?!罢胬淼谋税妒澜缦乓院?,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盵3]2馬克思設想對資產階級的法權關系實行強制性的干涉,通過革命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的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當階級差別在發(fā)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的手里的時候,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的性質。原來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是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如果說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一定要聯(lián)合為階級,如果說它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tǒng)治階級,并以統(tǒng)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么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的存在條件,消滅了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從而消滅了他自己這個階級的統(tǒng)治。”[3]294“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3]294
我們不難看出,在馬克思所設想的理想社會里,強調的是集體與個人的有機統(tǒng)一的協(xié)調發(fā)展模式,在這樣的聯(lián)合體(集體) 中,自由發(fā)展的個人是前提和基礎,而聯(lián)合體已經不像階級社會那樣“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lián)合”,不再是虛幻的集體和“新的桎梏”,而是成為真正的共同體。“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lián)合中并通過這種聯(lián)合獲得自己的自由?!盵3]119
因此,個性尊嚴、個性解放、個性發(fā)展和個性自由的個人價值的追尋,決不是資產階級文化的專利,不是個人主義的專有內涵,而是近代以來的一種普世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不僅不反對個性解放、個性發(fā)展和個性自由,而且它們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然稟性。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所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個性解放、個性發(fā)展和個性自由的理論,與以往一切剝削階級社會的學說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們目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徑不同,出發(fā)點亦不相同。
遺憾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一貫的、始終如一的貫徹和實行,傳統(tǒng)社會主義實踐中集體主義建設的重大錯誤、失誤和走形,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和不良影響。在社會主義內部,這些錯誤和失誤不僅給廣大人民群眾造成巨大傷害,而且在心理上形成了陰影。在國際上,集體主義建設的錯誤和失誤,不僅引起廣泛批評,而且給馬克思主義帶來不公正的惡名。現在應該是還馬克思主義以真實面目的時候了。
三、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困境
在第二條主線和進路里,盛行的是肇端于“兩?!保ㄏED和希伯來) 文化,突顯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統(tǒng)攝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個人主義傳統(tǒng)。個人主義在它萌芽、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既有激情、浪漫,也有頹廢、反思和冷靜。總起來講,這是一個膨脹的自我,推行絕對的自我、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個性。這種極度擴張的個人理性廣泛滲入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經濟上的自由競爭和文化上的自我奮斗和自我成功,確實為資本主義世界堆積了龐大的物質文明,然而這種物質生活的豐饒并沒有帶來資本主義世界個人幸福指數持續(xù)不斷的無限上升(見圖1、圖2) [4]。相反,在物質豐饒的同時,帶來的卻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個人精神貧窮。在各種感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個人卻在茫茫的世界之中感到無所適從。個人成了一種被“拋入”,成了一種沒有坐標的“懸浮”。于是,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資本主義世界,卻出現了個人沉淪的咄咄怪事,一時間,上帝死了,人死了的呼聲不斷。歇斯底里的自戕式的精神發(fā)作不斷:“我越談戀愛,我就越要造反,因而我也越要談
戀愛。”“永遠不工作?!薄跋M社會不得好死,異化社會不得好死,我們要一個新的獨創(chuàng)的世界,我們拒絕一個用無聊致死的危險去換取免于餓死的世界?!盵5]自由不僅僅是肉體的、物質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飛揚跋扈、無所不能的主體性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并沒有真正實現個體的自由和正常發(fā)展,相反,卻使個人成了既無靈性,又無理智的純粹“消費機器”的“單面人”(馬爾庫塞)。
因此,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并沒有真正實現個人的解放與拯救,它把個人從宗教“神性”的專制和奴役下解放出來,又把個人拋入“經濟理性”、“精神荒蕪”、“生活荒誕”的泥潭和困境之中。
四、馬克思主義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發(fā)展的必由之器
我們必須堅持邏輯的和歷史的、理論的和現實的辨證的有機的統(tǒng)一,才能正確地觀瞻和科學地分析市場經濟、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真實聯(lián)系和真實邏輯,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發(fā)展觀。決不能斷章取義、輕易想當然。
我們在考察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時候,不應該僅僅看到資本主義表面的物質繁榮,同時不應該忽視的是,在其繁榮表象的內部存在著重重的矛盾和發(fā)展困厄。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文化有它自己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我們以前工業(yè)社會和前現代主義的眼光來審視西方后工業(yè)社會和后現代主義的視域時,我們必須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當我們把東西方的事物加以比較的時候,我們必須把它們放在適當的坐標系內具體地、歷史地加以權衡。我們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發(fā)展的觀點來認識歷史坐標中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不能固守傳統(tǒng)的偏見和框架。古代哲人指出,萬物皆流,無物常駐。馬克思更是深刻地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難道需要經過深思才能了解嗎?”[6]由前面分析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有其重大的歷史進步性,也有其無法規(guī)避的歷史局限性,其歷史積極作用的發(fā)揮亦有著不可逾越的“邊界”。因此,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無法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和自由,一個聚焦于個人利益的價值觀,是無法實現終極超越的。因此,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及其科學指導下的集體主義價值理論,是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和自由的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所主張和倡導的關于人的解放和發(fā)展的邏輯路徑是實現人的真正解放、發(fā)展和自由的必由之路。
當然,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是長期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形成的,同時也受外部異質文化系統(tǒng)的影響。個人主義有其獨特的生長氛圍,任何機械的生搬硬套都是不可取的,但個人主義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成果,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價值,對此我們必須科學地整合到我們的價值文化系統(tǒng)中。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決不能把個性發(fā)展和自由與集體主義截然分開,否則就是對集體主義的誤解。集體主義在當今時代,不是時過境遷了,而是成為全球價值系統(tǒng)中的新寵。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fā)展,不同民族、種族、國家的發(fā)展形成了普遍性的“生活關聯(lián)”和“意義關聯(lián)”,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際和諧、族際和諧、國際和諧已成為普世的和普適的全球倫理,同舟共濟、協(xié)調發(fā)展、合作共贏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的共識與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