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句和散句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修辭效果,學習詞組一方面有利于自覺運用整句和散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正確理解古漢語中詞語的意義。
關(guān)鍵詞:詞組 意義 整句 散句
關(guān)于詞組學習的理論意義,語法研究中的詞組中心論者的認識可謂深刻:絕大多數(shù)的句子,是由詞組充當?shù)?各種句子成分,也往往是由詞組構(gòu)成的。詞組的組合手段和組合關(guān)系,集中地反映了漢語各級語法單位的組合規(guī)律和特點。因此,了解詞組,對于掌握漢語各級語法單位的組合很有幫助。但對于不搞語法研究的人來說,學習詞組有什么實踐意義呢?
我們認為,詞組學習的實踐意義主要在于對整句和散句的自覺運用;其次在于可幫助理解詞語的意義。
一、整句和散句
整句就是包含相同的詞或相同構(gòu)造的一組句子。而構(gòu)造相同,也就是構(gòu)成句子的詞組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一致。最常見的整句有:排比句、對偶句、反復句、遞進句等,它們都由平行詞語組成或包含平行詞語。所謂平行詞語,就是結(jié)構(gòu)相同的詞或詞組,而且常常是詞組。整句形式上整齊,語意上互相映襯,簡潔有力。我們看這個句子:
(1)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郁達夫《故都的秋》)
這里,“明月”“秋潮”“涼霧”“殘荷”是一組平行詞,“廿四橋”“錢塘江”“普陀山”“荔枝灣”也是一組平行詞,它們在結(jié)構(gòu)上都是偏正式的。而“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是一組平行詞組,它們也是偏正式的。構(gòu)成平行詞組的“色彩不濃”和“回味不永”則是主謂式的。
句群也可以形成整齊的格式:
(2)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老舍《濟南的冬天》)
上例說“濟南的冬天有些奇怪”的句群是由兩個平行句構(gòu)成的,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由結(jié)構(gòu)相同的幾個詞組構(gòu)成的。當然,一般的排比句,其分句便是一個結(jié)構(gòu)相同的詞組。
不是整句的一組句子就是散句。散句是語言的自然形態(tài),錘煉得好,同樣能生動活潑地表達出復雜、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而且口氣親切自然,感情有張有弛,有一種平實樸素的語言美。如:
(3)許多蔬果的營養(yǎng)價值,會隨著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發(fā)生明顯變化。例如,7月份購買的西紅柿,每100克可食用部分的維生素C含量,是1月份的2倍;黃瓜在夏季的維生素C含量,同樣也是冬季的2倍左右。胡蘿卜中的β胡蘿卜素含量,6月份時是隆冬時節(jié)的1.5倍。西紅柿等蔬菜中的β胡蘿卜素含量,也在夏季明顯增加。(飲食品網(wǎng)http://www.tastenet.com.cn/health/show)
如果將此段用整句表達,就會是這樣:
(4)西紅柿夏季維生素C的含量是冬季的2倍,黃瓜夏季維生素C的含量是冬季的2倍,胡蘿卜夏季的β胡蘿卜素含量是冬季的1.5倍……。
這給人的感覺就大不一樣了,改文不及原文自然樸實,而僅是單調(diào)的圖表式的數(shù)字說明。
從以上例子也可以看出,整句和散句各有其適宜之處,各有其修辭效果。
二、整句的功能
整句由于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貫通、意義鮮明,適合于表達豐富的感情、深刻的感受,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和強烈的感染,因此在詩歌、唱詞、抒情散文等文體中應用較廣[1](P297)。
(一)表達強烈的情感
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就大量運用整句來煽動情緒,鼓舞人心:
(5)有些人責問民權(quán)運動的積極分子說:“如何才能讓你們滿意?”只要黑人還受害于警察獸行之難以言述的恐怖,我們就絕不會滿意;只要我們經(jīng)過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的肉體,無法在公路邊的汽車旅店和城市中的旅館內(nèi)得到休息,我們就絕不會滿意;只要黑人的基本遷徙,只是從一個較小的黑人區(qū)搬到一個較大的黑人區(qū),我們就絕不會滿意;只要我們的孩子,因為“只限白人”的標志而被剝奪自我和傷及自尊,我們就絕不會滿意;只要密西西比州的黑人還不能投票,而紐約州的黑人也認為沒有甚么事情值得投票,我們就絕不會滿意。不會,堅決不會!我們沒有滿意,并且直到“公正像水一樣流淌,而正義行為如同滾滾洪流”之前,我們將絕不會滿意。
通過“只要……就……”構(gòu)筑成一組排比式整句,以其連貫的語勢,闡述道理,抒發(fā)感受,情感表達得鮮明突出。
(二)形成詩歌的節(jié)奏
詩歌為了形成節(jié)奏,也可通過運用反復或結(jié)構(gòu)相同的平行句子來強化感情,如2002年高考中的一篇作文《選擇》(四川師大附中,毛敏)中的兩段:
(6)如果我是一片云,
我會放棄高高在上,
我選擇化作一滴滴小雨飄落人間。
你要問我為什么,
請看看那些郁郁蔥蔥的生命,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支河流,
我會放棄奔流到海,
我選擇化為甘泉流入麥田。
你要問我為什么,
請聽聽農(nóng)民喜悅的笑聲,
那,就是我的答案。
詩行用了一些相同的詞語和句式:“如果我是……,我會放棄……,我會選擇……,你要問我為什么,那,就是我的答案?!弊髌芬源诵纬闪缩r明的節(jié)奏和旋律,從不同的側(cè)面表達出自己的選擇,選擇的對象盡管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的。
(三)加強論點的力量
議論文中的小標題排列起來最好也在形式上是整句。有一篇關(guān)于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方面的文章,它的三個大論點及第一個大論點下面的小論點排列起來是這樣的:
(7)著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技巧訓練
培養(yǎng)閱讀習慣
致力提高作文認識水平
緊密聯(lián)系學生社會生活
這幾個句子雖然結(jié)構(gòu)勻稱,但失于呆板(最好在大論點的第六個音節(jié)和第七個音節(jié)之間加個虛詞“的”)。而第一個大論點所分出的兩個小論點,其結(jié)構(gòu)也不一致,前者是偏正結(jié)構(gòu),而后者是動賓結(jié)構(gòu),與整體也不協(xié)調(diào)。最好將“閱讀技巧訓練”改為“訓練閱讀技巧”,使其都成為動賓結(jié)構(gòu)。
另外,議論文段首的主題句(安排在段首的論點)最好在結(jié)構(gòu)上也一致,如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在提到黨十三年來的積累的經(jīng)驗時,所用的主題句如下:
(8)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
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用發(fā)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
這些句子盡管長短不完全一致,但都是動賓結(jié)構(gòu)加“狀+動賓”結(jié)構(gòu),在形式上是整齊的,這樣的排列在政論文中有助于加強說服力。
(四)營造沉悶的氣氛
整句用多了,就容易失于呆板、機械、單調(diào)。但利用這一點,可以表達沉悶的情緒。魯迅在《故鄉(xiāng)》中為了表現(xiàn)同閏土見面后與激動相反的枯燥,就用了一組列舉式的整句:
(9)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們這里煮飯是燒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們啟程的時候,他用船來載去。
夜間,我們又談些閑天,都是無關(guān)緊要的話;第二天早晨,他就領(lǐng)了水生回去了。
這里,幾個句子雖說長短不一,但結(jié)構(gòu)相同,都是“時間詞語+體詞+動詞性詞語”結(jié)構(gòu),類似流水帳的語句表達了兩個兒時的伙伴成年后相見的沉悶,而不是相見前期盼的欣喜。
三、散句的效果
散句的結(jié)構(gòu)是靈活多樣的,它所表達的內(nèi)容雖不像整句那樣集中,但因散而不亂,豐富多彩,故能避免單調(diào)、呆板,收到生動、自然的效果[2](P297)。散句體現(xiàn)語言的變化之美,所以在本可以用整句的地方,人們往往有意識地采用散句。如:
(10)去年春天,京派大師曾經(jīng)大大地奚落了一頓海派小丑,海派小丑也曾經(jīng)小小的回敬了幾手。(魯迅《京派和海派》)
這段話本可以用“去年春天,京派大師曾經(jīng)大大的奚落了一頓海派小丑,海派小丑也曾經(jīng)小小的回敬了幾下京派大師?!边@樣對偶式的整句,但是作者卻有意識地安排了散句。因為作者懂得整句和散句的辯證法,深知一味追求整句的弊病。
郁達夫《故都的秋》中的兩個對比句:
(11)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12)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
北國的秋來得爽快利落,其相應的句子也簡短而整齊;江南的秋來得拖泥帶水,同夏的界限也不分明,其相應的句子也略長一些。作者敘述兩種秋的到來避免了相同的說法。如把江南的秋說成“江南的秋,來得慢,來得潤,來得淡”,就顯得平淡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避免整句的方法是不采用相同的表達句式,少運用相同字面的詞語。另外,避免“整”的一種方式就是不使用相同的表述方式。而學生寫記敘文最易犯此類毛病。如寫游記,學生常常采用的表達方式是:甲地……,乙地……;寫景物會用春天……,夏天……。也就是“處所詞語+謂詞性詞語”結(jié)構(gòu),或者采用“時間詞語+謂詞性詞語”的結(jié)構(gòu)構(gòu)成段落。學生不能很好地移步換景,不能自然地過渡段落,就在于不會換用散句。以《故都的秋》來說,如果作者依次寫秋色、秋聲、秋味來表現(xiàn)秋之清、靜、悲涼,僅采用“整”的敘述方式,勢必會帶來語言的呆板不流暢。
又如朱自清的《春》在寫到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時,每一段的首句句式都各不相同。
(13)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
有時,避免整句,還另有目的,如協(xié)韻:
(14)通紅的太陽照滿天,今朝咱們多喜歡,報了仇,伸了冤,抬起了頭見青天,千年的鐵樹開了花,萬年的磐石把身翻。(賀敬之,丁毅等《白毛女》)
“報了仇,伸了冤”為對偶句,如果把“萬年的磐石把身翻”說成“萬年的磐石翻了身”,雖然同“千年的鐵樹開了花”結(jié)構(gòu)對稱,可以組成對偶句,但整個句子卻會缺少變化。引文中的句子結(jié)構(gòu)使句子于整齊中有變化,并照顧到了“翻”與“天”押韻。
四、整散的錯綜
有的作家更注重整中有散,散中見整。如:
(15)她是個沒煙癮的吸煙者,文章寫不出來時,吸支煙,朋友坐在一起喝咖啡閑聊時,吸支煙,明月夜,獨坐后院,感到造物的奇妙及自身的渺小與微不足道,感慨之余,吸支煙。(於梨華《在離去與道別之間》)
(16)夏,是春灑下汗水之后的跋涉,是蕭瑟秋風之前的溫馨和熱烈,是嚴冬肅殺之前的人們挽留的一種心境。(《夏之韻》)
上兩例是垛字句,垛字句既是整句,又是散句。前例各部分都是狀語成分加“吸支煙”,這是其整齊處;但“吸支煙”前,狀語一個比一個長:“文章寫不出來時”“朋友坐在一起喝咖啡閑聊時”“明月夜,獨坐后院,感到造物的奇妙及自身的渺小與微不足道,感慨之余”,這又是散句了。后例是排比句,因此屬于整句,然而,“是”的賓語卻是一個比一個長:“春灑下汗水之后的跋涉”“蕭瑟秋風之前的溫馨和熱烈”“嚴冬肅殺之前的人們挽留的一種心境”,句子因此又有了“散”的流暢自然。
(17)美蘭是一條魚。美蘭是一只雪白的天鵝。美蘭是朵云。美蘭是一把老虎鉗子。(王蒙《蝴蝶》)
這里,作者故意把兩組整句錯開,形成整句和整句的交錯形式。
(18)我們含淚佇立橘子洲頭,漫步湘江兩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倉小徑,依戀韶山故園,……萬千思緒,隨山移,隨水轉(zhuǎn)。(毛岸青,邵華《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
此例中,前三組整句中,第一組與第三組句式相同,字數(shù)相等,如果連用會顯得生硬,作者在中間插入第二組“四四”句式,文章就顯得自然流暢多了。
一般地說,僅使用整齊的對偶句式會使文章顯得枯燥,可以用散行句來增加它的生動性;僅使用散行句又會使句式顯得不整齊,可以用對偶句來突顯其莊重,或增添文采。
五、平行詞語與詞語理解
詞組學習的實踐意義,還有助于理解詞語的意義。
整句,主要是對偶句,從古至今都有。處于相同結(jié)構(gòu)的相應位置上的詞,其詞性往往相同,詞義也常常相近或相反,或是表示同類范疇的概念。解釋古籍的訓詁學家,便利用漢語的這一特點,正確理解古文獻中的詞義,或者指明古人理解中的訛誤。
《荀子·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楊倞注:“凡物強則以為柱而任勞?!睂ⅰ爸苯忉尀橹?拘泥于字形,迂曲難通。王念孫在《讀書雜志·十·荀子第一》中引用王引之的意見,認為“柱”與“束”相對為文,“柱”不是屋柱之“柱”,當與“?!蓖?有斷的意思[3]?!豆騻鳌ぐЧ哪辍?“天祝予?!薄豆攘簜鳌ぐЧ辍?“祝發(fā)文身?!薄白!倍际菙嗟囊馑?。“強自取柱”意思是物強則自取折斷,即所謂“太剛則折”之義,《大戴禮》作“強自取折”是其證。古籍中也有“柱”與“?!蓖ㄓ玫睦??!渡胶=?jīng)·南山經(jīng)》“招搖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馀。”“祝馀”或作“柱荼”。[4](P259)“君邊云擁青絲騎,妾處苔生紅粉樓?!?李白《搗衣篇》)“邊”與“處”對舉,參照其它文獻,蔣紹愚先生釋“邊”為“處”。[5](P1)訓詁學家運用這種方法得出了許多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當然,“如果缺乏語法概念,運用這種方法有時也會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钡梢杂檬Y紹愚先生提出的“易位變換”來補充它。[6](P182)一般人不涉及訓詁,但知道這一點對于準確理解詞義是很有幫助的。比方說一些成語里的語素如何解釋,就可利用“對文”的方法。如“求全責備”中的“求全”一般不會理解錯,但“責備”就可能理解錯誤,誤以為是指責的意思。其實,根據(jù)“對文”的表達方式,“責”就是“求”,“備”就是“全”。
下列成語的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意義基本相同:
寡廉鮮恥 道聽途說 崇山峻嶺 依官仗勢 循規(guī)蹈矩
閑情逸致 息事寧人 舞文弄法 文過飾非 因陋就簡
提綱挈領(lǐng) 賣官鬻爵 嘉言懿行
下列成語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同義:
功成名遂 不屈不撓 無偏無黨 天羅地網(wǎng) 左輔右弼
左顧右盼 追亡逐北 振聾發(fā)聵 云譎波詭 探頤索隱
時乖命蹇
這些相同意義的兩個字,一般都有一個是常用字,知道了常用字的意義,又知道成語中同義配用的格式,就自然會了解另一個字的意義。這里所說的同義配用格式,即為平行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對于前后兩部分構(gòu)造相同的成語,其前后兩部分的意思也大致相同。
參考文獻:
[1][2]劉煥輝.言語交際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3]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4]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6]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郝文華 湖北丹江口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 44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