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強
摘 要:2006年開始,一個共同的特征顯現(xiàn)在“80后作者”的身上,就是他們紛紛推出所謂“轉型”之作,“80后”作者選擇轉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無非就是迫于社會的輿論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壓力,在社會的漩渦中一種無奈的轉變。
關鍵詞:“80后小說” 轉型 社會客觀原因
從2006年開始,一個共同的特征顯現(xiàn)在“80后作者”的身上,就是他們紛紛推出所謂“轉型”之作,“80后小說”進入轉型調整時期,“80后作者”公開地要撕掉“80后”標簽,代表作品韓寒的《光榮日》、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丁旸明的《悲日》、張悅然的《誓鳥》等,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向“80后”正式告別!“80后”作者們在經歷無數(shù)輝煌之后,他們的“轉型”值得思考。那么為什么“80后”作者會選擇轉型,轉型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就從社會的角度進行闡析。
從“80后”崛起,到如今逐漸進入主流社會,他們一直受到空前關注,也承受了空前質疑——“自我”、“冷漠”、“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80后”被貼上一張張“壞孩子”的標簽。中國青年報與新浪網(wǎng)新聞中心聯(lián)合開展了一項在線調查(2803人參與)。調查結果則顯示,18.2%的人認為“80后”是“貶義詞”,7.7%的人認為是“褒義詞”,更多的人(56.7%)認為“80后”是“中性詞”。參與調查的人中,62.8%的人確認自己就是“80后”。[1]從2004年開始,社會掀起了一陣批判“80后”的潮流。文壇上流傳“‘80后基本是被港臺文化洗腦的一代”,網(wǎng)絡論壇里出現(xiàn)“80后批判系列”,部分媒體開始批評“80后”是“啃老族”。
在央視的“80后”節(jié)目中,“80后作者”李傻傻語出驚人,認為這些生于“80后”的寫作者要想真正地創(chuàng)作而不只是期待市場的寵幸,就必須拋棄所謂“80后”的概念甚至主張廢掉“80后”概念。在上海作協(xié)召開的“80年代后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研討會”上,“80后”代表作家蔣峰、小飯、陶磊及眾多“80后”寫作者群體首次集體向評論界和文壇表示和韓寒、郭敬明等先期走紅的“80后”劃清界限,并表達自己對“80后”這個概念的反對。孫睿曾說:“‘80后概念已經被提濫了,沒有必要反復被人提了。它已經無孔不入,跟街頭上小廣告差不多了?!睆垚側婚L篇《誓鳥》發(fā)行時曾說:“希望媒體不要再把我歸類到‘80后,我的文學已經不再局限于青春文學的樊籬,更不是流行一季的時令水果,這部作品正是我向青春告別的成年禮?!彼趨⒓有吕俗x書頻道聊天時曾說:“因為‘80后其實已經是一個帶有太多各種各樣含義的一個標簽了,我對這個標簽其實覺得它不僅不適合我,它也不適合很多很多我看到的80年代寫作的人,這個標簽氣勢會給一些比如之前的作家或者一些人一些不好的感覺,比如一提到‘80后,大家會覺得他們是一種商業(yè)寫作,會覺得他們的寫作里真正離文學非常遠,他們注定可能比較曇花一現(xiàn),因為他們很狹窄,只能寫給同齡人看,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有這些含義其實是不公平的,我不停地說我需要告別‘80后,其實我也想替我很多的朋友說,我認為他們很多人也完全是一個成熟的作家、作者了,所以我覺得他們也應該離開這個陣營。”調查顯示,盡管這些“80后作者”有廣泛的追求者和粉絲,但也有50%的初中生和86%的高中生認為“80后作者”的作品文學性差。[2]文學是歷史的反映,生活的再現(xiàn)。“80后”因為才華橫溢、機遇垂青,他們中許多人已經嶄露頭角,且擁有不俗的市場號召力。然而,也因為單純率真、天馬行空,他們一度被認為是“特立獨行、排斥主流”的典范?!?0后文學”被稱作“青春文學”、“校園文學”。青春和校園是“80后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來源,叛逆、殘酷、張揚、大膽、開放、先鋒是他們作品的顯著特征,但這也是他們常被主流文學界所詬病的癥結,認為缺乏社會閱歷的“80后”作者無緣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大軍,“80后”似乎成了不成熟、無深度、非純文學的“罪惡標簽”。所以很多作家不愿歸類到“80后”作者群,堅決向“80后”告別。
隨著“80后”作者的成長,他們也逐漸意識到這一不足并力求改變。他們最忌諱別人說他們完全市場化,渴望進入主流領域,期待在主流期刊上發(fā)表文章。筆者看來,力求擺脫主流文學界對“80后”文學創(chuàng)作的固有偏見,證明自己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和日益成熟,以及本身自己的獨特性創(chuàng)作本質,這也許就是當前“80后”作者選擇轉型的表象所在。
文學文化的興盛與傳播途徑息息相關。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各種浮華、喧囂和騷動,以及人們價值觀念的日益多元化,造就了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因此“80后”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興盛成功得利于“80后作者”生活在盛產“造星”的時代,“80后小說”的產生發(fā)展得利于中國社會的總體發(fā)展,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和商業(yè)的完善,得益于當前的消費文化,特別是與年輕人的消費文化相一致。社會轉型期的青少年苦悶、彷徨、惆悵、憂傷的情緒無法宣泄,只能通過各種消費方式得以解脫,著名學者張頤武曾經說過:“青春總是要和現(xiàn)實劈面而遇,現(xiàn)實的堅硬內核會讓青春無法逃避他自己的宿命?!盵3]“80后小說”恰如其分地給他們以心靈的慰藉?!?0后”的小說之所以能夠興盛與當代發(fā)達的多元化的宣傳媒介息息相關,尤其是網(wǎng)絡的作用功不可沒?;ヂ?lián)網(wǎng)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為自由寬松的公共領域,為世人提供了網(wǎng)絡文學這樣一個嶄新的文學領域。世紀之初,文學網(wǎng)站火爆發(fā)展,幾乎所有站點都為年輕的寫手提供了原創(chuàng)空間。其中始建于1997年12月25的榕樹下原創(chuàng)文學網(wǎng)站,提倡“生活、感受、隨想”式的原創(chuàng)網(wǎng)文,在眾多的網(wǎng)站中脫穎而出,受到不同層次網(wǎng)民的歡迎?!?0后”寫作群體中的大部分都參與了榕樹下網(wǎng)絡寫作。網(wǎng)絡文學的發(fā)展正在毋庸置疑地改變著當代文學的版圖,“越來越多的加入網(wǎng)絡的寫作,這是趨勢,任何都不能阻擋”[4]。較之紙質媒介,文學網(wǎng)站在容納無寫作背景的年輕作者方面展示出卓越的彈性與張力,這給“80后”的橫空出世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可能。文學網(wǎng)站與《萌芽》、新概念共同為“80后”寫作者搭建了一個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的寫作平臺。“80后作者”在當今讀者尤其是網(wǎng)絡讀者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較于傳統(tǒng)的紙質作家,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出一種更為火爆的吸引力。他們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這個現(xiàn)代化的互動平臺,突破了傳統(tǒng)文學諸如報刊雜志和平面結構,展現(xiàn)出一種聲色俱佳、圖文并茂、立體多維、互動交流的新景觀??梢哉f,“80后”寫作者是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走向熟的一代,“網(wǎng)絡是大部分‘八十年代寫作者目前賴以生存的發(fā)表平臺”[5]。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急劇發(fā)展,網(wǎng)絡閱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閱讀的多元化,而寫作也逐漸多元化?!?0后”作者的作品開始走俏,這些年輕的作家們集市場與讀者寵愛于一身,樹立了自己在廣大讀者和出版社中的名聲和地位。動輒幾萬冊甚至幾十萬冊的銷量,甚至壓過了很多文壇老作家的風頭。
然而在一些圖書暢銷的背后,有分量、能夠長久被人記起的作品卻是少之又少,不少“80后”作者的作品迅速走紅又迅速沉寂。作家麥家認為,看過很多“80后”作者的作品,總體感覺是質感蓬松、水分很大,思想也停留在表層。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因為過分迎合市場,最后反而會失掉市場。作家阿來也說,由于書商和市場的雙方壓迫,使不少年輕作家們被迫往設定的方向走,他們得到了錢,卻失去了與文字本身的親近。這樣就導致了“80后”現(xiàn)在比較尷尬的境地,他們在有意或無意中受到了傷害。[6]特別是在當下娛樂消費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有著比傳統(tǒng)傳播媒介更多的優(yōu)勢,它能使作品以最快速度出現(xiàn)在受眾面前,而且能夠用多元化的手段對作者作品進行包裝,達到最理想的宣傳效果。在商業(yè)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市場業(yè)已成為檢驗文學的標準,而實力卻成為了作家的附庸,這一點在“80后”作者身上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就是因為受到市場的過分干擾,一些優(yōu)秀的純文學作家一直被排除在外,游走在圖書市場的邊沿,甚至隱藏進“地下”。然而深層思考一下,“80后文學”似乎在當初的過度渲染中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流行文學”,文學本身的價值被忽略,創(chuàng)作的青年作家們被當成娛樂消費的砝碼,成為出版商商業(yè)利潤的工具,儼然成為“文化娛樂圈”,很多作家稱為“明星作家”,而且很多作家也和娛樂圈沾邊,成為娛樂明星,并且有所謂“偶像派作家”、“實力派作家”之分。這些明星作家成為圖書銷路的保障和網(wǎng)絡點擊率的票房,成為迅速竄紅的“泡沫文學”、“消費文化”。然而流行文化都有一定的保鮮期,市場制造了“80后”的商業(yè)流行神話,但在認定他的商業(yè)價值被開采殆盡之后又粉碎了這一神話。文化制造商的過度開采、媒體的推波助瀾、青春文學作者的急功近利以及中國主流文壇與青年作者的“交流無能”,[7]必然就會導致“娛樂泡沫文學”,使得無論是包裝者還是青年作者尋求改變,由非理性回歸理性,尋求新的流行包裝模式,轉型也就在所難免了。
總之,“80后”作者選擇轉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無非就是迫于社會的輿論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壓力,在社會的漩渦中一種無奈的轉變。
注釋:
[1]《80后是中國社會轉型新生代》,《中國青年報》,2008年04月18日。
[2]《文情報告:80后作家渴望進入主流文壇》,《文匯報》,2007年07月25日。
[3]《“80后”文壇:青春與現(xiàn)實劈面而遇》,《解放網(wǎng)—解放日報》,2007年8月14日。
[4]陳村:《灰錫時代·序》,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
[5]蘇德:《蘇德發(fā)言稿》,萌芽論壇。
[6]《市場與文壇能否兼得80后作者期盼理解》,《今晚報》,2006年11月17日。
[7]徐妍:《2006年青春寫作·序》,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5頁。
(劉強 山東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基礎教育系 2551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