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心麗
【摘 要】體育產(chǎn)業(yè)是體育適應社會經(jīng)濟體制變革,走向市場,促進體育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商業(yè)化形式。普通高等院校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充分認識到體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社會因素,應用科學發(fā)展觀和整體思維的方式及理念,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內涵,以人為本,處理好體育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關系,發(fā)揮體育教育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高校體育;德育教育;功能
體育活動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內涵,通過體能訓練,克服來自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種困難、阻力等,磨煉刻苦、勇敢、頑強、堅毅等意志;通過集體活動,樹立團結協(xié)作,密切配合等群體意識和觀念;通過競賽,培養(yǎng)奮發(fā)向上,拼搏進取等良好道德風尚;通過體育史和優(yōu)秀運動員為國爭光的事跡,培養(yǎng)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操。這是體育的德育功能。
進入高校學習是青年學子人生的一大轉折,是他們步人社會的過渡時期,也是身體發(fā)育非常重要的時期。高等院校要抓住這一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利時期,處理好大學生德、智、體、美發(fā)展等方面的關系。普通高等院校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充分認識到體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已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社會因素,應用科學發(fā)展觀和整體思維的方式及理念,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內涵,以人為本,處理好體育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關系,發(fā)揮體育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體育教師職業(yè)道德與學生德育的關系
體育教師職業(yè)道德是體育教師在從事體育教育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體育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行為準則。良好的高校師生關系是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高校師生關系可從不同的層面進行劃分,有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而發(fā)生的教育關系,也有單純?yōu)闈M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際關系即社會關系,概括為教育關系、心理關系和道德關系。
從行為學的觀點看,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受教師的主觀行為而控制的。教師的行為有心理行為和付諸實際的語言行為和身體行為,外在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行為和身體行為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道德品行影響也較大。體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知識上、智力上,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是一種道德關系。學生會因教師的鼓勵、支持而更加勤奮地學習,教師把對學生的好惡作為某種信息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行為具有調節(jié)作用。在體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關鍵還在于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必須做到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服務意識;影響學生,樹立師表意識;相信學生,樹立民主意識,應舉止大方,談吐文明。在具體的教學中,講解清楚、示范規(guī)范、言行一致,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從而達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體育教師與學生間的道德關系是靠責任感、義務感來維持和鞏固的,建立健康的道德關系是體育德育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在這種關系中教師的道德觀、信念觀、情感、意志、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不僅要肩負教書的任務,更應擔負育人的重任。
二、體育課常規(guī)教學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1.在課堂常規(guī)中結合德育教育
課堂常規(guī)是課前直接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有重點地把課堂常規(guī)的內容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等結合起來。比如每堂武術課教學中,課前與課后的抱拳禮就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禮節(jié),在每次課堂上讓學生形成這種習慣,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學生的武德精神,進一步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
2. 在教學內容中結合德育教育
體育教學具有內容多、范圍廣、思想性強等特點,這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手段。由于各個運動項目內容不同,所達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師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徑運動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堅持練習卻能培養(yǎng)頑強、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球類項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進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勇敢頑強、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思想品德;武術教學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寬廣的心胸,見義勇為,疾惡如仇,尊師重道,磨煉出慈、勇、智、恒的堅強意志,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另外還應積極開展拓寬一些教學新內容、新形式。比如近年來在社會上逐漸風靡的素質拓展培訓,其內容新穎、形式靈活,是一種體驗式的教學過程。學生通過這種親身體驗再加上老師的引導從而對我們德育工作所提及的各種因素有更加深刻而直觀的認識,甚至不需要老師(培訓師)的引導自己都能夠做到反省與升華。
3.在組織教法中結合德育教育
選擇合理、科學的組織教法,既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身體活動結合起來,利用課堂組織教法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通過隊列練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進行技術性較強的動作,通過同學間的協(xié)作練習,可以增強同學間互相幫助意識,能增進友誼、培養(yǎng)情感;通過對場地器材的保護,強化學生熱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產(chǎn)的思想;在健美操等教學中,需要在有音樂設計的情境下,讓學生想象身處在這種情境下通過模仿練習和運動,就會達到鍛煉身體和陶冶情操的教學目的。在課堂小結中,評價和肯定一個學生時,會更加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的拼搏精神。這些會使學生個體不斷內化,從而達到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4.德育在體育競賽活動中的體現(xiàn)
體育教學活動應經(jīng)常采用競賽、評比和獎勵優(yōu)勝等方法。競賽能夠激勵學生力爭上游、奮勇拼搏的競爭精神;評比能促使學生學會自覺協(xié)調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義務感和集體榮譽感;體育比賽對優(yōu)勝者的獎勵能夠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使他們飽嘗勝利的喜悅從而對未來充滿希望。同時也能使失敗者形成戰(zhàn)勝困難、不甘失敗、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質。
5.體育賽事中的美育教育
審美情趣的開發(fā)體育和美育都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過程中包含著諸多美育的因素,如運動的形式美、體態(tài)美、動作美、精神美等,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鑒賞和表達能力。美育的教育可以來自教師和運動項目本身。言傳不如身教,體育的特點就是通過身體活動進行教育,教師是學生首先感知的對象。如果教師展現(xiàn)給學生的是健康勻稱的體魄、恰如其分的語言、大方得體的儀表、優(yōu)美端正的姿態(tài)、熟練協(xié)調的示范動作等,就能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美,激發(fā)起學習、模仿的欲望。在各運動項目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論傳授,教師還可以借助報刊、圖片、電視、網(wǎng)絡等手段,向學生展示優(yōu)美高超的動作技術,講述體壇名將拼搏的事跡,引導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如在籃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堂播放高水平的NBA籃球賽,通過適時地講解,引導學生從個人技術美、戰(zhàn)術變化美、明星人物的個性美、攻守轉化的速度美、張弛結合的節(jié)奏美、比賽勝負的懸念美、賽場氛圍美等多個方面欣賞比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觀賞職業(yè)選手的高超表演,一方面使學生獲得了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引發(fā)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貫徹德育教育不僅是學校體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體育教育觀念更新的需要。體育教學中的德育必須同體育教學的特點、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起來,不能只寫在計劃與教案中,或進行空洞的說教。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和形式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去努力、去研究,以便使這項工作開展得更好,使學校體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袁振國著.《教育改革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2]金一鳴.《教育原理》.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樂龔進.《教師職業(yè)道德》.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