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茹粉
摘要:教師在教授英語時不僅要向學生講解語言形式,還要向學生傳播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通過對比中西方語言文化背景,能使學生了解兩者的差異、拓寬視野、提高交際能力和閱讀能力。
關鍵詞:文化背景;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近年來,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發(fā)展,文化導入已經逐漸成為英語教學的熱點問題。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徹地掌握語言的關鍵。教師應該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重視在課堂上自然導入文化背景知識,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文化背景與語言教學的關系
1.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的語言是沒有的
語言是進行文化交流的手段和途徑,脫離了文化交流這一目的,語言學習就等于無的放矢。大學英語教學把語言這個載體的教與學和語言載體之內文化信息的教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交際性,從而能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只有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才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2.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語言,兩者密不可分。學習英語學習的是與漢語不同的文化,熟悉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相當重要。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用英語交流信息,并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yǎng)。也就是說,要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向學生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與語言運用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培養(yǎng)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的能力。
二、英語教學中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語言技能,而忽視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學習語言知識,不了解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就難以準確地把握、理解和使用語言。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并在日常交際中正確使用英語。日常交際都是在具體的文化氛圍中進行的,不了解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實際交際中輕則會造成彼此誤解,互相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則會損害雙方的關系,造成合作失敗。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必須結合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教學,雙管齊下,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使他們成為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
三、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日常交際如稱呼語、感謝和答謝、贊美、打招呼、介紹、節(jié)日祝福等詞匯的文化內涵方面。因此,日常交際和詞匯的文化內涵應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1.形式意義上的文化
在跨文化語言交際中,形式上承載的文化意義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專業(y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這種文化的導入。例如:英語在句法結構上十分嚴謹,而漢語在句法結構上的突出特點則是簡潔;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總結、比較兩種語言在語法形態(tài)、句法特征及篇章布局方面的異同。
2.物質意義上的文化
不同文化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意義和內涵。例如:白色(white)對多數(shù)中國人和西方人來說所能引起的聯(lián)想有一些是相近的,有一些則是相反的,如英語中的短語“white lie”的意思是“善意的謊言”;西方人舉行婚禮時,新娘總要穿白色的婚紗,象征著圣潔,而傳統(tǒng)的中國人是無法把白色與結婚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掃除理解障礙并揭示相關詞語豐富的文化內涵。
四、文化背景導入的策略
1.注重聽力中文化內涵知識的闡釋
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文化背景知識、心理等非語言因素的影響。語言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會給聽力理解帶來一定的障礙,因此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英美歷史和語言文學知識,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等,是聽力教學中必須做好的工作。
2.注重口語課中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
在許多高校,英語口語課的地位日漸突出,然而許多學生由于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說出的英語雖然符合英語語法和語義規(guī)則,卻不符合英語的文化背景,有時甚至會鬧出笑話或發(fā)生誤會。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準確把握英語語言本身,還要注重文化導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注重課堂閱讀中文化內涵的教育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間接交際,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風俗習慣等文化差異都會導致語言信息理解上的差異。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是非常必要的。
4.注重英語寫作中文化背景知識的灌輸
近年來,國內學生的總體英語水平和考試成績有了明顯提高,但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基本上還處于停滯和徘徊狀態(tài)。除英語語言知識未掌握扎實外,不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英語寫作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也是一種文化模式轉換的行為,在轉換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受到母語文化模式的干擾。中國學生用英語寫作就是從漢語的文化思維模式向英語的文化思維模式的一種過渡。一般來講,學生習慣用母語的思維方式來代替目的語,這就可能形成文化負遷移,以致同一個信息用母語表達和用目的語表達出入很大。要想避免這種出入的產生,就必須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和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不同的價值觀念及由價值觀支配的行為方式。
5.注重翻譯課上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
在英美國家,人們深受基督教的影響而相信“原罪說”和“上帝救世說”,認為上帝是世界萬物的偉大創(chuàng)造者,人通過信仰上帝才能獲得拯救,這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方式。而中國人則信仰“天”“觀音菩薩”等,所以,在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進行英譯的過程中,譯者不論在潛意識中還是在考慮意義對等時,都不能擺脫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
6.注重課外閱讀補充文化內涵的教育
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單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而課堂外的文化教育是課堂內文化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教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課后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和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建立在語言藝術之上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面鏡子,這些文字作品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西方文化。學生只有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全面地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不斷拓寬知識視野,豐富知識文化結構,刺激想象力,培養(yǎng)鑒賞力,提高綜合素質。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背景教育,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而不能單純地進行語言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實際中正確應用語言,大方、得體地進行交流,才能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文化背景教育滲透在語言教學中,把學生培養(yǎng)成適合時代需求、語言技能高、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本科用)(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劉慶國.文化背景知識對英語寫作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9,(2).
[3]孫藝風.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李天辰.《論語》英譯體會點滴[J].外語教學,1999,(2).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