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政
目前,在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中,存在著許多困惑或誤區(qū),為此,我查閱了近五年內十多種雜志上有關素質教育的文章,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就當前如何落實創(chuàng)新教育,從內容,形式,要求和實施方面提出一些初步設想。
一、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認識上的第一次飛躍
一般的認識活動是“二體”問題,即認識的主體和認識的客體間的關系問題。但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活動,它除了認識的主體(學生)和認識的客體(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外,還有教師在起作用,也就是說,教學過程是一個“三體”問題。在這一認識活動中,學生要認識客體,須經過兩次飛躍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加工的材料既來源于外界物理環(huán)境,又來源于學生原有的物理認知結構,以思維加工為中介的物理環(huán)境與物理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使物理認知結構重新組合,最終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guī)律、并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二、素質的判斷和發(fā)展形式
目前對素質教育的概念和認識雖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但對素質教育的判斷已趨于一致。人的素質高低可用個體行為表現進行推測。高素質者能對各種環(huán)境和事物,尤其對意料之外的或從未從事的或從未遇到的事物與環(huán)境,進行正確或較好的處理。這一結論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fā)展中的一個里程碑”的核心觀點,與“學會生存”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也與日常生活認識是一致的:在自己學過的專業(yè)領域取得成績,被稱為“能力強”,而在相當廣的領域中取得成果的人被譽為“素質高”。如何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我們根據調查,研究、歸納出了教育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素質的四種方式,它們相輔相成,相互滲透。
三、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方式的保證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的學習起著積極的決定性作用,可以說,未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歸根到底是對教師的要求。無論是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教育內容的組織與要求、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將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教師不會做的事,很難讓學生會做;教師不具備的品質,也很難在學生身上培養(yǎng)出來;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培養(yǎng)不出高素質的學生;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就很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因此教師的科學素質要求很高。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創(chuàng)新教育。課堂教學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重要戰(zhàn)場,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自覺、主動地完成認識上的第一次飛躍,積極、愉快地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同時注意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將有助于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這樣才能促進基礎教學向縱深發(fā)展。
作者單位:青海省門源縣旱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