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正值比較文學第三階段“中國學派”的建立時期,借此時機曹順慶先生提出了比較文學變異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的提出有望為“中國學派”的建立提供有益啟示,并對打破學術界的西方話語霸權局面有所幫助。試圖通過分析學術界普遍存在的“學術失語”問題。和當前比較文學界對“形象學”和“譯介學”歸屬不當問題的爭論,探討曹順慶先生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提出的原因。
關鍵詞:變異學;學術失語;中國學派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0—0068—02
一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建立問題,成了目前困擾中國比較文學界的一大難題,是走法美學派的老路子,采取“X+Y”的比附研究模式,還是從中國本國的文學實際問題出發(fā),探究一條不同于以往的新徑,成了目前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構想,早在1977年就被在港臺任教的美學者李達之先生所率先提出,后又經(jīng)陳鵬翔、季羨林先生等人進一步探討,但至今卻仍然不敢說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已完全建立,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學術“失語”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文學界缺少一套適合自己表達的話語言說方式。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學界一直都在用西方的理論來指導或評論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建立,若繼續(xù)用西方的理論來構建中國的學術體系,無疑將產(chǎn)生“東施效顰”的后果。
有些教授學者認為自己知識豐富,學貫中西,不存在學術失語的問題,但筆者認為學術失語,不是指中國學者的理論修養(yǎng)不夠,缺少學問,而是指目前學術界缺少一套自己獨特的理論話語體系。按照曹順慶先生的解釋就是“所謂‘失語’就是指我們根本沒有一套自己的文論話語,一套自己特有的表達,溝通,解讀的學術規(guī)范?!北热缯f當前學術界所出現(xiàn)的一些言必稱“??隆?,話必提“賽義德”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實就是學術“失語”的一種明顯表現(xiàn)。
“學術失語”的問題,我們溯其源頭,可追溯到晚清時期。隨著晚清時“洋務運動”的開展,不但從西方大量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師表長技以制夷”,在文學方面也掀起了一股翻譯熱潮?!皬?986年《時務報》開始譯介外國小說,到文學革命發(fā)生之前,翻譯出版的域外小說約有800種。”如果說在這一時期,還僅僅止于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只是一種補充,而不是一種切斷,“失語”僅處于一種萌芽階段。那么到了狂飆猛進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則不惜對傳統(tǒng)文化給以猛烈的炮火。如陳獨秀所主張的“以歐化為是”,胡適提出的“輸入管理”等,都是主張要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全盤歐化,而錢玄同更是指斥擬古的駢文和散文為“選學妖孽,相城謬種”,一種徹底否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態(tài)勢不言自明。而在對待西方文論態(tài)度上,卻與之完全相反。隨著一大批旅外學者的回歸,將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等一大批外國文藝理論帶入了中國。他們以文化精英的姿態(tài),自己身體立行的用這些西方理論進行文藝評論和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影響了當時幾乎所有的文學青年。這批精英們高舉“白話創(chuàng)作”的旗子,揮舞著西方理論的“利劍”,盡量的想斬斷現(xiàn)代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稱這一時期為“徹底失語”時期或不為過。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門的漸敞漸開,文革期間的文化封鎖被解凍,與西方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聯(lián)系日趨緊密,各種西方理論與思潮紛沓而來。但與“五四”時期不同的是。學術界在對西方文化的姿態(tài)上采取的是有選擇的“兼容并收”的姿態(tài),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不再是像“五四”時期時那樣完全否定,而是提倡“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到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一些學者意識到在引用西方理論話語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闡釋時,出現(xiàn)了相互矛盾的觀點。如一些學者在對白居易的詩和詩論到底是浪漫主義還是現(xiàn)實主義討論上就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方依據(jù)《與元九書》中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詞合為事而作”和“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這兩句來判定白居易是持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另一方則以白居易對詩的定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意”中對情感的強調(diào),認為其詩是屬于浪漫主義的。也就是說用西方的文藝理論來評論中國的古典文學,出現(xiàn)了互相矛盾的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讓國內(nèi)的一批先鋒理論家漸漸意識到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話語,其實一直是在西方理論話語的強勢壓迫下生存,缺少一套自己獨立的文學話語體系,或說是文學話語規(guī)范,我們正處于一種“失語”狀態(tài)之中。
“失語”所突現(xiàn)的危害性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所認知,當前正處于比較文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中國學派時期,如不能很好的解決“失語”問題,則很有可能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建立將延續(xù)法美學派的老路,比較研究將依然采取以往“X+Y”比附模式研究,也就是說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建立將成為無水之魚,喪失其存在的價值。
二
導致曹順慶先生提出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國內(nèi)一批比較文學學者對學科歸屬問題的質(zhì)疑。比較文學的學科歸屬不當問題,主要突顯在形象學與譯介學這兩個方面:
從形象學方面來看,最寬泛意義上的形象概念,并不要求對研究對象來做實證性的研究,而是要求一種假設。法國當代哲學家保爾·利科在他的著作《從文本到行動》中就認為,“將現(xiàn)實中的異國降為次要地位,認為文學作品中的異國形象主要不是被感知的,而是被作者創(chuàng)造或再創(chuàng)造出來的?!比缭诙爬剐≌f《情人》中“情人”形象,原本第一次給法國少女的感覺是個風度翩翩的,穿著歐州式服裝,吸著英國紙煙的富有男人,但就因他是個祖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支那人”,所以通過他與法國少女的交往,反而在少女的眼中慢慢成為了一個丑陋、懦弱而又膽小的形象。這種固有的種族觀念在杜拉斯筆下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由于受所屬文化的影響與制約,想象主體必將打上強烈的集體想象物的烙印。法國學者讓一麗·卡雷也把形象學定義為“各民族間的,各種游記、想象間的相互詮釋?!庇纱丝梢?,將注重假設的形象學,歸屬到追求實證性研究的法國學派名下是一個值得斟酌的問題。
另一方面就譯介學來說,譯介學主要是指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對翻譯和翻譯文學進行的研究。譯介學與傳統(tǒng)的翻譯注重如實再現(xiàn)文本本身所追求的信、雅、達不同,譯介學認為沒有忠實的翻譯,它所注重的是對不同文化的作品進行翻譯時所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性。在對文本進行翻譯時,難免會與原作品產(chǎn)生差異。就拿傳統(tǒng)的翻譯來說,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它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還原文本本身。如意象派詩歌的開創(chuàng)者龐德的《地鐵車站》,在中國的翻譯就出現(xiàn)了近20個不同的翻譯版本,既有將其翻譯成古體詩的也有將其翻譯成自由體詩的,不僅如此,在同一個人翻譯同一部文本時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翻譯文本。杜運燮在翻譯龐德的《地鐵車站》這首詩時就出現(xiàn)了“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xiàn);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或“地鐵車站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般顯現(xiàn);濕漉漉的黑枝條上朵朵花瓣”,兩種不同的版本。“譯介學主要研究譯家譯作與國別文學發(fā)展之間的互動關系,也研究譯介對輸入國文學及其文學史上的影響。”呵見將注重翻譯中創(chuàng)造性的譯介學,劃分到實證性研究領域也是一個值得從新思考的問題。
結語
正是基于以上兩個原因,在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建立的關鍵時期,曹順慶先生提出了比較文學變異學的理論。與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注重實證性和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注重類同性不同,變異學注重的是跨文明研究的異質(zhì)性?!氨容^文學的文學變異學將變異和文學性作為自己的學科支點,它通過研究不同國家之間文學現(xiàn)象交流的變異狀態(tài),探究文學現(xiàn)象變異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所在?!逼浜诵氖菍τ谖谋据敵鰢洼斎雵诋愘|(zhì)性上的平等觀照。筆者希望曹順慶先生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的提出,有望打破比較文學西方話語在比較文學中一家獨大的局面,推動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更好建立,真正創(chuàng)造出一套屬于中國學術界自己的話語言說方式和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