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功利主義的“利”其實和“義”緊密相連的,他們的修身不是修利己之身追求個人的幸福,而是追求天下人的幸福。西方的功利主義的基礎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傳統(tǒng)道德一次次被沖擊面臨崩潰的邊緣。我們不妨用中國文化融合西方文化,把經(jīng)濟建設引向健康的軌道。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就是對傳統(tǒng)“義”的豐富和開掘。
關鍵詞:利義觀;功利主義;八榮八恥;義的豐富和開掘
中圖分類號:D64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0—0018—02
“利”字原義為“犁”。春秋中期演變成“貨財之利”。“義”字本意為“儀”。春秋以后,用作仁義之“義”?!吨杏埂吩弧傲x”者“宜”也。所謂義利問題就是人們在獲取物質(zhì)或經(jīng)濟利益過程中,怎樣處理經(jīng)濟利益和道德標準的關系問題。義利關系在歷史上始終是在經(jīng)濟活動中普遍關注的問題,現(xiàn)將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利義觀加以概述,以便在經(jīng)濟建設中更好地樹立正確的新時期的利義觀。
一、義利觀的歷史嬗變
孔子學說即求義又講利,“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但孔子求利求財富注重的是獲得財富的方式,他反對“放于利而行”,“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由此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所以,孔子強調(diào)要“見利思義”(《論語·憲問》)“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說:“茍為后義而失利,不奪不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強調(diào)先義后利并且把義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半u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擎擎為利者,踱之徒也。欲知舜與踱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上》)荀子進一步提出重義輕利的思想“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保利棄義謂之至賊?!?《荀子·修身》)
儒家后繼者朱熹把“義”提到了“天理”的境界,“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論語集注》卷二)“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事無不利。循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孟子集注》卷八)“存天理,滅人欲”。陸九淵強調(diào)利義對立,“私意與公理,利欲與道義,其勢不兩立”(《陸象山全集》卷十四,《與包詳?shù)馈?“人家的興替在義理,不在富貴”(《陸象山全集》卷十二,《與劉伯協(xié)》)即把“義”與“利”尖銳的對立起來。
墨子是作為功利主義者與儒家“罕言利”、“何必曰利”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道路。他認為義利是統(tǒng)一的,“義,利也”。(《墨子·經(jīng)上八》)義的目的就是為了利,“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相互的和諧團結(jié)協(xié)作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中》)墨子雖然提出了利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是一個極端功利主義者。他說:“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于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墨子·貴義》)墨子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濟建設應該說有積極意義的,可惜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北宋李覯進一步提出了言利的合理性,“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原文》)他批評孟子“何必言利”是“賊人之生。反人之情”(《原文》)并把利提到了生存和治理國家的高度,“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富國策》)。
永嘉學派陳亮進一步提出逐利是人的本性,“出于性,則人之所同欲也”。(《陳亮集》),(《問答下》)“耳之于聲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嗅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電。(《陳亮集》,《問答下》)并把逐利的結(jié)果看著是否義的標準,“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陳亮集》,《問答下》)
永康學派葉適是宋代功利主義的集大成者,針對董仲舒的“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他說:“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初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奇功,故道義光明。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習學記言》,卷二十三)葉適提出了“成其利,致其義”,“以義和利”的主張。
清朝顏元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奇功”。他認為,“世有耕種而不謀收獲者乎?世有荷網(wǎng)持鉤而不計得魚者乎?……蓋正誼便謀利,明道便計其功,是欲速,是助長,全不謀利計功,是空寂,是腐儒?!?《顏習齋言行錄》,卷下)
總之,中國古代的義利之辨,是和當時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環(huán)境分不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面對諸侯紛爭、“禮崩樂壞”,人們紛紛見利忘義。而此時孔孟之道高舉“仁義”的大旗,在當時有其進步積極的意義。
和中國相比,西方黑暗中世紀是主張清清寡欲的基督教思想統(tǒng)治,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啟蒙思想的深入,功利主義在西方占據(jù)主導地位,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功利主義把追求人生的幸福作為目的,以苦樂感受為基礎,以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的最大幸?!睘樽罡吣繕?。
二、現(xiàn)代中國義利觀的反復變化歷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確立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政策,面對人們“姓資姓社”的議論。鄧小平強調(diào)“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p>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壓抑很久的要實現(xiàn)自我的自由的人性一夜之間迸發(fā)出來,傳統(tǒng)道德一次次被沖擊面臨崩潰的邊沿。適合中國的新的經(jīng)濟規(guī)范還沒建立,“逐利”是人們的首要選擇,霎時間金錢至上,唯利是圖之風席卷神州大地,出現(xiàn)了各個領域的道德淪喪:生產(chǎn)領域的極力壓榨剝削工人、置工人身體健康甚至生命于不顧、偷工減料、過度開采,污染環(huán)境,事故頻發(fā)。商業(yè)領域的欺行霸市、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偷稅漏稅。政治領域的權錢交易、貪贓枉法、貪污受賄。消費領域的揮霍浪費、賭博、吸毒性交易等等。由此導致商業(yè)信用危機,政府公信力下降,貧富差距拉大,生態(tài)平衡嚴重破壞,社會風氣嚴重敗壞正不壓邪。
三、八榮八恥有利于道德的重建
其實,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jīng)濟時援引登寧的話:資本家“有50%的利潤,他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备螞r我們改革開放之初的有些企業(yè)的利潤何止300%,簡直一夜暴富利潤無限。所以,我國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不足為奇了。
只是我們在學習西方“逐利”的一面,而忽視了西方資本主義是根植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即基督教文化土壤里面之中的。馬克斯·韋伯認為,“盡管經(jīng)濟合理主義的發(fā)展,部分地依賴合理的技術和法律,但他同時也取決于人類適應某些實際合理行為的能力和氣質(zhì)?!眹}種“合理行為的能力和氣質(zhì)”根源于加爾文宗教改革后的“天職”觀,“勞動是對上帝應盡的義務”?!疤炻殹庇^引導勞動者還是企業(yè)家永不懈怠的發(fā)憤、勤儉、恪盡職守的美德。
2006年3月4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政協(xié)民盟民進聯(lián)組會上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提出的“八個為榮、八個為恥”中的“以見利忘義為恥”對弘揚傳統(tǒng)文化,指導我們的經(jīng)濟建設有積極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為公的傳統(tǒng),“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主爾忘身,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階級》)我國自古就有致富不忘國家和人民商人,《史記》記載:“穆公元年春,秦穆公使三將兵欲襲鄭,至滑,逢鄭賈人弦高詐以十二牛勞軍,故秦兵不至而還?!蔽覈糯臅x商、徽商就有捐資修路、救濟災民等“義行”、“義舉”。
作為新時代的企業(yè)家更應該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為父母。當國家危難時救濟國難,和平時期支援國家建設,照章納稅,熱心公益事業(yè),福利事業(yè)和慈善事業(yè),保護環(huán)境,為社會多提供就業(yè)機會。
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學說告訴我們?nèi)祟惿鐣且粋€整體,只有團結(jié)合作,才能使每個人獲的更大的利益。我們每個企業(yè)都是一個團體,大家只有齊心協(xié)力才能使企業(yè)蒸蒸日上。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生財有道是古訓,“誠實守信”是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首要準則,古代的許行主張“市無二價,國中無偽”。我們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利用消費者的無知欺騙消費者,最后毀壞的還是商家的利益。
然而,傳統(tǒng)的義利觀畢竟是建立封建小農(nóng)經(jīng)濟之上,其中很多思想已經(jīng)不適合今天大工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形成一部分人習慣吃“大鍋飯”好逸惡勞甘受貧困害怕競爭的思想。一但被社會淘汰出局,就會埋怨社會。胡錦濤的以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為榮,真正告訴我們的是要樹立危機意思,敢于競爭,開拓進取。
中國是一個幾千年王權統(tǒng)治的大國,儒家“三綱五?!彼枷虢y(tǒng)治下的社會其實是一個以宗法制為基礎的人情社會,所以,傳統(tǒng)的“義”中“人情”的成分比較濃。而西方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道德是和強有力的法制相配合。改革開放以來,一時出現(xiàn)了違法亂紀,有法不依,違法不究,以權代法,權大于法的現(xiàn)象。建立“法治”國家首先要“以違法亂紀”為恥,樹立法紀意思,不然法條再多也枉然。市場經(jīng)濟是一個法制經(jīng)濟。
總之,在經(jīng)濟建設這個利之下,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愛國、愛民、勤勞、守信之義,更包括遵紀守法、崇尚科學反對迷信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