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是語言中可以自由運用的最小單位。詞義與語境密切相關。特別在英語學習中,語境對詞義制約作用更為突出,它能夠選擇詞和詞義,確定變化了的詞義內容,增添詞的文化內涵,以及制約詞搭配時的詞義。
關鍵詞:語境
內部語言 環(huán)境外部言語環(huán)境 制約 詞義
在多年的英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功夫沒少下,效果不理想,形成“學生很吃力,老師不高興,家長不滿意”的怪圈,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容易走入誤區(qū),盲同的使用參考資料,上補習班等,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既費時又費力,而且沒有好成績。其實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感覺困難的最根本原因是沒有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沒有認識到英語是一門語言,需要運用,忽視其應用的文化背景,更沒有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剝詞的制約,只是死記硬背,并沒有太大的收獲。在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中,掌握語境對詞的制約作用至關重要。
而且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國際化時代的到來,國家間的接觸、民族間的往來日益頻繁。那么,英語這一國際間交流的主要語言形式就起著人類文化溝通的橋梁作用。如何正確的使用英語,使之達到溝通與交流的目的,筆者認為理解好語境對詞的制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語境嚴格地制約著詞義的生成與確立。若對語境不能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就不可能正確理解詞義、選擇詞語,就會影響對文本的理解、譯文的質量或與對方的交流。本文從英語教學和英語交流過程中語境對詞義制約的諸方面因素進行分析探討,以有利于準確選詞,從而達到順利交流的目的。
一、對語境、詞義的內涵分析
1,對語境的理解
語境是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過程中所處的環(huán)境,它是一切言語活動的前提。如何理解語境?國內外語青學家曾有過許多論述。語境充滿魅力,它深奧朦朧,卻又有規(guī)律可循,它出氛圍、出畫面、出意境,有一種朦朧而炫目的美。因此語境有制約性。語境又是無形態(tài)的,它不是原語的結構成分,沒有原語的語法功能,但它依附于原語結構,具有依附性。它承上啟下,是思維耦合的“導線”,沒有這條“導線”,思維就無法溝通,因此還具有思維的耦合性。然而由于語境受多層次性的制約,思維耦合的導線只能通向定向思維的通道,語境就像路標一樣,又具有定向性。由于語境具有依附性和思維的耦合性,它屬于語言思維的范疇,是作者心理活動的產(chǎn)物,潛藏著信息發(fā)出者沒有用文字或話語表達的意識,具有潛意識性,表現(xiàn)了文章的風格和意境。語境的思維耦合性、制約性和潛意識性,可使信息發(fā)出者表達完整而確定的概念和思想內容,因此詞義被語境所制約。
而且在翻譯界中語境分析是經(jīng)常被關注的一個活題。籠統(tǒng)地說,語境即語言交流發(fā)生的內外部環(huán)境。內部環(huán)境就是“語言環(huán)境”(linguistic context),主要指語言系統(tǒng)內各個語言成分之間微觀和宏觀的搭配結構及上下文關系,包括詞與詞、句與句之間臨時的或穩(wěn)定的種種聯(lián)系形式。外部環(huán)境指言語環(huán)境(verbal context),它涉及到語場(field of discourse),即言語活動的主體范圍;語式(mode of discourse),即言語活動的方式或模式;以及語旨(tenor of discourse),指言語活動雙方的地位關系。具體地說,語境包含交際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指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主觀因素指交際參與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包括參與者的身份、職業(yè)、性格、修養(yǎng)、心情等。交際參與者對交際環(huán)境的認識也是語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對話語意義的構成和解釋有重要的作用。參與者各自對交際環(huán)境認識中的共同部分,就構成語言交際的語境基礎。語境不僅幫助我們分析、理解詞義,還幫助我們避免不規(guī)范的語言現(xiàn)象出現(xiàn)。
2,對詞義的理解
詞義指詞的語音形式所表達的意義,包括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詞義足人們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是客觀事物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反映,包含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世界上的事物多種多樣,因此,詞反映客觀事物也是各式各樣。有的反映事物或現(xiàn)象,有的反映動作行為變化,有的反映性質狀態(tài)等。人們運用語言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時,詞既包含和表達人們的思想——理性意義,又包含和表達人們的情感——非理性意義。理性意義是詞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是人們按照邏輯思維生成的一種思想。一個詞可以有幾個理性意義。通俗地說,就叫做一詞多義。詞的非理性意義是人們的主觀意識、情緒和態(tài)度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內容。它總是附著在詞的理性意義之上,主要用來表現(xiàn)喜怒哀樂等感情的變化,包括褒貶色彩:另外還表現(xiàn)因交際環(huán)境不同而區(qū)別的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傊?,不管詞所反映的是何種內容、何種意義,用于何種語體,它總是受語境的制約。
英語有這樣一種說法:Word is meaning less without context,(單詞離開上下文就沒有任何意義),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也認為,理解詞語的具體含義,必須結合語言環(huán)境才能準確地掌握詞語的具體所指。離開了語境,就沒有言語活動,詞語的翻譯也就無從談起。
二、語境對詞和詞義選擇的制約
1,語境制約了詞義
一般說來,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詞語的義項往往受到規(guī)定,只顯示出一個含義。“一個多義詞雖有幾種或十幾種含義,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會產(chǎn)生歧義,這是因為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把這個多義詞的其他講不通的含義都排除了。”例如:The oil is running out,這句中的0ij可能指食用油、澗膚油、潤滑油甚至可指點燈用的煤油。可見,要確定一個詞語的確切意思,消除歧義,不僅要考慮到言辭語境,還必須考慮到言辭外語境。要看說話人是誰,他想表達的意思是什么,是在什么場合、什么時間、對誰說這番話的。例如在下面這段話中:If is very comfortable to swim here,在這里游泳,爽!(comfortable本義是“舒服的”,轉義“痛快的”,“自在的”,而“爽”有“明亮、清亮”,“率直、痛快”,“舒服”等意思,這里把comfortable譯成“爽”,譯文簡潔、明快,節(jié)奏感強。)How cool your husband is!你老公好酷。(cod本義是“涼爽的”,轉義為“冷峻的”“鎮(zhèn)靜的”“高傲的”之意,又引申為“瀟灑、帥”,cool的音譯是“酷”,這里把cool譯成“酷”,瀆音上取它的音譯,詞義上取它的轉義“冷峻的”或引申義“瀟灑、帥”。)
2,語境確定變化了的詞的含義
英語中的每個詞語不論其義項多寡,都有其同定的含義。但有時詞語在運用中會出現(xiàn)其本身不具有的含義、引申義或新義。其原因就是語境在起作用。語境不僅決定詞語的義項選擇、歧義的確定,而且能賦予詞語以臨時含義。例如:The grayjng of Australia ha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provision of retirement housing gray的本義是“灰色的,灰白的”。這里作者借gray一詞給人的蒼老印象暗喻澳大利亞的“人口老齡化傾向”,言語中甚至還帶著調侃、玩笑的意味。這個含義是gray一詞本身所不具備的。正是特定的語境使gray一詞獲得了這一臨時含義。脫離了這個特定的語境,gray是不可能有這一含義的。語境有時甚至能用同一詞語表達相反的意義。褒詞貶用、貶詞褒用。例如明知有人做了蠢事,還對他說“How clever you are!”。在這個特定的語境中,clever一詞獲得了其本身不具有的臨時含義——“聰明”一變而為“愚蠢”。詞語在句中表達的意義并不總是和一個人在某一情景下通過這一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相一致。“He is a fine friend”一句,若孤立地理解,總是表示“他很夠朋友?!边@一意思,這是a fine friend的字而意思。但假設你處于危難之時,你的朋友卻離你而去,不給你任何鼓勵或援助,這時你對別人說“He is a fine friend”,在這一特定情景下,你所要表達的意思則是“他真不夠朋友”,與原義截然相反。
3,語境增添了詞的文化內涵
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是言辭外語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群體所共有而與其他民族群體相區(qū)別的民族語言和文化特征。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人們對同一詞語的理解截然不同。在對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詞語表面上似乎完全對應,實際上意義相去甚遠。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差異。語言的各個層面都蘊涵著民族文化的因素,而詞語更承載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積淀。這種積淀對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行為起著主導作用,由此而產(chǎn)生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語言模式??缥幕浑H中出現(xiàn)的一些障礙或隔膜與這一點大有關系。例如:Just as we cannot undemtand Chinese literature without any knowledge of the works 0f Confucius,so all students of English shoul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English Bible,正好像我們沒有中國的經(jīng)典知識就不能了解中國文學一樣,所有學習英文的人,都應該懂得一點圣經(jīng)。(any knowledge of the works of Confucius在句中譯成“中國的經(jīng)典知識”。如果照字面意思譯成“孔子著作的知識”就忽視了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翱鬃又鳌边@種提法在漢語中是極少見的,在中國人看來,孔子的著作并非中國經(jīng)典著作的代表,就是儒家學說的《詩》《書》《春秋》《論語》雖與孔子有密切關系,但很難說是他個人的著作,可是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化身,因而“孔子著作”也就成了中國經(jīng)典著作的代表。)凡此種種英語的獨特表達方式都包含了特定的文化因素,不能從詞語的字面意義去理解或翻譯,否則非英語國家的人就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正是獨特的民族文化語境賦予了這些英語詞語獨特的表達方式。
三、語境對詞的應用范疇的影響
詞用即詞語的具體運用。詞語在運用中往往帶著社會的烙印,顯示其具有的交際性、文化性、時代性等特點。而這些特點正是言辭外語境使然。
因為語境不僅賦予詞語的文化性,而且語境賦予詞語的時代性。詞語的運用是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語境的。詞語絕不是僵化停滯的,一個詞語由于歷史變遷、社會變革、科技的發(fā)展等原因往往會獲得某些特殊的含義,帶有明顯的時代意義。因時代語境的變遷而使舊詞語產(chǎn)生新含義的例子有許多,如在計算機應用領域,個人計算機的術語已廣為人知。其中許多詞語只是舊詞語的新用法、新意義。file(文檔)、disk(盤)、desktop(桌面)等簡單詞語在計算機領域內都有了新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思想、新理論、新認識、新事物和新經(jīng)驗層出不窮,而詞語也在這過程中獲得了本身不具有的含義。言辭外語境使詞語的運用帶著濃厚的時代色彩,豐富了詞語的內涵。
四、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語境對詞義的制約作用的方法
認識語境對詞義的制約作用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以新課標為指導,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還可以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分組合作學習,增強語境實踐教學的時效性。我國目前的學校普遍具有每個班學生多的特點,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難以讓每個學生都獲得足夠的聽說機會。分組合作學習(小組活動)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之一。根據(jù)每堂課不同教學日標和內容,可采用不同的合作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情景,增加學生動口動手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選擇運用詞語、理解詞義、培養(yǎng)語感,從雙向交流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踐熱情,增強英語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語境在語言交流中對詞義具有重要的影響,原文的詞,句表達的意義無時無刻不受到所處語境的制約。語境制約著詞語的含義,賦予詞語濃厚的文化性、時代性和交際性。因此,孤立地研究詞語是不足取的,因為它不能充分地說明詞語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產(chǎn)生的豐富多彩的語義現(xiàn)象。語境中的各種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如同一個個語義坐標系,精確地對意義進行定位。只有將詞語放在語境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分析,才能準確地認識詞語的內涵意義和外延意義。因此,在語言交流或翻譯中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擺脫詞典釋義的僵硬框架,讓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貼切而鮮活起來,因此以語境分析為基礎研究詞語的意義是正確理解和處理語義的較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