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應試教育之風愈演愈烈。高中語文教學目標也隨即直指高考,使得語文教學已經(jīng)越來越背離最初的目的,語文的情感性已被很多教師自覺不自覺的放棄,朗讀的作用因而被一再的忽略。實際上,在語文高考備考中,積極地推進朗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謂朗讀,是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把作品的內(nèi)容準確、鮮明、形象地傳達給聽眾的一種欣賞方式。朗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在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朗讀的現(xiàn)象,特別是到了高三,這一現(xiàn)象更為嚴重?,F(xiàn)在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學生一旦進入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朗讀教學就失去其應有的地位,成為一個被人忽視的領域。
進入高三,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讓學生深陷題海,過于功利性的考量,把原本富于審美性和情感性的語文學習變成了枯燥乏味的做題練習;把原本能給學生帶來身心愉悅的心靈感受變成了學生沉重的負擔。高考備考處在極大的被動之中,因而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以讀為本,以讀促講,以讀代講。而朗讀被忽視的根源則在于長期以來高中語文教學任務繁重,教學課時有限,加之大多數(shù)課文篇幅較長,鑒賞性的教學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具體文章的分析上,而過于理性的解讀,加之老師的不夠重視,也使學生輕視于通過朗讀來感受文章的藝術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或者只強化課文中的字詞的識記積累、課文篇章結構的分析鑒賞,或者以講代讀、以默看代替朗讀,導致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在細讀精讀方面深入不夠,對文章理解膚淺,感悟不深。
實際上,朗讀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過程,抓好朗讀教學,對學生學好語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一種比默讀更為復雜的心理活動。從心理學上來說。它首先是攝取、內(nèi)化的過程,同時又是表達和外化的過程。由視覺神經(jīng)所感受到的書面文字經(jīng)過傳導中樞傳到大腦,再由大腦通過處理后由傳導中樞傳導到口,變成口頭的有聲語言,并且還受到耳的監(jiān)視,比較輸入和輸出的是否一致。在這一過程中,大腦處于高度緊張和靈敏的思維狀態(tài),不斷地對輸入和輸出的一切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分析綜合、比較想象并且聯(lián)想,以便不斷調(diào)整、更正和提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朗讀的過程,是讓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不斷整合的過程,這一過程無形中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朗讀更能體現(xiàn)具體的語境特點。語境是影響學生理解字、詞、句的重要因素。它既能影響語言理解的方向,又能影響語言理解的深度。而語言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只有通過語音才能更充分更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因為朗讀時的語調(diào)、語速、停頓、重音等諸問題無一不建立在對字、詞、句理解的基礎上,而關鍵的字、詞、句正是理解文章的整段或全篇的關鍵。
葉圣陶先生把朗讀稱之為“美讀”。因為朗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過程,是學生仔細“傾聽”作者話語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進行感情、思想交流的過程。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彼詫W生朗讀的次數(shù)越多,與作者進行情感思想交流的過程就越發(fā)深人,越有利于學生領悟文章的精髓所在。
回到高考上,12年的語文學習,最終匯聚到一張試卷上,有客觀題,有主觀題,自然不會有朗讀題,應對他們似乎只有“以牙還牙”了,于是,學生深陷題海,管他是典雅的詩歌還是優(yōu)美的散文,最終只等同于一道道抽象甚至古怪的題目,做對它便是唯一的追求,于是便一味地強調(diào)技巧,找答案,湊答案,結局只能是語文學習偏離了應有的方向,學生做而不對,一次次被標準答案挫敗的沮喪心理也導致他們對語文產(chǎn)生了厭倦。缺乏信心和興趣,被動應對,成了語文備考的現(xiàn)狀。
此時不妨高舉朗讀的旗幟,一切皆可讀之:
對于文言文,朗讀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在此不再贅述。對于現(xiàn)代文大閱讀。完全可以讀出精彩來。應該看到,高考題和模擬題所選的文章往往藝術性很高,可看作是一時期的力作,可讀性很強,但由于有做題的壓力,學生的讀便帶有很大的功利性,難以用心用情,急匆匆而不可知其味。
大聲朗讀的不僅有文章,還有題干和答案,特別是答案的朗讀,讀中融人激情,不僅能培養(yǎng)語感,也能消解學生對做題的畏懼心理。當然這樣的讀并不是背答案,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感知。筆者的這一指導,學生在堅持一段時間后效果明顯,學生的做題熱情高漲,成績不斷提高。
而對于現(xiàn)代文小閱讀,由于內(nèi)容的抽象,行文的歐化色彩等特點,使得學生讀來如墜五里云霧。這說到底還是學生在文學性作品中培養(yǎng)起來的語感,此時卻派不上用場,閱讀效果很差。那么,我們通過有意識地朗讀這些自然科學類的,社會科學類的文章,培養(yǎng)學生對這類文章的語感,再輔之一定的解題技巧,情況會大為改觀。
語病和語言運用類題是高考語文的難點,通常的問題是技巧講了很多,但學生的能力提升有限,備考陷于困境。筆者仍然采用朗讀的方法,把錯誤的句子和正確的句子讓學生一一讀出來,反復瀆,學生的感受不斷加深。對于語言運用類題目和答案,通過朗讀,則更有助于學生深入認識這類型題目復雜多樣的特點,所謂讀寫不分家,加強對題干和答案的朗讀,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答題的水平。
至于朗讀對提高寫作水平的作用,則更為重要,在筆者看來,進入高三,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朗讀名家名作,這并不是浪費寶貴的備考時間,而是于看似休閑中學與他人,為我所用,尤其是深情地品讀歷年優(yōu)秀高考作文,于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中品味再三,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可謂是深入而持久的,最終也能使他們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
如此大張旗鼓地提出朗讀在高考語義備考中的作用,只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乃一己之見,不當偏頗之處在所難免,在此只是拋磚引玉,以引起同行們的思考。在艱苦的高考語文備考中,多一些新的嘗試,便是多一種提高復習效果,提高學生成績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