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教版教材相比,蘇教版語文課后第一題有了明顯變化: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提法減少了,“朗讀課文”的提法增多了。我認為這是蘇教版教材的另一個優(yōu)越之處,為什么呢?
一、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種方式。并非語文教學的全部
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體驗、感悟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梢酝ㄟ^朗讀、靜思、默讀、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獲得。朗讀,只是閱讀的一種。當學生閱讀文本時,會通過一定的方式進入文章的生命和作者的心靈,并獲得相應的震撼或感悟。那么,這種感悟或震撼是否一定能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再現呢?據我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真正感悟文章主體生命,把握作者心靈呼聲,品味語言文字之美的學生,通常也很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因為真正能通過朗讀表達閱讀收獲的人并不多。加上很多文字也難以做到有感情的朗讀。雖然《課標》并沒有具體界定,執(zhí)教者也應根據課文特點、學生體驗、實際教學情況而定,不可強求。否則,朗讀要么無病呻吟,要么賣弄技巧,又有多少可圈可點之處?,F今,朗讀被空前重視的教改形式下,執(zhí)教者以“朗讀方式多樣”,“朗讀體現層次性”自居。評課者以“書聲瑯瑯”“美美的讀”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未免又進入了一個誤區(qū)。其實,真正體悟文字精妙,給予生命感悟的高層次的閱讀,其本身是不會想到要有感情地朗讀的?!懊總€人讀書更多的是默讀品味……很少看到一個人讀書后放聲而有語氣的朗讀”(竇桂梅)。我們熟知“竟無語凝噎”“此地無聲勝有聲”這類情境,為何偏偏要讓學生都那么奇怪地朗讀,才能表明重視了朗讀呢?莫非只是為了展示給聽眾嗎?我曾經聽一位老師上《,J、抄寫員》。教師讓學生默讀父親發(fā)現小敘利奧深夜為自己抄寫簽條的感人章節(jié)。多數學生深情凝重,有的同學嘆氣,有的暗自出神,有的眼中有淚……可見文章的父子深情打動了學生,這是多么好的收獲啊??傻搅撕髞恚蠋熎Х桨儆嬕龑W生讀,讀來讀去,眼淚沒有了,嘆氣沒有了,更不用說有感情的朗讀了。試想一下,當我們遙望西天美麗的云彩時,是否想到過要鼓掌?!罢褚欢涿倒寤ǖ拿酪粯樱遣荒鼙环治龅摹?泰戈爾)。如果我們去分析它有幾片花瓣,去分析它有多少色素并努力去讀出她的美時,作為玫瑰花的美便消失了。我們讀《再別康橋》時,我們也許會有感情地朗讀。但當我們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我們怎會想到要有感情地朗讀。
二、朗讀不應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最終方式
“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在閱讀教學中,評價的方式也應多種多樣,“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再看教改中的閱讀教學,到了非“有感情朗讀”不能體現“語文教學質量”的地步。要是一堂課學生最終不能在“瑯瑯讀書聲”中結束,便不能體現課堂效果。把朗讀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方式的做法未免過于片面。
三、有感情的朗讀是一種高難度的藝術表現形式。受各種因素影響
1,沒有體驗難表深情。體驗是學生情感積淀基石。沒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體驗是很難有思想共鳴的。以《開國大典》為例,這場開天辟地的慶典如果讓參加過革命戰(zhàn)爭或親臨慶典現場的群眾來朗讀,我們相信,即使他們口齒不清,我們也能從他們的情態(tài)或語調中感受出情感來。換成小學生,即是怎樣的技術指導也無法獲得效果。
2,藝術語言并非生活語言。我發(fā)現,學生平日里說話都富有感情,為什么一到課文朗讀就出了問題呢?原因在于生活語言以口語方式體現,藝術語言以藝術方式體現。兩者有距離。要有感情地朗讀,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要把藝術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二是藝術語言要再現為藝術語言(有感情地朗讀)。這兩種轉變對學生或成人來說都很難(我們發(fā)現有感情朗讀的教師不多,一些媒體中朗讀者的表現也不吸引人便是證明)。某校例行公開教學活動,執(zhí)教班級學生在底下抱怨“討厭死了,整天就是讀讀讀”。難道有感情朗讀只會使學生厭煩,教師能不顧學生的愿望而樂此不疲么?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學生不斷嘗試失敗而厭倦語文課堂,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3,并非所有的課文都適合有感情朗讀。以人教版六年制小學第十一冊教材為例。全冊共28篇課文(另4篇補充課文)。11篇閱讀課文不做要求外。17篇講讀課文中只有3篇(《電子計算機和多媒體》《學奕》《兩小兒辯日》)在課后的要求是“朗讀課文”,其余要求“有感情朗讀課文”。這些文章中,教師和學生果真都能做到有感情朗讀嗎?不能?!豆旁娙住贰堕_國大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要讀出感情來都很難。既然這樣,何不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的高要求該為“朗讀課文”,讓每個學生都敢舉手朗讀,都能誦讀(這里指背誦課文)。這樣,反而能放松學生的畏難心理,讓學生都敢讀,愛讀,大膽地讀。
4,學生個體的生理特征影響表達效果。每個人聲帶、口腔、氣息、音量都有區(qū)別。同樣的材料,也會因人而有不同的朗讀效果。如何判斷學生的朗讀是有感情的(即如何避免學生自己覺得是在有感情朗讀而教師卻覺得朗讀感情不夠而制約了學生的表現欲望甚至打擊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是用評價尺度(朗讀標準)衡量不行,不憑尺度衡量也不行的兩難困境。
“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現在大流行的“古典詩書誦讀”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語文課文要盡可能多讀,盡可能多誦肯定是對的。但“有感情地朗讀”受教材、教師、學生等方面的影響較多。教師也應以評判的態(tài)度正確看待“有感情朗讀”這個話題。讓“有感情地朗讀”真正體現出語文應有的靈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