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文章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2003~2008年發(fā)表于《南亞研究》上的論文(主要為學術論文)進行載文時空分布、論文選題、論文作者群、載文核心機構等的分析和評價,以反映這一階段中國南亞研究的整體狀況和研究隊伍的主要特征。
[關鍵詞] 《南亞研究》 載文 作者分布
《南亞研究》創(chuàng)刊于197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和中國南亞學會主辦,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領域創(chuàng)刊最早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國南亞研究領域的權威性刊物。它的載文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目前國內南亞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作者群同樣也能基本上反映出我國在此領域研究隊伍的主要特征。2003—2008年《南亞研究》為一年出版兩期的半年刊,2009年起恢復為季刊。
本文選取2003~2008年六年來共12期《南亞研究》刊載的學術論文作為研究對象,統(tǒng)計分析的范圍不包括此間發(fā)表的學術動態(tài)、會訊、簡訊、目錄索引等文章,作者以第一作者為統(tǒng)計對象,無作者的論文不予計算。通過運用計量分析方法,對此期間《南亞研究》的載文數(shù)量、載文作者與論文篇數(shù)比例、論文選題、載文作者地區(qū)、載文作者系統(tǒng)、載文核心單位和核心作者,以及作者的職稱學歷構成等方面進行分析,以反映這一階段中國南亞研究的整體狀況和研究隊伍的主要特征,希望能夠給從事南亞研究的學術機構、學者以及愛好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南亞研究》載文基本概況
2003~2008年,《南亞研究》共發(fā)表了學術論文211篇,其中有基金項目資助的文章17篇,占全部文章的8.06%(詳見表1)。
由于2008年以前《南亞研究》為半年刊,每年發(fā)行兩期,載文量并不大,但2003-2008年每年的載文量比較穩(wěn)定。在發(fā)表的有基金贊助的論文方面,這階段呈逐漸上升的發(fā)展態(tài)勢,并在2008年達到6篇,占當年載文量的16.67%,這說明從事南亞問題的研究人員的研究逐漸得到相關機構的支持和重視,其研究成果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從載文作者與所發(fā)論文的篇數(shù)比例來看,2003~2008年在《南亞研究》上,同一作者發(fā)表論文最多的篇數(shù)是10篇,最少的為1篇(詳見表2)。
分析表2可見,此階段,只在《南亞研究》上發(fā)表過1篇論文的作者的比例高達80.57%,而相對于發(fā)表了4篇文章以上的核心作者而言,發(fā)表過2篇、3篇論文的作者比例也并不高,這說明《南亞研究》尚未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作者群,瞬間作者比較多。同時也可以說明,2003年以來,國內從事南亞研究的研究人員隊伍在不斷充實和壯大。
分析完成論文的作者組合情況,2003~2008年《南亞研究》發(fā)表的論文中,由獨立作者完成的有187篇,占全部文章的88.63%,由2人和3人完成的論文分別為22篇和3篇(詳見表3),
這說明獨立完成論文是目前南亞問題研究的主要形式。
二、《南亞研究》研究方向的選題分布
2003~2008年《南亞研究》上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共211篇,其選題可以歸納為13類(詳見表4),
其中南亞經(jīng)濟與區(qū)域合作、宗教、國際關系、南亞文學和南亞政治外交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重點,這幾類選題共計159篇,占全部文章的75.36%,同時對于南亞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民族、宗教等各方面都有專門的學者進行研究,研究隊伍和研究成果因南亞地區(qū)的具體情況而有所側重,體現(xiàn)了當前國內南亞研究的不斷成熟。 再來研究一下此間《南亞研究》主要選題的具體方向:在關注南亞經(jīng)濟的32篇文章中,有30篇討論的是印度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經(jīng)濟改革;在關注南亞國際關系的36篇文章中,有24篇討論的是中印關系,有6篇關注的是印美關系;在關注南亞各國外交的8篇文章中,有5篇討論的是印度的外交。這表明,當前國內對南亞問題的研究在全面發(fā)展的同時,重點集中在印度一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等方面。
三、《南亞研究》載文作者的地區(qū)分布
2003—2008年《南亞研究》發(fā)文作者的地區(qū)分布遍及我國17個省市(合作文章按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qū)統(tǒng)計),還有作者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亞等國外的科研機構,載文作者的地區(qū)覆蓋面比較廣,但各地區(qū)的載文量差別很大(詳見表5)。
此間《南亞研究》的發(fā)文地區(qū)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其次為四川、上海和云南,這符合以上四地是國內南亞研究的四個重要研究陣地的事實。
四、《南亞研究》載文作者的機構分布
2003~2008年《南亞研究》共發(fā)表學術論文211篇,這些文章的作者大致來自于五大系統(tǒng)(詳見表6)。
高等院校作為當前科研活動相對活躍的機構,其2003~2008年在南亞研究上的載文量居第一位,占文章總量的63,51%,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其他各級科研機構也是當前南亞研究的中堅力量。載文5篇以上的核心單位(詳見表7)就屬于以上三個系統(tǒng),他們的研究實力占絕對優(yōu)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院)、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和云南大學是當前國內南亞研究的幾大主要研究機構,它們在不同領域的研究各具特色,也成為《南亞研究》載文的核心單位,由此,目前國內已形成了以北京為龍頭,上海、四川和云南為核心的南亞研究隊伍。五、《南亞研究》載文作者的職稱學歷和核心作者分布
通過對一個刊物載文作者職稱分布情況的分析,可以了解該刊物的研究水平與研究實力,表8為《南亞研究》載文作者職稱或學歷的分布情況。
從表8可以看出,高級職稱(教授、研究員和副教授、副研究員等)載文的比例占71.09%,說明《南亞研究》作者的研究水平相當高,同時博士、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稿源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說明當前南亞研究的隊伍還處在不斷成長與壯大的狀態(tài),不斷有新的研究力量補充進來。
根據(jù)2003-2008年《南亞研究》的載文情況,我們確定以載文4篇以上為核心作者,經(jīng)統(tǒng)計共有11位。
《南亞研究》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一支核心作者隊伍,他們是南亞政治、經(jīng)濟、文學、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名學者,是該刊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 六、2003~2008年《南亞研究》載文情況綜合評價
通過分析2003~2008年《南亞研究》的載文情況,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同時也是對這份刊物一個階段性的總體評價:
第一,《南亞研究》作為國內南亞問題研究領域的權威刊物,載文量雖然有限但文章質量普遍比較高,獨立作者發(fā)文比例大,尚未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作者群,作者隊伍處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
第二,近年來《南亞研究》關注的熱點問題集中于南亞經(jīng)濟與區(qū)域合作、宗教、國際關系、南亞文學和南亞政治外交等方面,這與南亞地區(qū)的形勢以及我國與南亞國家的關系發(fā)展狀況比較一致,但隨著南亞地區(qū)形勢的不斷變化,新的研究熱點也在不斷形成和產(chǎn)生。
第三,高等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其他各級科研機構是南亞問題研究的主要依靠力量。北京、上海、四川、云南是國內南亞研究的四個中心,由此,不難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院)、四川大學、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和云南大學已成為中國南亞研究的核心機構,它們未來仍將在《南亞研究》的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第四,在《南亞研究》的核心單位里,又出現(xiàn)了一批核心作者,他們既是當前國內南亞問題研究的專家,也是提高《南亞研究》整體質量的重要因素。在重視這一作者群的作用的同時,還應注重培育新的作者群,以增加刊物的生機和活力,從而保證刊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責任編輯 毛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