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禮”的闡述是荀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荀子如此重視“禮”,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的理論所必需。荀子講“性惡”,認為人的自然本性傾向于“惡”,如果不加以節(jié)制,就會產(chǎn)生淫亂、暴虐、爭斗、殘賤等各種丑惡的行為,而人自身對于這些行為缺乏規(guī)范,必須通過師法之化與禮義之尊,來約束人的自然情欲,使天生之性在人成的努力下達到完善,并從而使人能夠實踐合理而又中規(guī)矩的行為。
另一方面,是從社會現(xiàn)實政治出發(fā)的。荀子之時,已是戰(zhàn)國末年,動蕩不安,戰(zhàn)爭頻仍的局面行將結束,社會的重新統(tǒng)一,新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秩序已處于立基的階段,如何在結束春秋戰(zhàn)國以來分崩離析的局面以后,來籌劃與建設新的社會政治制度與秩序,不僅是各個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們思考的問題,也是思想家們思考問題的中心。
關于“禮”,荀子的論述具有十分深刻的社會內(nèi)涵。他首先提出了“禮有三本”的思想。所謂“禮有三本”,是指“禮”有三種本元。在荀子看來,禮的這三種本元所指的是天地、先祖與君師。天地是生命的本元,先祖是族類的本元,君長是政治的本元。荀子認為,如果沒有天地,就不會有生命;如果沒有先祖,就不會有族類;如果沒有君師,就不會有政治。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假如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就無法去安定人民。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荀子指出,人們所講的“禮”,就是出于在上侍奉天,在下侍奉地,尊敬先祖,而隆奉君師的需要,這就是他所說的“禮有三本”。
“禮有三本”實質上就是講社會政治制度與秩序建立過程中所應遵循的三條根本法則,即自然秩序、宗法傳統(tǒng)與君師治理。這三個方面又是一脈相承的,體現(xiàn)出戰(zhàn)國末年,在重建社會政治制度與秩序的過程中,荀子對于這種新的社會政治制度與秩序的設計與理想追求。
首先,“禮”本來是指人類社會政治的基本原則秩序,但在荀子看來,這種原則與秩序是依據(jù)一個更高的東西來設立的,它就是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因此“禮”以天地為本。荀子把天地作為“禮”的本元之一,實際上是指效法天地運行的自然秩序,在他看來,天地的運行,分為四時,四時有節(jié)候,陰陽兩氣正是在這種自然秩序中,化生萬物這是不會隨意變亂的。既然“禮”本于天地,人類社會就要仿效自然秩序,從而使之有序而不亂,讓國家安寧穩(wěn)定。在荀子看來,本于天地自然法則的“禮”是天經(jīng)地義的,也就是人類社會的政治原則與秩序是天經(jīng)地義的。
其次,這種天經(jīng)地義的“禮”本質上體現(xiàn)了血緣宗法關系的基本精神。并以此作為其基本的法則與構成原則。也就是說,“禮”把族類的先祖作為自己的本元之一,就是把血緣宗法傳統(tǒng)作為“禮”的核心內(nèi)容,其實就是把血緣宗法關系及其基本的精神引入到正在形成的政治社會制度與秩序之中。既然如此,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親情關系也就被應用到社會政治領域,作為政治社會運作的基本原則來調(diào)節(jié)現(xiàn)實社會政治中人際關系,因而在荀子的思想中,寬惠、慈愛等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正是反映了血緣宗法傳統(tǒng)及其基本精神。
復次,把血緣宗法關系引入社會政治領域,現(xiàn)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一種放大。正如在家庭之中,父親負有治家的責任,在社會生活中,君王負有治理的責任,荀子認為這同樣是 “禮”所應遵循的一條根本原則。既然社會關系如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那么在整個社會生活領域,每一個人都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上,從而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社會關系之網(wǎng),從君臣百官到黎民百姓,都能各安其位,各盡其職。尤其是君師,在這種社會關系中承擔了治理的責任。否則就是失禮,引起社會的動蕩與混亂,原有的制度與秩序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