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志薄弱是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蘇格拉底堅持一種絕對的理智主義道德觀點,認為不存在意志薄弱的問題,知識或實踐理性能直接引起行動。與此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存在著意志薄弱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知識或實踐推理不能引起行動。
關鍵詞:意志薄弱; 實踐推理; 行動
中圖分類號:B502.231;B502.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6-0053-03
①akrasia 或weaknessofthewill。它又被稱為“不能自制”或“明知故犯”。
實踐推理能直接引起行動嗎?如果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回答都是肯定的,就不會有意志薄弱問題的出現(xiàn)。如果回答有否定的,就很可能出現(xiàn)意志薄弱的問題。一般認為,意志薄弱就是人們根據(jù)實踐理性或推理得到了什么是善的和道德上應當做的,但由于感情或欲望的影響使人不能堅持由推理所得到的結論。簡言之,就是知善而不行善,明知而故犯。
一
在蘇格拉底時代,一般大眾認為道德上的明知故犯或意志薄弱是存在的。人們之所以知善行惡的原因在于以這種方式做事的人被快樂,痛苦,情欲等東西征服了。在這種情況下,支配人的并不是知識,而是情欲,快樂,痛苦,恐懼等情感。與此不同,蘇格拉底持有一種絕對的理智主義道德觀點。他認為知識或實踐理性具有絕對的統(tǒng)治和支配地位。正是基于這一點,蘇格拉底認為大眾的意見是錯誤的。在《普羅泰戈拉篇》中,他從四個方面[1]駁斥了大眾的意見。第一,大眾被快樂這種惡所征服。一方面,依據(jù)真實,當下的快樂感覺,某些快樂不是惡。另一方面,依據(jù)他們所引起的疾病,貧困等痛苦的結果,某些快樂又是惡。痛苦也是這樣。某些痛苦既是惡又不是惡。從根本上來說,大眾是把善的本質看作快樂,惡的本質看作痛苦。這和上面指出的有些快樂是惡,有些痛苦是善的說法不一致??鞓吠纯嗪蜕茞旱降资鞘裁搓P系,大眾自己也是一頭霧水。而且他們一味追求快樂的作法本身就不可取。第二,大眾認為快樂是善,痛苦是惡。知善為惡的原因是人被快樂征服。這里的快樂也就可以換成善,這個原因也就變?yōu)槿藗兪潜簧普鞣プ鲪?。善惡卻是正相反對的概念??梢姶蟊姷囊庖娛谴嬖谶壿嬛囌`的。第三,人們傾向選擇快樂,避免痛苦。在不同的快樂之間,人們總是選擇較大的快樂;在不同的痛苦之間,人們總是選擇較小的痛苦:在快樂和痛苦之間,只要快樂超過痛苦,人們就會選擇快樂,反之則會避免痛苦。只有作出正確的衡量和選擇,人們的生活才會幸福。單憑感覺和印象去作選擇,就會出現(xiàn)前述兩種情況的混亂,即“我們不斷地接受和拒絕相同的東西?!保?]只有憑著“度量的技藝”人們才會作出正確的選擇。因為度量的技藝是關于衡量和比較的學問和知識。它包含著對過度,不足,相等在內(nèi)的估計與考慮。它“會消除印象產(chǎn)生的效果,通過對事物真實狀態(tài)的揭示,可以使靈魂生活在平靜與安寧之中,與真理在一起,以此拯救我們的生命?!保?]在知識或實踐理性與情感之間,前者是占據(jù)支配和統(tǒng)治地位的。只有知識才能克服情感的迷茫與懵懂。知善作惡的人在快樂和痛苦之間做了錯誤的選擇。他們犯錯的原因是缺乏知識,缺乏度量的技藝?!霸跊]有知識的情況下采取的錯誤行為是無知的。所以,所謂被快樂支配實際上是被無知支配,這是一種最嚴重的無知?!保?]第四,大眾認為快樂是善,是生活的目的。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善是什么?!叭绻鞓肪褪巧疲敲慈藗儾粫阑蛳嘈庞辛硪环N可能的行為過程比他正在追隨的行為過程更好,可以供他選擇。”[5]所以明知故犯是無知的結果。在無知狀態(tài)下,人不是自己的主人而只是情感的奴隸。
蘇格拉底由此把無知定義為“擁有一種錯誤的看法或在當前的事物上犯了錯誤?!保?]也就是說,人們對真正的善是什么擁有錯誤的看法或者在具體的行為中,對快樂痛苦的過度,不及等缺乏估計,沒有正確的知識。如果人們有真正的知識,那么根據(jù)人趨善避惡的本性,人們絕對不會選擇惡,去做那些他相信是惡的事情。所以無人自愿作惡。作惡乃是出于無知。明知故犯的人是不存在的。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蘇格拉底用來駁斥大眾流行意見的基點是他認為知識統(tǒng)治情感,而不是情感統(tǒng)治知識。這一思想的理論根基是蘇格拉底對人的本質的看法。他認為人是由靈魂和肉體結合而成的。靈魂的本性是理性,肉體的本性是情感和欲望,不含有任何理性。人區(qū)別與動物的獨特本質就是人是有靈魂的,也就是有理性的。人的德性也就在于靈魂理性能力的運用和發(fā)揮。靈魂能實現(xiàn)自己的本性就有知識,也就有美德。知識是靈魂理性能力的體現(xiàn),美德就是知識。在人身上,積極能動的靈魂占據(jù)著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它支配著被動的肉體,是肉體運動的本原。靈魂“比人的其他一切更具有神性,靈魂在我們里面統(tǒng)治著一切是顯然的,但它本身是看不見的。”[7]既然靈魂統(tǒng)治著肉體,比肉體的力量更強大,那么知識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支配著情感。人們行善是因為具有知識,作惡也自然地出于無知。肉體的情感,欲望等不是行善作惡的原因。它們不過是人們運用自己理性能力過程中的具有被動色彩的障礙物。只要人不具有美德的知識,欲望,情感就會誤導人類,使其自認為具有真知,從而作惡。一旦人類被美德的知識和技藝武裝,他就會自覺地行善避惡。所以明知故犯的人是不存在的。
既然蘇格拉底否認明知善而不為,明知惡而故作情形的存在,這也就說明了他認為:知必行,不知必不行。實踐理性可以直接引起行為的意愿,進而產(chǎn)生行為。在道德生活中并不存在意志薄弱的問題。
在蘇格拉底這里,道德的生活或說善的生活是人的唯一值得追求的真理性的東西。在人的動機系統(tǒng)中是什么保證了實踐理性能直接轉化為行動呢?人的趨善避惡的本性。只有道德的善才是唯一的善,當指出真正的善是什么時,人們自然就會按照它去做道德的行為。
二
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存在著明知故犯的人,也就是意志薄弱的人。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認為有了知識就會行善,“一個人有知識,又奴隸般地被別的事物宰制,這是荒唐的。蘇格拉底一直完全反對這種觀點。他堅持說,既然沒有人會明知而去做與善相反的事,除非不知,那么就完全不存在不能自制的情形”。[8]沒有知識則會做壞事。只有知識才能保證獲得善的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種說法與現(xiàn)象不符。如果那種感情是出于無知,我們就要弄清它是出于何種無知,因為不能自制者在受感情影響之前顯然不認為那個行為是正確的?!保?]他以倫理學的一個重要出發(fā)點——人們的普遍意見為始點,認為存在著有知識的人不為善的情況。這具體體現(xiàn)在不能自制者①[注:亞里士多德把人的欲望部分具有的品質狀態(tài)分為六種,依次為神性、德性、自制、不能自制、惡、獸性,其中自制、不能自制是中間性的品質。它們同德性和惡既不是一回事,又不是根本不同的。自制不是德性,但是是趨于德性的一個被人稱贊的品質。不能自制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惡,而是一個趨于惡的被人譴責的壞品質。不能自制者不是出于選擇地,以特殊的方式沉迷于過度快樂之中。]身上。常識意見認為,在不能制者身上有正確的邏格斯,但是由于感情的轄制而沒能堅持正確的推理結論,原因何在?這就要考察他們是否具有知識,以及怎樣地具有知識。只有搞清了這一點,才能從理論上使實踐推理和行善意愿之間的關系有所明晰。
亞里士多德認為存在著兩種類型的意志薄弱或不能自制:一種是沖動型的,一種是孱弱型的?!板钊醯娜诉M行考慮,但不能堅持其考慮所得出的結論。沖動的人則由于受感情的宰制而不去考慮?!保?0]也就是說前者通過實踐推理得到了應該如何做的結論,但在這一結論轉化為相應行動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問題。后者根本沒有進行正確的實踐推理,直接按照欲望或感情的方向進行行動了。
從總體上來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不能自制者持有的是潛在的知識。以柏拉圖對持有知識和擁有知識的區(qū)分為研究起點,亞里士多德進一步從潛能和現(xiàn)實的角度對有知識進行闡發(fā)。他認為,具有知識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為有知識卻不運用,這是潛在地具有知識的狀態(tài);二為有知識并且加以運用,這是現(xiàn)實地具有知識的狀態(tài)即真正地具有知識。[11]是否具有知識,關鍵是要看是否意識到所持的知識,即運用知識于行為之中。不能自制的人通常是持有知識而在行為時卻沒清楚意識到所持的知識,因而只是潛在地具有知識。亞里士多德把人的行為表達為實踐三段論的推理過程,當然這只是他對行為的一個理論化的說明。這種實踐三段論具有普遍前提(大前提)、具體前提(小前提)和結論。運用普遍前提于具體前提直接地引發(fā)一個行為。相應的,人所持有的知識分為大前提知識、小前提知識。不能自制者之所以做壞事是因為他不具有或沒有清楚意識到小前提知識并把大前提運用到小前提上。而和行為最為相關的是具體的小前提。同時大前提知識常常不是單一的命題,一部分說人,一部分說物,所以可能做錯。例如:“‘干燥的食物對所有人有益’(普遍前提);‘我是一個人’(具體前提),所以‘干燥的食物對我有益’(結論)。第二個推理是‘干燥的食物對我有益’(普遍前提),‘這個食物是干燥的食物’(具體前提),所以‘這個食物對我有益’(結論)?!保?2]在這個復合三段論中,不能自制者可能具有或有但卻沒意識到“我是一個人”或者“這個食物是干燥的食物”這兩個小前提知識。這樣他的行動是由一個不健全的推理過程得到的,所以做錯。他的推理之所以是不健全的,是由于受到了感情或欲望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與正確的邏格斯對立的是欲望或感情。
還有一種具有知識而未運用的情況是,不能自制者持有的也可能是像醉漢和睡著的人、瘋子等持有的詞句的知識,這樣的人盡管持有知識但由于處于非正常狀態(tài)而完全沒有意識到知識并且予以運用。
可見,不能自制者是有知識①[注:①不能自制者持有的只是感覺的知識,他們不是真正的有知。這是亞里士多德對不能自制者持有知識作出的一個限定。在這種意義上,亞里士多德重新肯定蘇格拉底的看法,即一個人如果有真知便不會做壞事,無知才會做壞事。]的,只不過由于道德品質不堅定,行善意志薄弱、被情感欲望所主宰,從而妨礙了知識的運用,使其不能實現(xiàn)從潛能到現(xiàn)實的轉變。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對實踐推理的處理不同于現(xiàn)代人的觀點。他認為一個完整的實踐推理是必然要包括好的考慮轉化為行動的。而我們現(xiàn)在一般認為實踐推理只是解決有關一個人應該做什么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只是從觀念層面指出了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最好應該做什么,至于這個結論能不能化為行動則不屬于實踐推理的范疇。在這種背景下,意志薄弱就會在兩個層面發(fā)生:一為由于欲望或感情的影響,人們根本不會有得到應該做什么的正確推理。二為好的推理結論不能轉化為行動。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實踐推理也不能直接引起行動的意愿。知識也不能直接轉化為德性行為。它需要一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需要一些其它因素才能按照知識而行動,僅僅是知識還不能構成這種原因?!保?3]因為,道德德性生成于和欲望相關的活動的習慣?;顒踊蛐袨槭谦@得道德德性的原因。一個人僅僅知道何為德性并不就具有了德性。一個人通過做合德性的事而成為有德性的人。品質決定于活動的性質。實現(xiàn)活動怎樣,品質也就怎樣。人應該養(yǎng)成實踐德性的習慣。此外獲得善的情感和意志對知識轉化為德性行為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實踐推理是有限度的。人們對一種道德規(guī)范的接受和踐履可能僅僅通過實踐推理或論證是不能達到的。道德哲學本身是有其限度的。
亞里士多德之所以認為明知故犯的人存在是因為他對靈魂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變。他認為人的靈魂包含兩個部分:有邏格斯的部分和無邏格斯的部分。后者又包含兩個部分:其一為植物性的部分。其二為動物性的部分,也就是欲望部分。這個無邏格斯的部分在某種意義上分有邏格斯,這指的是欲望部分的雙重性:它一方面抵抗反對著邏格斯對它的管束和制約(因為欲望本身趨樂避苦),另一方面,它又在某種程度上聽從邏格斯。但是,有邏格斯的部分是嚴格意義上的具有邏格斯,而無邏格斯的部分則只是在聽從的意義上分有邏格斯。通過上述分析,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有邏格斯,這一點和蘇格拉底以及柏拉圖的看法是相似的,他們都認為理性是人所特有的。而且,亞里士多德也認為“理智本性上就是最原初的而且具有支配力量?!保?4]盡管無邏格斯部分即欲望和情感部分有時要受理性的引導,但是它們不是被動的,二者都是靈魂的能力,都屬于靈魂的意愿形式。這是不同于蘇格拉底的。
在意志薄弱的情況下,實踐推理為何沒有正確地進行并轉化為行動呢?很多人(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包括亞里士多德都認為是非理性因素的介入導致了這種后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不應當只是一味地限制和矯正欲望或情感,使其符合實踐推理所得出的規(guī)范和要求。我們更應該多想想人們不能把實踐的判斷轉變?yōu)樾袆拥纳顚釉颉5赖率且粋€規(guī)范性的領域。它既要植根于人性的自然和人的生活中,又要對它們進行一定程度的矯正和引導,但是這種矯正不能與人的欲望或情感背離很遠,否則依據(jù)這種道德理論進行的實踐推理將不易被人們接受并轉化為行動。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行動的意愿是內(nèi)在于進行實踐推理之前的動機狀態(tài)中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這樣一種可能性:在某些情況下,實踐理性或推理能引起我們的主觀動機狀態(tài)的改變,能直接使人產(chǎn)生行為的意愿。
參考文獻:
[1]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4][5][6]柏拉圖全集[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吳永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8][9][10][1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1][13][14]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3)[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