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與“土力學”課程的整合是信息時代教學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文章結合土力學教學的特點,對信息技術與“土力學”課程整合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土力學課程 課程整合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人類已邁人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技術、數(shù)字技術日新月異,現(xiàn)代教育理論迅猛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教育改革不斷引向深入,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就顯得越來越迫切,已成為面向信息時代教學改革的最強音。…廣東工業(yè)大學堅定地走“強勢本科”的發(fā)展道路,學校上下非常重視教學改革,為順應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快土力學教學改革的步伐,信息技術與“土力學”課程整合成為最佳選擇。本文結合個人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對信息技術與“土力學”課程整合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
一、與信息技術整合是“土力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土力學”是大土木工程專業(yè)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專業(yè)基礎課。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土木工程方興未艾,在土木工程中遇到的巖土力學問題也越來越多,據(jù)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國內外所發(fā)生的土木工程事故絕大部分與地基巖土問題相關,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師必須具備堅實的土力學知識。但是,由于土力學的研究對象——土是經過長期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與一般材料不同的許多特殊性,是一種最復雜的介質,因此,土力學被公認為最復雜的力學。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普遍感到土力學理論繁多,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同學學習起來感到頭緒多,較難以掌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已全方位地滲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數(shù)字化已是當今乃至未來社會的顯著特征。隨著“土力學”教學改革不斷推進,與信息技術整合是“土力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發(fā)展趨勢。
二、信息技術與“土力學”課程整合的若干思考
1 激發(fā)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問題上我們下了不少功夫。我們制作了巖土工程系列課程的多媒體課件(CAI),收集了近年來許多重大工程的影視資料,盡量給同學展示更多的典型工程實例,讓學生們從具體工程實例中受到啟發(fā),提高認識。正在建立和完善中的土力學課程網站,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給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平臺。在教學過程中盡量深入淺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深奧理論變得生動有趣。譬如,在給學生上第一堂課——土力學緒論時,必須講到的幾個問題,如“土力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土力學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與地位”,“為什么要學土力學?”,“如何學?”。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上述問題的理解,并激發(fā)學習興趣,老師們引用大量圖片資料,如從墨西哥城的不均沉降、意大利比薩斜塔的傾斜、蘇州市虎丘塔塔身的開裂變形、再到居民住宅樓板的開裂,引出土力學的第一大問題“土體的變形問題”。又從加拿大特朗斯康谷倉的地基破壞、邊坡失穩(wěn)、5.12四川汶川地震,引出土力學的第二大問題“土體的強度問題”。從1998年洪水長江大堤九江決口、基坑突涌等引出第三大問題“土的滲流問題”。
土力學中有的概念是較難理解的,如“土”的形成過程,土的微觀結構、土體的變形破壞機理,三維的理論模型,教學經驗再豐富的教師對這些內容均無法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來,然而采用多媒體的情況就不同了,信息量豐富,圖片形象直觀,讓學生們一目了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色彩豐富的圖片和循循善誘的講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們對這本課程的興趣,同時也給個別不重視學習的人在上第一堂課時就敲響警鐘,起到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2 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與“土力學”課程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本學科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融合為一體,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土力學教學提供了廣泛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土力學課教學方式的改革,常用的教學方式有如下兩種。
啟發(fā)式教學。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yōu)勢,建構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實現(xiàn)學科內容的有效學習。同時,通過豐富課程的學習內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實例式教學。運用多媒體結合工程實例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地說,運用多媒體通過對某一土力學理論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某種現(xiàn)象的關注,提出問題,分析原因,引導應用什么原理去解決問題。實例式教學使教師與學生共同直接參與,共同對工程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表明,對于工科院校的應用性強的學科課程,實例式教學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 教學模式
結合土力學學科特點,整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可將土力學教學模式分為以下四種:多媒體輔助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網絡化課堂教學模式,自學型教學多媒體網絡模式及實驗教學。
多媒體輔助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即“黑板+多媒體”模型,是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綜合應用,這是當前土力學主要模式。網絡化課堂教學模式,利用網絡環(huán)境進行課堂教學,可以拓展土力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當代土力學教學改革發(fā)展重要方向。自學型教學多媒體網絡模式,部分學校開始嘗試這種教學模式,以互聯(lián)網作平臺,在網絡上匯集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資料、程序、軟件等學習資源,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自主學習,并進行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網上練習與測試等。通過師生交互,完成教學及自學過程。實驗教學是土力學教學中重要環(huán)節(jié),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土力學理論均建立在土力學試驗基礎之上,實驗教學幫助學生們加深對基本理論理解的同時,能培養(yǎng)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近年來增設的綜合型設計型實驗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有益。
4 整合過程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
近年來,“土力學”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但在對“信息技術”與“土力學”教學整合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某些教師對課程“整合”理解不正確、目標不明確。認為只要在課程教學中使用計算機就是整合。在整合中還沒有構建一個真正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方式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仍然停留在用課件、文字來“播放”或“呈現(xiàn)內容”的層次上,或者過分依賴網絡資源,認為信息技術就是網絡技術,只有網絡資源才是唯一的和最好的資源。
教學模式的單一。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考慮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水平及教學活動諸要素和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運用多種方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過程不能實現(xiàn)良性雙向交流互動,達不到預期效果。
過分強調信息技術在整合中的作用。課程整合的立足點應當是課程,而不是信息技術。形成對多媒體的過度依賴。目前唯多媒體技術現(xiàn)象還存在,某些教師在課堂上一旦計算機出現(xiàn)故障時,便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無法組織正常的課堂教學。
5 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教師將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師需要不間斷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組織和上網發(fā)布以適應其較快的更新頻率,這就要求教師會使用與網絡教學有關的各種技術。網絡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不再是教學的唯一指導者,學生可通過網絡學到豐富的知識,有可能使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挑戰(zhàn),應及時調整心態(tài)。教師作用的調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由傳統(tǒng)方式下的傳授知識、答疑解惑,轉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獲取知識,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關注和開發(fā)學生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本身要具有較強知識更新能力,對學科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科的把握具有前瞻性。
三、結語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為順應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已成為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趨勢。本文分析了“土力學”課程的特點,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然性,整合方式和教學模式,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zhàn)。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方式必須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不要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信息技術,更不能簡化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時,要注意立足于學生的認知過程,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越性,避免信息技術可能帶來的問題,優(yōu)化組合和調動教學系統(tǒng)中各個方面的因素,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建軍,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J].教育論壇,2007(5):32—34
[2]王有凱,張敏霞,基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土力學教學模式初探[c]∥土力學教育與教學——第一屆全國土力學教學研討會,2006299—303
[3][4][5]錢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問題初探[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6):106—107
(文字編輯、責任校對:王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