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一體化所帶來的社會多元化發(fā)展的沖擊下,給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普通高校提出了新的課題,同時也使其面臨的更大挑戰(zhàn)。文章通過對通識教育理念的詳細闡述,進而探討了普通高校音樂選修課教學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應如何應對。
關鍵詞:通識教育 高等院校音樂選修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在全球一體化所帶來的社會多元化發(fā)展的沖擊下,給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普通高校提出了新的課題,同時也使其面臨更大挑戰(zhàn)。曾經“我們把大專院校教育之功能界定為配合國家建設、應付社會市場需要,因而所培養(yǎng)的人才亦僅為具備社會及政策現(xiàn)實需要的技術人員。這種職業(yè)的、技術的、實用的導向,使得我們的大專院校是以‘培養(yǎng)專門人才’為要務。”這樣,普通高校更注重專業(yè)技術教育,從而在其內部將專業(yè)劃分更為精細,培養(yǎng)出更專的人才,使得走入社會后形成“隔行如隔山”的局面。然而,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等對這些“專才”的全面轟炸,已經使其進入窒息的狀態(tài),事實證明這種狹義的“專才”根本無法適應21世紀人類文明的進步。為此,很多教育專家提出了“通識教育”,這也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熱點問題。
二、通識教育理念
在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提倡全民素質教育。1998年,教育部正式下發(fā)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對于促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推動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社會的急速變遷,已經邁入21世紀的我們清醒的看出社會沖擊對人才培養(yǎng)所造成的巨大壓力。于是,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國內有識之士的專家學者們,結合國內外教育的發(fā)展形勢,結合社會需求的發(fā)展規(guī)模,結合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方向,進一步提出“通識教育”理念。而且,這一名詞很快被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所接受和倡導,它的提出為推動和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那么,何謂通識教育呢?關于這一概念雖然是教育界的熱點問題,但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規(guī)范性的表述。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海內外幾位專家對這一理念的解釋:
1982年哈佛文理學院院長Rosovsky提出“核心課程”的通識教育,認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具備如下一些基本素養(yǎng):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寫作;必須對自然、社會、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不應忽視其他地區(qū)和另一時代的文化,并應藉此建構未來的文化;要能了解和思考道德和倫理問題;應在某一知識領域有深入的研究,達到介于廣泛的知識能力和專業(yè)階層之間的程度。由此觀之,“通識教育”強調培育學生成為真才實學、兼通科學與人文,能深刻認識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傳統(tǒng)的能力。
臺灣高雄海洋技術學院教授黃奏勝在一篇題為《通識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指出:“通識教育”就是在大學或專科學校開設核心課程(Core Currieu—lure),使學生從不同的“理解模式”(Mode Of Under-standing)來認識現(xiàn)象、獲得知識,使學生的視野開拓,了解與人生相關的知識與原則、方法,由人文科學的文學、哲學、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中,建立共同識見(共識),發(fā)展出高層次的學識、掌握與溝通信息,了解他人及社會化的能力,則學生的心靈將會更開放、思維更為廣闊,以便在知識爆發(fā)的時代,更具有適應能力,在變遷劇烈的社會,更具包容才能,從而個人的整個人生更為清新活潑并得以健全發(fā)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袁承志在題為《論通識教育理念下中國高等美術學》中提到: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稱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階段的一種素質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對全體學生普遍進行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和個性品質的訓練、公民意識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務于專業(yè)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通才教育的目的是改變過去專業(yè)過細,過分強調專業(yè)而培養(yǎng)“212匠式人才”的教育觀念與實踐,轉而在大學期間注重對學生進行“厚基礎、寬口徑”培養(yǎng)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培養(yǎng)。
綜上不難看出,各專家對這一概念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筆者綜合各位專家的敘述,并對其進行簡單的概述為:通識教育,是以“人本”為指導思想,以全面知識體系為教育基礎,培養(yǎng)具備完整人格和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全型人才”。這種教育是注重知識廣博的教育,注重能力綜合的教育,注重人格全面的教育,是符合當前時代發(fā)展,適合培養(yǎng)社會所需人才的教育。
三、新理念下的教學探討
新的形勢創(chuàng)造新的理念,新的理念指導新的實踐。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普通高校的課程都在不斷的進行改革。筆者認為,作為一直在素質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的音樂選修課勢必有改革的必要性。
(一)普通高校音樂選修課的現(xiàn)狀
多年以來,音樂選修課在眾多門類的選修課中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課程。它較之其它類課程更為輕松,更能激起大學生的興趣。然而,其效果卻令很多學生大失所望。從課程設置上來說,很多都集中在《音樂欣賞》《中外名作賞析》等欣賞類的課程。課程設置的單一化大大局限了學生對這一領域全面深人的了解。但這并不是其主要因素,造成現(xiàn)狀的主要因素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盡管當前普通高校音樂選修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旨在培養(yǎng)非音樂專業(yè)的大學生音樂審美鑒賞能力,提高人文修養(yǎng)和審美意識。但是目前,這類課的教學從教材、教法、教學內容等方面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教條式的、灌輸式的、填鴨式的……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感性認識都沒有從培養(yǎng)人才的真正意義出發(fā),而是簡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已。特別是在專業(yè)課程的沖擊下,此類課程的內容對于壓力過重的學生們只不過是過眼云煙。雖然此類課程對人才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中并未發(fā)揮其功效。
(二)新理念下的教學思考
一直以來,音樂選修課都作為普通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在于,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它能夠體現(xiàn)專業(yè)素質以外的其他素質中重要的一方面。同樣,它也是通識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充分理解了通識教育理念后,其教學也應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通識教育強調學識的傳授與人格的熏陶并重”。所以普通高校音樂選修課不僅是吹拉彈唱等技術技能的教育,也不僅是對音樂知識的基本掌握的教育,而是以音樂的學習為載體,通過對音樂的感悟,對音樂家的了解,對音樂文化的認識,使學生能夠體驗人生、感受生活、開闊視野、增強文化底蘊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完善,社會責任意識得以加強。
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如何進行一門課程的教學使之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而且,這種思考對于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否則通識教育理念將失去了它的現(xiàn)實意義。
1 教學內容的思考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通識教育也是“心靈教育”。因為在多元化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的心態(tài)、思想、境界、各種觀念的價值取向都存在著差異性。而大學恰是青年人思想成長過程中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正走向成熟的青年,教學內容與其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無論是鑒賞類的,音樂史類的,還是表演技能類的音樂選修課,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要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為基礎,以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審美意識、精神境界和開闊視野、完善人格、增強社會責任感為教學目標。一部好的音樂作品,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一個有意義的音樂事件都會對學生的思想境界產生深刻的影響。同時對于社會其他相關文化與音樂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不容忽視的,這樣才能與通識教育理念相符。
2 教學方法的思考
教學內容是成功教學的基礎,教學方法則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教學方法是教師吸引學生提高教學質量的法寶,每個教師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風格。通識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提倡成為“完整的人”。所以,在教學方法上要以尊重學生的精神為前提,不僅重視知識的整體性還要突出學習的情境,用以對學生情感的陶冶和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啟發(fā)。同時,結合音樂選修課的自身特點,可以采用“內外課堂”的教學方法,即教室教學和教室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在整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采用“三個一”的教學模式,即“一次講座”、“一次觀摩”、“一次實踐”。也就是,在整體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安排一次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講座,講座的內容要建立在通識教育理念的基礎上,能夠為培養(yǎng)“全型人才”起到實際作用;組織一次演出觀摩,演出的內容可以是多樣的,但演出水平要相對專業(yè);組織學生參加一次實踐課,形式可以隨課程內容擬定,可以是學生自編自演,可以是學生上臺演講,也可以是學生課堂沙龍等等。這種教學模式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各種能力和思想意識都有不同程度的培養(yǎng),同時這種互動式教學模式也會充分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
3 對教師的思考
教師是成功教學的重要保障。要培養(yǎng)“全能型”人才必須要有通識素養(yǎng)的教師。作為普通高校音樂選修課的教師,要想實現(xiàn)通識教育在教學中的實際效果,就應該具備對所教課程的知識融會貫通,且能旁征博引,能夠將一般理論性的知識上升到更高的層次與境界,能夠將知識的整合與人格的陶冶完美地結合到一起。所以,作為通識教育教師也要不斷地進修與學習,不停地豐富自己與完善自己,努力向博雅型教師邁進。
四、結語
通識教育理念為現(xiàn)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同樣為未來人才的培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在高等教育中與培養(yǎng)“全型人才”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音樂選修課也應適時把握通識教育理念,結合實際問題,從各個方面做好培養(yǎng)通識教育人才的工作,這也是戰(zhàn)斗在教育一線的我們時刻所要做的基本工作。
參考文獻
[1][3][5]黃奏勝,通識教育理論與實踐[OL].[2008-11-20]http://www.1ibedu.cn/newsdw/tshyln.html.
[2]吳國平,全球化時代大學的共識——兩岸三地學者暢談通識教育[OL],[2008-11-20].http://www.libedu.cn/newsdw/2-5/qqhsdx.html
[4]袁承志,論通識教育理念下中國高等美術學[OL].[2008-11-20].http://www.libedu.cn/newsdw/2-2/tslnxzfms.html.
(文字編輯、責任校對:龐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