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義務教育法》的頒布,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紛紛進入烏市學校就讀。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采取怎樣的方法來提高農民工子女在語文課堂上發(fā)言率成為當前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提高 農民工子女 語文課堂發(fā)言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4-0124-02
2006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法律中規(guī)定凡是適齡兒童都有享受在校接受教育的權利,必須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也可享受教育,并能與城市學生一樣享受特困補助,免除學雜費、借讀費等優(yōu)惠政策。隨著就讀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紛紛進入了烏市的各個學校就讀。就我校而言,農民工子女已占到了80%以上,對這些學生采用何種教學教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已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農民工的孩子,他們的情況十分特殊,由于種種原因在學習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就我校學生來說,很多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較差,不善于表現自己,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缺乏自信心。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上課的發(fā)言,從語文這一學科來說,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上課時只能做到聽,卻做不到說。經常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無人回答,保持沉默。有些學生怕自己答錯不敢發(fā)言,有些學生不明白老師提出的問題,一節(jié)語文課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講到:語文學習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能起到主導作用。如果想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在教師的問題設計上,在語文教學中設計既有啟發(fā)性,又有趣味性的提問,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開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如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關鍵。那么,設計什么樣的提問才能觸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幾點體會:
一、怎樣藝術的設計提問
設置問題和進行提問,是語文教師公認的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抓手。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的遷移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如下面《陋室銘》教學中的提問。
此教例的提問設計分組進行。
第一組提問:
1.讀課文后,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第二組提問:
1.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
2.(講析“苔痕”兩句的環(huán)境、兩個用得好的動詞、寫景的順序之后)到這里來的人多嗎?(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3.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鴻儒)
這個教例提供了一個“提問鏈”或一個“問題群”。它提供了一個頗有個性特點的提問設計的典型——是我們目前課堂教學提問設計的代表。從缺點來看,它提問過多,提問過細,提問過濫,有的提問過淺,有的提問幼稚。
一篇短小精美的課文,就這樣被提問肢解著。提問與答問代替了美讀、美聽、美析。
這樣的例子不是個別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碎問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幾乎所有的閱讀教學充滿“問答”,甚至有些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也顯得提問過多,內容過淺。因此,需要改革。
改革提問設計的重要途徑有三個:一是變提問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充分地活動起來,充分地發(fā)揮智能。二是進行課堂教學“主問題”的設計研究,設計出能起主導作用、起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創(chuàng)造的提問。三是進行無提問式的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基本不進行提問。
(1)設計好提問的根本
怎樣設計好提問?學習他人的經驗,掌握若干方式固然重要,但是根本的還在于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多動腦筋。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我嘗謂為教師者,只須多動腦筋,經常為當前之學生設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學生以切實之助益。”鉆研教材,最好先抱著學生的態(tài)度,然后再去考慮教什么,怎么教,問什么,怎么問。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有哪些疑難,這是設計提問的基本依據。要讓學生預習時提出疑問,讓學生在寫預習作業(yè)時,寫出自己的疑難問題,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真的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再根據問題來設計提問。
(2)課堂提問怎么問
課堂教學提問設計必須抓住突破口,怎樣抓呢?也就是說怎樣問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從一篇課文的整體感知入手。所謂整體感知就是要把握住全文的中心,理清作者的思維脈絡。
2)從學生興趣點入手。有的文章趣味性很強,含義頗深,我們可抓住興趣點提問,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欲望,讓他們充分討論,積極舉手發(fā)言。
二、怎樣藝術的處理學生的答問
怎樣藝術的處理學生的答問,這里談兩點思路:
1.表場藝術:正確的回答乃至有創(chuàng)見的回答,是學生智慧的火花,教師當給以熱情的肯定和贊許,特別是對農民工的孩子來說,要鼓勵他們初次大膽的發(fā)言,差生答對了,即使是比較容易的問題,也要鼓勵他學習的自信心。多加贊揚,說些“你真棒”之類的鼓勵性語言來鼓勵學生。對學生來說,是莫大的鼓舞,思維將越來越活躍,更加自信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贊語應該是實事求是,有分寸。見學生答不上來,老師應說:“坐下”。 聽我講,或說一些你真笨等話語就會給學生心理以很大的傷害,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也就更難創(chuàng)造,學生就不會再舉手發(fā)言了。教師需記住現代教育不是奉送知識,而是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解,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2.引導的藝術,提問啟發(fā),要“引而不發(fā)躍如也”。
遇到不同意見,需訓練發(fā)散思維的,宜組織討論,需訓練求同思維,宜明確肯定正確的意見,再深究一個“為什么”。
遇到膚淺的回答,宜引導學生思路向縱深發(fā)展,如“周圍的看客對孔乙己這么一個苦人的嘲笑、挖苦說明了什么?”學生答:“說明周圍的看客沒有憐憫之心”。教師讓學生再想一想“周圍的人生來就是這樣冷酷無情的嗎?”讓學生往深處挖出社會制度的根源。
遇到錯誤的回答,宜根據不同情況,創(chuàng)造思維條件,循循善誘,有的讓學生復述體味,有的可讓學生再讀課文,深入理解,有的讓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作類比啟發(fā)。這一點特別重要。
總之,我認為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主要還在于教師的問題設計。已故的葉圣陶先生講過:“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教師掌握了提問的藝術可給教學帶來無盡的趣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快樂?!伴]門推出窗前月”是我們在教學中的失敗,“投石沖破水中天”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