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境在語言的學習和運用過程中非常重要,但在大學英語聽力課上常常被忽視,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本文通過分析語境在大學英語聽力理解中的作用,探討在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語境線索,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水平,進而提高大學英語聽力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篇理解 語境 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4-0047-02
【Abstract】Context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language study and use. However, it is often neglected in the classes of listening and as a result, 1istening comprehension would not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context in listening, and discusses on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methods of context in the training to raise teaching effects, by which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will be improved.
【Key words】Text comprehension Context Listening teaching
如何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聽力教學中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學生往往只能獲得只言片語,無法利用支離破碎的語素組合出完整的意義;或者不知如何解讀組合所得的信號,陷入一種“混沌”狀態(tài)。我們習慣性地將之歸結于“聽得太少,語感不強”等原因。但從認知心理學理論角度來看,學習者不善于在收聽的過程中捕捉語境信息,將自己的已知信息和錄音中的新信息結合起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指導學習者發(fā)現(xiàn)、創(chuàng)設語境,利用語境因素去理解收聽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大學英語聽力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語境與聽力理解的關系
在19世紀50~6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們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推出了情景法,與美國的聽說法并駕齊驅。情景法的語言學基礎與聽說法一樣,都是結構主義語言學??谡Z是語言學的基礎,掌握句子結構是獲取話語能力的關鍵。但在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在關注句子內部結構的時候,英國的語言學家們也從另一個角度——句子內部結構以外的角度——情景(situation)去研究語言。他們發(fā)現(xiàn)語言結構與使用這種結構的情景之間有緊密聯(lián)系。首先是英國的人類學家Malinowski基于自己對南太平洋島嶼土著居民文化的研究,認為那些島嶼居民的語言只有密切聯(lián)系其文化時才能理解。他因此提出了現(xiàn)代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此后,英國的著名語言學家Firth與Halliday等對此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他們強調語言結構和使用語言的情景兩者的關系。
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對意義的構建,是一個積極地對聲學信號進行分辨、篩選、組合、記憶、釋義、儲存、預測的過程”。[1]當然,這里的“意義”不是詞語或者句子的抽象意義(abstract meaning)——一個詞、短語,甚至一個句子自身處于靜態(tài)的意義,即字面意義;也不僅僅是他們的話語意義(utterance meaning)——抽象意義進入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而具備的交際價值;而是通過考察說話者說話時的意圖而獲得的話語之力(force of an utterance)。聽者只有理解了聲學信號的話語意義,明白了說話者的意圖,才真正的完成了對意義的構建,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
要弄懂口語語篇的語義,首先也應從語境著手。[2]任何語篇都是特定語境的產(chǎn)物。語境是決定語義的唯一因素,脫離了語境,則不存在語義。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學生明明聽清了語音材料的詞、句,卻組合不出完整的意義;或者明明組合出了完整的意義,卻不知如何解讀,不懂它的真正用意。
語篇的理解過程也是使語篇語境化的過程。聽力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語境選擇的過程,聽者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據(jù)聽力材料內容的發(fā)展,來選擇相關的語境要素組成一個語言環(huán)境,以便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所聽的材料。Sperber和Wilson認為,要理解自然語言,就得在接受自然語言信息的過程中,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lián),取得語境效果,然后再根據(jù)話語與語境的關聯(lián)情況進行推理。[3]
Rost是最早提出以關聯(lián)理論為基礎的聽力理解模式的學者之一。Rost把他的關聯(lián)理論聽力理解模式歸納為四個重疊且相互依賴的聽力理解階段:
1.聽者激活理解話語所需的可能的知識;
2.聽者有選擇地聽話語,同時通過語音、句法和詞匯分析揭開話語的命題含義;
3.聽者給話語提供一個可能的語用含義(即特定語境下說話者的可能意圖);
4.聽者把已釋義的命題按一定的順序排成層級表征并把它們存在長時記憶里。[4]
二、語境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根據(jù)語境在聽力語篇中的作用,胡壯麟將語篇的情景分為三個層次: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語境(situation context)和文化語境(culture context)。[5]
1.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
語言語境也稱為上下文語境,其指語篇自身的結構與邏輯連貫。語言語境可以決定一些詞匯(尤其是多義詞)或詞組在句子或篇章中的含義,也就是說句子中的詞或詞組因處于不同的上下文語境而具有不同的意義。
例,1.She is an excellent student and she speaks perfect English.
2.She is so excellent that she failed in all exams this term.
這兩句例句中都有“excellent”一詞,但從第一句話可以看出說話人帶著一種贊揚的語氣,而在第二句話中說話人則帶著一種諷刺的語氣,可見上下文語境的不同,即使相同的單詞也可產(chǎn)生不同的意思。在聽力教學中,經(jīng)常能遇到這樣的情況:聽力材料很簡單,語法、單詞都沒有障礙,但是學生們就是聽不明白,無法理解。原因在于學生習慣糾纏每一個單詞或短語的意思,而不是著重于對上下文及篇章大意的整體理解,也就是說忽略了語言語境因素。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明白,注重上下文語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應該指導學生學會利用上下文語境去理解聽到的信息內容。
2.情景語境(situation context)
情景語境主要指語篇產(chǎn)生時的時間、場景以及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等。
語言交際總是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的,把話語置于特定的時空語境下才能準確理解其意義。例如:Good evening!有“晚安”及“再見”等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從時間來做出明確判斷。若說話時間相對較早,為“再見”之意。若時間相對較晚,為“晚安”之意。而場景則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人們就某個話題,以某種方式,為某個目的而進行語言交際的一種景況。
例,
1. A. Could you tell me what it is?
B. It’s a space ship model.
2. A. Do you like this space ship model?
B. No, I don’t like that kind of space ship model.
A. It’s not good looking, but it’s a space ship model!
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語境對句子意思理解的影響。同是一句“It’s a space ship model.”只是因為使用場合不同,其含意也就不同了。
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指語言交際參與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其對語言意義的恰當表達和準確理解起著重要作用。
例,
1. A. Do you mind if I watch NBA?
B. You just do that. I am crazy about NBA, too.
2. A. Dad, I’m going to turn on the TV.
B. You just do that. You’ll become an idiot if go on spending so much time in front of TV.
這兩段對話發(fā)生在朋友之間和父子之間,雙方地位不同,以至同樣是句子“You just do that.”但表達的意思卻截然相反,一個贊同,一個反對。
3.文化語境(culture context)
文化語境是指語篇所涉及的文化及社會背景。有時學生覺得聽力困難,原因往往不是語言上的障礙,而是對聽力材料中所表現(xiàn)的文化背景和相關信息掌握不夠,是背景知識所產(chǎn)生的干擾因素。聽力中的背景知識指的是與材料相關的英、美國家的語言習慣、風土人情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聽力材料。背景知識在聽力理解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聽者對語聲的依賴,增強其描述策略能力和推理策略能力,進而正確地理解聽音材料。
例,Woman: I am very worried. How is the TV set? What did you find out about it?
Man: The repairer said that the best way would be to sell it and get a new TV set. The TV set is totally dead.
Question: 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with the TV set?
A. To leave it in the storeroom to be repaired.
B. To get his TV set repaired later.
C. To sell his TV set for a new one.
D. To keep his old TV set and get a new one.
在這道聽力考試題中,不少學生選(A)項,而正確的答案為(C)項。一些學生習慣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去思維,認為東西壞了,修一下,能用就行。殊不知在西方國家,許多情況下買新東西比修舊東西更經(jīng)濟合算,西方人常常選擇扔掉舊東西,購買新東西??梢?,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正確理解聽力材料十分重要。
三、運用語篇分析上好聽力課
在理解語境和聽力理解之間的關系后,我們應該充分的運用語境作用,加強語篇分析,提高聽力課的質量。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
1.勤練基本功
(1)重視語音的訓練,把好語音關。多聽VOA、BBC等節(jié)目,多聽真正的外國人朗讀的磁帶;要求學生發(fā)好每一個音標,掌握語音中的規(guī)則,如重讀、弱讀、失去爆破等,有意識地進行模仿。
(2)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閱讀理解能力。朗讀水平和閱讀理解能力對聽力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求學生對所學的課文大聲朗讀,多看英文報紙、雜志和小說,擴大詞匯量,熟練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詞匯。
(3)克服母語的干擾,培養(yǎng)語感,學會用英語思考,要求學生改變那種把任何句子都譯成母語的習慣。
(4)精聽和泛聽相結合,增加聽力訓練時間。精聽的目的是訓練聽力的基本功,逐步習慣外國人的發(fā)音和語調在語流中的變化,熟悉基本的對話技巧。泛聽的目的就是鞏固和擴大精聽的成果,接觸更多的語言素材,更快地提高聽覺反應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
(5)讓學生多看外國影視片,為其創(chuàng)造聽地道英語的機會。影視片中的英語聲情并茂,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背景知識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應該運用現(xiàn)代媒體為學生提供大量標準的而且是真實交際中的自然語言。
2.運用語篇分析的理論成果進行聽力教學
(1)進行聽力訓練前,結合學生情況,介紹有關文化背景知識,講解一些關鍵性的生詞,以便構建一些與聽力材料有關的真實語境,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聽力學習中,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2)有些聽力材料,教師可以圍繞其內容先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把他的思路限定在一定的語境范圍內,這種方式收到的教學效果很好。
(3)可在聽力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語篇或上下文線索猜測詞義,并確定正確的詞語或預猜篇章大意。
(4)有的聽力材料語言晦澀、上下語句意思跳躍,但讀者可以通過語篇產(chǎn)生時的語境,參與者的關系以及相關的文化信息進行合理的推理,猜出真實含義。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是以聽覺接受信息這一途徑來理解文字意義的教學方式,如果僅僅強調在收聽時所聽到的詞、句意義來詮釋收聽到的內容,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利用語境線索去發(fā)現(xiàn)、預測和創(chuàng)設語境,構建語篇意義是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將情景線索引入聽力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勢,還可以改變課堂上依賴反復放音,逐句解釋的被動局面,激發(fā)聽者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積極形成聽力學習原來的心理模式,調動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結合情景線索,實現(xiàn)英語聽力心理構建,盡快完成“從單純的表層記憶轉向復雜的深層理解”的過程,從本質上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冬梅.近十年來國內大學英語聽力理解研究述評[J].外語界,2002(2):30~31
2 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4
3 Sperber.D and Wilson.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Cambridge: Blackwell, 1986: 141159
4 Rost.M.Introducing Listening [M]. London: Longman.1994: 95
5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81~188
6 黎天睦.現(xiàn)代外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