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歧義是語言中的一種特殊的現象,而語境既能消解歧義,又能導致歧義。本文試從語境的兩種構成因素,即語言——符號因素和非語言——符號因素兩方面著手,分析漢語語用歧義的產生狀況。
【關鍵詞】語境 語用歧義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4-0030-02
【Abstract】Ambiguity is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and the context not only can disambiguate but also lead to ambiguity. 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condion of Chinese ambiguity by the two aspects of context, sign-language and non-sign-language factor.
【Key words】Context Pragmatic Ambiguity
一、語境概說
語境是語用學研究貫穿始終的內容。國內外學者對語境的研究非常重視。語境這個術語是由波蘭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來的,而后倫敦學派的弗斯又繼承了他提出的術語,并建立了完整的語境理論。后來,韓禮德從弗斯的“情景語境”得到啟示,又提出“語域”這個術語。萊昂斯對語境的研究也做過較大的貢獻,主要是探討了話語的合適性。我國語言學界對語境的重要作用是從修辭的角度來認識的。陳望道提出的“題旨”與“情境”相適應的理論以及“六何說”等,從修辭的角度促進了語境研究的發(fā)展。
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交際的言語環(huán)境。按照結構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索緒爾對符號的分類,我們可以把語境的構成因素分為語言——符號因素和非語言——符號因素。運用這種分類方法的原因——方面是基于索緒爾的理論,世界萬物都可以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來劃分,具有普遍的適用價值。另一方面語境本身是動態(tài)的,是言語活動的產物,與言語活動相生相息,很多話語的意義只有依靠語境才能確定。
二、歧義概說
歧義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它的產生會影響日常的交際。對歧義的研究可以從靜態(tài)層面和動態(tài)層面兩方面著手。以往我們對歧義的研究僅限于靜態(tài)層面,即語法層面的歧義,但那僅僅是一種句法的多義,也可以叫做潛歧義,它為真正的歧義的產生提供了可能,而真正的歧義又實現了這種可能性。由于歧義產生于動態(tài)的交際中,并有可能對交際帶來影響,所以我們需要把歧義的研究限定在動態(tài)的交際范圍內,而語境又是交際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從語境的角度來分析漢語語用歧義的產生狀況是有著其內在的合理性。
語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消解歧義的最有效的手段。因為,話語是運用中的語言,對它的理解不可能脫離語境,語法上的歧義只要放入充分的語境中,才會有唯一確切的意思。另一方面,話語具有對語境極強的依賴性,因此對話語的理解也可能受到語境的誤導,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到語境的因素,那么產生語境制約缺失或語境補充過量,反而會導致歧義的產生。所以,語境是否造成歧義,取決于語境與話語表達是否協調??傊?,只要語境恰當,一切語用歧義都不復存在了。一切語用的歧義就是語境的歧義,所以在歧義的研究中,對語境的分析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從語境的角度分析漢語語用歧義的產生情況
基于語境的構成因素分為語言——符號因素和非語言——符號因素的觀點,在分析漢語語用歧義時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著手。
1.語言符號因素導致的歧義
語言符號因素是指交際中的話語本身,這些因素構成語言內語境,它包括上下文,也就是在某段特定的話語表達之前或者之后所說的話。在口語中,叫做前言或后語。
(1)上下文語境的缺失可以導致歧義。舉個例子,路上兩個人碰面,其中一個對另外一個說:“你去上課???”在這里“上課”就引起了歧義,是“聽課”還是“授課”并不明確。如果加上一個上文,“王老師,你去上課?。俊边@樣貌似可以解釋明白了。因為“老師”一詞在我們常人腦海中的職能就是授課,但是,作為教師這一職業(yè),也僅僅是一個相對的身份,很可能對于某個教師來說是身兼多職的。相對于學生,教師是為學生傳道解惑的。但相對與某個老教授——教師的老師,這名教師則也是學生,也可能是聽老教授的講課。教師的身份是臨時的,這個教師可能是一名在讀博士生,去聽博士的課程也是有這種可能的。另外,即使是作為教師這個職業(yè),去旁聽其他老師的課程,也是不無可能性。由此可見,有些話語即使附加了上文也很難判斷其真正含義。若要避免一些歧義的產生,則需要對兩人的背景情況做一個明確的限定。另外,上文也包括對之前所提出而后文用代詞來指代的名稱概念。如果不清楚某個之前所提起的概念,對于后文的理解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2)上下文語境相互作用可以導致歧義。語境之間相互作用可以表現為上文對下文的影響和下文對上文的影響。舉上文對下文的影響為例。班主任走進教室說道:“這次考試有的同學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根據老師所知,這不是他真實的成績。我希望你們做人,首先要做到誠實!好了,大家放學吧!……林平,你留下來!”前面老師提到的考試作弊的事情可能與林平毫不相關。但是,由于這兩段話構成了上下文的關系,所以很容易使人把林平留下來的原因與考試作弊的事情聯系起來,進而推測出作弊的學生就是林平。這種推論是基于把這段話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把前文所傳遞的信息附加在后面的話語中了。交際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一個處于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因為交際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過程,那么,交際中各種話語在說出之后,即時地為接下來的交際提供了一個新的交際環(huán)境。話語和話語之間是有相互關聯的,前一句話提供的信息即為后一句話的理解做了準備工作,前一種聯系在后一種聯系中得到體現。
(3)上下文語境在相互轉換過程中導致歧義。某一個語句同時存在于兩個特定的語境中,導致該語句不能有效地匹配其中的一個語境,導致了歧義的產生。舉個例子,兩位老朋友在電影院海報前碰到。甲問乙:“你胃病好了嗎?”乙回答:“又犯了”。甲又問:“你看過了嗎?”問的是乙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乙回答:“看過了”,回答的是他看過了病。這種歧義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甲的問話省略了部分內容,甲由前一個語境直接轉換到后一個語境,導致乙仍然按照前一個看病的語境去回答,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上文語境制約的不足。聽話者對話語的理解往往選擇承前的語境,因此在交際的過程中,導致說話者和聽話者不在同一個語境范圍內交談,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要消除這種情況的歧義,就要求說話者在轉換語境時,給予聽話者充分的提示。
2.非語言符號因素導致的歧義
非語言符號因素是除了交際中話語之外的因素,這些因素構成語言外語境,包括情景語境,背景語境和相互知識。它們是不能由交際言語自身構成的、實際存在的外界的語境。
情景語境指的是某個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時間、地點、交際對象、交際主題等等。把話語置于特定的時空語境下才能準確理解其意義。拋開具體的時空語境,話語往往會導致歧義。情景語境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陀^因素指時間、地點、話題、場合等。主觀因素指交際參與者的身份、職業(yè)、思想、教養(yǎng)、心態(tài)等。以客觀因素中場合因素為例,交際的雙方應該基于某個具體的場合進行交際,如果逾越了這個具體的場合,交際一方對同一語言的理解偏離語義指向時,就會導致歧義的產生。以店主向民警報案抓賊的談話為例。店主:有人偷珠寶,快來抓賊。民警:你在哪里?店主:我在珠寶店里。民警:我是說失竊的地點在哪兒?店主:在我珠寶店的前臺。民警本來是想知道失竊的具體地點,而店主卻兩次歧解了民警的問話。當民警問“你在哪”時,店主卻按照字面的意義結合自身的情景語境來回答,而沒有聯系到與民警交談是為了讓民警及時趕到現場這樣的情景來進行的,所以交際的時候要聯系到特定的交際場景,而不是單純地從字面意義上理解。
背景語境是人們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中一些客觀規(guī)律的了解。比如,我們談論《紅樓夢》中某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時,我們是基于對《紅樓夢》這部著作的了解。背景知識有時候可能受交際中某一方的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所影響。如果雙方沒有共同的交際背景知識,則會導致交際中的障礙。比如:一些約定俗成的事物不被理解?!叭齻€代表”進農村時,很多農民朋友認為“三個代表”是三個人。另外,背景知識也包括對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的文化規(guī)范,行為準則了解,以及屬于特定的文化的會話規(guī)則的了解。比如,中國人的謙虛在外國人看起來就非常不可理解。一個美國人幫助中國人提箱子,等到家門口的時候,中國人對美國人說,“真對不起,累著你了”。這個美國人就會很不高興,他會認為這個中國人是對他的體力有所懷疑。這就是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識造成的一種交際上的理解失誤。
相互知識是交際雙方對對方的了解。是語用意義上的語境與其他意義上的語境的一個重要區(qū)別。這是交際雙方進行語用推理的基礎。交際雙方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必須建立在雙方對共有知識的了解。就是說,說話人和聽話人都確保所談論的話題的相關內容是他們所熟知或者有能力把握的,雙方必須都清楚這一點。這樣,一旦某一方違反了某種語用原則,那么另一方也可以根據對對方的了解準確地判斷另一方所要真正表達的含義。也就是為什么同樣的話,有的人聽得懂有的人聽不懂了。比如:陳毅(緊握拳頭):你那個東西什么時候響呀?王淦昌(笑):再過一年。這段話由于信息量不足,如果沒有說話人和聽話人的互相了解,就會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些什么。陳毅的“你那個東西什么時候響”是指什么東西?怎么響?旁人完全無法推測。但說話雙方為什么能順利的交際?靠的就是說話人與聽話人對彼此身份的互相了解:一個是外交部長,一個是領導原子彈工程的專家。通過對彼此的了解,王淦昌在話語接受時,可以根據對方的情況使信息增殖,而把話語意思補充完整。陳毅知道王淦昌是原子彈專家,所以問“你那個東西”就肯定是指原子彈,“響”就肯定是指原子彈爆炸。而王淦昌同樣知道陳毅是國家外交部長,關心的是中國的國防,所以問起的肯定是原子彈的問題。如果換了陳毅問別人或者是別人問王淦昌:“你那個東西什么時候響呀?”則不一定知道是在問原子彈的事,而可能產生歧義了。
四、結 語
漢語的語用歧義產生于言語的交際過程中,而語境又是交際中重要的因素,所以一切語用的歧義都是語境的歧義。由于整個交際過程是在語境中進行的,語境的因素導致的歧義則是歧義產生的最根本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2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
3 葉文婷.漢語語用歧義的產生狀況[D],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