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新理念正日益影響著學校教學實踐的變革,尤其是教學方式的轉變給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激發(fā)和提高。
但是,面對教學方式的變革,許多教師在不同程度上也表現出不適應: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缺乏“穿透力”,課堂指導不到位;對學生發(fā)言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恰當的回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未能及時給予必要的梳理和有效的引導;師生互動缺乏內在情感的溝通和共鳴等。不少教師在教學改革進程中感到“心有余力不足”,課堂教學整體效益不高。
教學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生命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中要經常面對多方面因素綜合起來的混沌復雜的教學情景,而教學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則取決于教師應對這種復雜情景的綜合能力。因此,在轉變教學方式之后,面對復雜多變的新課堂,要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突破實驗進程中的“高原現象”,關鍵是教師要有處變不驚的心態(tài)、洞察學情的慧眼、巧妙應對的教學機智和豐厚扎實的文化底蘊。一句話,新課程呼喚教師提高教學涵養(yǎng)!教學涵養(yǎng)是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良好的綜合素質。
一個有良好教學涵養(yǎng)的教師在教學中能從整體上把握好課堂(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知肚明,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深刻透徹,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準確到位,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恰當有效),能靈活應對教學中的突發(fā)問題,關注和處理好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使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達到最優(yōu)化。
一個有良好教學涵養(yǎng)的教師在課堂中能透露出優(yōu)雅的氣質和人格的魅力:他(她)的目光飽含愛心與善意,內心充盈著寬容與仁慈;他(她)的談吐清晰而又動聽、充滿激情而又富有思想,教學行為適切得體而又充滿智慧的啟迪。上海特級教師于漪的學生回顧她的教學時說:“我們這些做學生的和她一接觸,便感到一種吸引力,她的和顏悅色的教態(tài),清晰有條理的思路,妙趣橫生活潑生動的談吐,好像是信手拈來而實在是深思熟慮的語言,似山澗清泉,淙淙錚錚,潺潺流過,會一下子抓住你的心?!笨梢姡粋€有良好教學涵養(yǎng)的教師,在課堂上還能生成一種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凝聚力、充滿人文情懷的親和力和給人以精神力量的感召力。
我們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涵養(yǎng)呢?
1 營造良好的教學心境。“涵養(yǎng)”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第一層意思是“能控制情緒的功夫”。因此,良好的教學涵養(yǎng)首先體現在良好的教學心態(tài),積極健康的教學心境。教學中,我們應該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情境,這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基礎。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避免帶著不良情緒進入課堂。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指出:“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笨梢?,教師的情緒是營造課堂心理氛圍的最關鍵的因素。教師帶著良好的情緒教學,會讓學生如沐春風,備感溫暖和振奮,使其保持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教師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應該努力調節(jié)心境,把不良情緒消除在課堂之外。實在排除不了,可以請人代課或請假休息。
(2)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切和悅納,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有輕松感、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和諧民主、充滿人文氣息的學習氛圍。教師的民主態(tài)度、對教學的主動熱情和對學生的理解關心,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愉悅和滿足。反之,師生關系的冷漠、緊張和對立,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3)創(chuàng)設與文本相關的情意磁場,努力做到:課伊始,情即生;課深入,情更濃;課結束,情未盡。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注意通過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和情感朗讀的指導來營造這種情意磁場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情感的真實投人。要做好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之前必須潛心鉆研教材,努力將文本中的情意融化在自己的認知結構之中,在課堂上流露真情,并以此感染學生,觸動學生的心靈。
2 打造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學涵養(yǎng)的高樓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奠基。教師自身文化底蘊的厚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教學涵養(yǎng)的高度。文化底蘊的淺薄必將導致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不良心態(tài),并直接影響教學的長遠效益。因此,教師在工作中要廣泛閱讀,吸收和補充文化營養(yǎng),夯實文化底蘊。
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決定了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生活的一部分。教學工作的繁重復雜,又決定了教師的讀書方式主要是依靠平時的點滴積累。假日的清晨,精神煥發(fā),可以誦讀幾首唐詩宋詞,感受一下中華詩詞的聲韻之美和意境之雅;午間,信手取一份報紙雜志,隨意翻閱幾篇短小的趣文,享受一下工作之后的清閑;夜晚臨睡之前,可以從床頭拿一本孔老夫子的《論語》,咀嚼其中的幾個片段,細細品味中華傳統(tǒng)的思想精華。讀書,不應該成為我們工作中的負擔,而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享受和樂趣。一旦養(yǎng)成樂于讀書的習慣,我們的文化底蘊也將隨之逐漸地厚實起來,并將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無形的力量。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語言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魅力,首先自己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要有總體上的基本認識和感受,歷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尤其是我國古典詩詞,教師更要認真地學習。
其次,要閱讀兒本專業(yè)理論書籍,形成基本的專業(yè)知識結構。就語文教師來講,筆者認為要學習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由教學論、心理學及語文學構成的專業(yè)理論的基礎架構知識。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閱讀一些教育教學刊物,了解教育教學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尤其是當前課程改革進展中的新理論新經驗,不斷汲取教學理論的前沿思想。
另外,中外社會哲學和人文科學的書籍也要盡可能地有所涉獵,以不斷拓展自身的文化視野和豐富自己的文化思想。
3 積累豐富的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學涵養(yǎng)的集中體現和最好詮釋,主要體現在“具有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時機、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的機智;具有根據對象實際和面臨的情景及時作出決策和選擇、調節(jié)教育行為的魄力……”(葉瀾)
豐富的教學實踐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獲得的,它是教師在長期工作中,在自身豐厚的文化土壤里不斷運用教育教學理論辛勤耕耘的果實。它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周圍的教學現象長期保持敏感和探索的習慣,用心經營每一堂課,努力做到:課前,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了然于胸;課中,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靈活選擇教學方法,認真應對課堂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課后,對照原有的教學設計,及時地進行教后反思,并經常動筆做些筆記,認真總結教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不斷實現教學上的自我超越。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不斷總結,才能豐富教學智慧,才能從容應對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4 秉持真誠的教育理想。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對于我們選擇的職業(yè)秉持一顆真誠的心,對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專注與投入,是提高教學涵養(yǎng)的重要保證。
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學效益的長時性以及教師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的現狀,要求教師學會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我們既要正視現實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不怨天尤人,又要心懷高于現實的幾分崇高和社會責任,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雖然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需要柴、米、油、鹽,但我們畢竟從事著一項關乎民族興衰的偉業(yè)。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我們都應該留守一份心靈的凈土,讓自己保持—份純潔向上的心態(tài)。
當我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多了一分體認和熱愛,并將它融入自己的人生追求時,我們才能在各種困境和誘惑面前少一些浮躁和彷徨,多幾分執(zhí)著和坦然,才能以平靜淡泊的心態(tài)投入到工作中,并用良好的內在修養(yǎng)去化育生命,培養(yǎng)良知,成就民族的未來。
葉瀾說:“每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影響,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是由他生命的全部——才學、智慧、人品、個性和心靈所致,決不會只是由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巧帶來。”我們只有使自己的教學涵養(yǎng)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變革,促進課堂教學整體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