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疑問的同學越來越少,幾近于無。學生沒了疑問,難道是他們真的弄明白了嗎?問一下,你就會知道,其實是很多問題他們還沒有懂。為什么學生有疑問卻提不出疑問呢?
原因之一學生對老師講的課不感興趣,記得有一次一位學生這樣問我,老師你說我們?yōu)槭裁匆獙W數(shù)學?學數(shù)學有什么用呢?我就是不想學數(shù)學,要么你今天給我講學數(shù)學如何有趣?打動了我的心,我就給你學,否則不干,這說明什么道理呢?想想每節(jié)課,我們常常講得很多,對每個知識點也講得很透,有時我們甚至還把要出現(xiàn)的問題——予以強調(diào)。但學生還是幾次三番地出錯。老師們疑惑了:學生這是怎么了?想一想,“學而不思則罔”,他們是在學,但他們在死學,在死記硬背。如果沒有親自想一想知識的來龍去脈,那么對知識的掌握永遠是模糊的。難怪學生們總是糊涂!
原因之二還得在老師身上找原因,學生不會學習,不會思考,我們老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課堂上,我們老師講得太多了,因此也占用了很多的時間。學生還有多少時間思考呢?另外,有的學生對老師講的知識吃不消,根本就無暇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有了惰性,不會思考了。不會思考,自然沒有了疑問。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我們老師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一些老師習慣性地認為,讓學生思考很浪費時間,會耽誤教學進度,因此索性把應該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剝奪”過來,把學生該思考的東西全都包攬到自己頭上。在他們那里,“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不過是一句響亮的口號罷了。而此種做法無疑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學會學習,總要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正如孩子學走路,總是要經(jīng)過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的過程。如果做家長的總是放心不下,總是守在身邊,總是告訴他哪里是荊棘坎坷,哪里要小心謹慎,那么孩子自然會因為有了依靠而多了一份安全感,但他也失去了獨自去嘗試、去闖蕩、去創(chuàng)造的能力,以及因此而帶來的快樂了。所以要想讓學生學會學習。
首先要舍得“浪費時間”,必須讓孩子們經(jīng)歷一個像蟬一樣在黑暗中摸索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否則,學生永遠是不會學習,永遠是亦步亦趨,走不出屬于自己的路。當然,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絕不能急于求成。作為一種評價機制,如果只拿成績來作為唯一的杠桿,那么在實踐中我們難免又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應,追求學生的分數(shù)了。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將變成一句空話。
其次,要適時地指點迷津。老師的作用不僅是傳道授業(yè),更重要的是解惑。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意即在學生最想知道的時候,在學生情緒最高昂的時候啟發(fā)他們。說句實在話,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全講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你講的未必是學生最想聽的,你每天只是一廂情愿地去講每一堂課。學生沒有興趣,所以他們就學得很被動,因此他們也就不會思考、不會學習。
“好學不如樂學”,老師們要做的就是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他們思考的興趣。
課堂上,我們老師應該力求講少、講精,而不是要講多、講透。一篇文章講完了,一節(jié)課結(jié)束了,如果學生們的思考沒有結(jié)束,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比绻麑W生們有越來越多的疑問,那么我們就會看到學生的進步。
作者單位:山西神池賀職中學
阿明變了
陳洪英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十三四歲的少年,眉清目秀,衣衫單薄,穿著一套已經(jīng)顯短的舊校服,腳上套一雙破布鞋。
這位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叫阿明,學習成績不錯,除了英語稍微差一點,其他科都能達到優(yōu)秀。
不久,我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上課喜歡說閑話,喜歡炫耀自己,成績不斷退步。
我去家訪,他的舅舅詳細地介紹了阿明的情況:母親智障早逝,父親年過半百,在鄉(xiāng)下放羊。阿明自小懂事;六七歲就上山放羊,下田插秧,學習用功。上中學后,在城里打工的舅舅把他接來讀書,希望他能受到好一點的教育。但最近這孩子變了,學習不再刻苦,還開著別人的摩托車到處瘋玩。
我與阿明進行了一次長談。他說:“讀小學的時候,生活雖然艱難,但小伙伴之間親密無間,感覺很自信,很快樂。上中學后,我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陌生的城市,我感到孤獨、自卑,有錢的同學很多,他們有名貴的球鞋,有大把的零花錢買吃的,買玩的,而我的家庭一無所有,有時學費也交不起,我羨慕他們,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貧窮?!?/p>
我指著路旁盛開的小花,說:“即使是一朵普通的小花,開放后也有自己獨特的美,我們不必在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找到自己的尊嚴和自信。”
臨走的時候,我問他:“爸爸供你上學,容易嗎?”他搖搖頭說:“爸爸老了,賺的錢不多,我和妹妹的學費夠他頭疼的了?!?/p>
我把口袋里不多的錢給了他,并留下電話號碼,告訴他有困難可以找我。
不久,我接到一個電話,阿明問我考大學要多少分,我詳細地告訴了他。這個來自山村的孩子堅定地說:“老師,我一定要爭氣,考上大學?!?/p>
農(nóng)村孩子站在都市的十字路口彷徨,心靈被孤獨、貧窮、不公折磨著,要完成自己的學業(yè),除了有超人的勇氣和毅力,還需要老師的關愛和指點,需要老師帶他們走出迷茫,重拾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