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一1999年2月。由日本國里千家茶道資料館、MOA美術館、朝日新聞社和福建省博物館聯(lián)合籌辦的《交趾香合一福建省出土遺物和日本的傳世品特別展》,先后在日本國京都里千家茶道資料館和熱海市MOA美術館內隆重舉辦。這是繼1994年在日本舉辦的《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窯出土天目與日本傳世天日展》之后。再次舉辦的福建古代茶具展覽。展覽受到了日本茶道、考古界及新聞媒體的廣泛矚目和歡迎。開幕式當天,作為展覽會活動的組成部分,日本茶道、考古界學者云集京都,舉行有關交趾瓷的學術研討會,與會者一致認為,福建發(fā)現(xiàn)生產(chǎn)交趾香合的窯址,意義重大,破解了交趾香合產(chǎn)地不明的歷史懸案,為中日茶文化交流續(xù)寫了新的篇章。
消失的平和外銷瓷
閩南九龍江上游,有一處山明水秀氣候宜人的瓜果之鄉(xiāng)——平和縣。它是福建特種名茶“平和奇蘭”的產(chǎn)地,還是明清時期燒制貿(mào)易瓷器的重要產(chǎn)地。明·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7年)《平和縣志》云,瓷器“精者出南勝官寮,粗者出赤草埔山隔”;明·萬歷(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漳州府志》也稱“瓷器出南勝者。殊勝它邑,不勝工巧,猶可玩”,但是,平和南勝的這些瓷器,400年后竟在神州大地銷聲匿跡。究其原因,竊以為產(chǎn)品悉數(shù)外銷,或至今仍埋在地下,未見天日。
當時外銷的條件是存在的。據(jù)史料記載。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景德鎮(zhèn)瓷業(yè)因原料危機。招致窯工造反,斗爭如火如荼。景德窯瓷業(yè)生產(chǎn)為此幾近歇業(yè)。而從17世紀80年代就與中國進行大宗瓷器貿(mào)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此時急于尋找能代替景德鎮(zhèn)的外銷瓷生產(chǎn)基地。瓷業(yè)發(fā)達、海外交通便利的閩南漳州成了首選目標。公元1621年~公元1632年間,東印度公司3次派員赴漳州收購瓷器,動輒上萬件。此間也不乏日本商人前來定燒瓷器。平和縣的南勝、五寨地處九龍江上游,其瓷器產(chǎn)品可沿花山溪直下漳州月港,從這里遠銷世界各國。學者們的研究表明,平和南勝等處窯口正是明清時期銷往東南亞及世界各國的“吳須手”、“吳須赤繪”、“克拉克瓷”、“汕頭器”等著名貿(mào)易瓷的重要產(chǎn)地。
田坑窯重現(xiàn)“素三彩”
1992年春,平和南勝村民林添元在該鎮(zhèn)法華村田坑一座俗稱“內窯”的小山丘作業(yè)時。在山坡、路旁發(fā)現(xiàn)大批燒瓷模具:匣缽、陶范、支釘及燒殘瓷器標本。一處遺物分布范圍達1000平方米的明代廢棄窯址被發(fā)現(xiàn)了。
1997年秋,省考古隊正式發(fā)掘田坑窯。在325.8平方米的范圍內發(fā)現(xiàn)了包括殘窯爐、儲土坑、工作臺面、建筑基址、石護基以及附屬磨坊遺址等遺跡多處,還有大量窯具、成品和半成品瓷器標本。
田坑窯出土的這一大批半成品瓷器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清一色的未施釉小瓷盒(口徑2.3~5.6厘米)。盒子形態(tài)各異,器身刻劃或模印各種精美的動、植物紋樣,根據(jù)某些成品盒施“黃、綠、紫”三色釉。初步認定,這些瓷盒釉色可能屬于明清時期燒制的“素三彩”器系列。
關于“素三彩”,一般是指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民窯生產(chǎn)的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的瓷器新器種,其工藝受唐、宋三彩的影響,至明·正德年問(公元1506年~公元1522年)已燒制得極為精致。素三彩瓷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色彩中不用紅色,一般用白、藍、綠、黃等顏色,統(tǒng)稱“素色”。其二,此類瓷器裝飾工藝是先用高溫燒成素瓷,然后再在胎上澆釉作底色,待釉水干后,再剔出花紋、圖案。填以所需彩釉,再經(jīng)二次入窯,以低溫燒成。
傳世的明、清素三彩器(或稱“華南三彩”)較為罕見,其精品有碗、缽、爐等,僅見于故宮博物院等國內少數(shù)收藏單位。平和田坑窯出土素三彩瓷盒,印證了史志關于南勝生產(chǎn)瓷器的記載,填補了明清時代福建生產(chǎn)此類瓷器的空白。但是,此類素三彩盒究竟作何用途、為何國內不見。這些都是令人費解的問題。
揭開“交趾瓷”之謎團
事情竟有這般湊巧。1997年春天,日本京都里千家茶道資料館學藝部長、古陶瓷專家赤沼多佳女士一行在閩南的一次學術考察活動中,看到平和田坑窯出土的素三彩瓷盒標本。她認真考察之后,大喜過望,聲稱田坑窯出土的素三彩瓷盒,與17世紀開始風靡日本國被稱為“交趾香合”一類茶道具,無論在胎質、造型、紋飾、釉色諸方面均有相似之處,說明平和南勝的田坑可能是此類“交趾瓷”的產(chǎn)地之一。
交趾即今越南北部的HANOI的古地名,古時貿(mào)易船攜帶包含素三彩在內的陶瓷器運銷日本。故稱“交趾燒”、“交趾瓷”、“交趾香合”,“綠、黃、紫釉的組合產(chǎn)生鮮烈的色彩,且造型多樣化是其引人之處”(富山佐藤美術館《交趾燒展——本多弘氏收藏》特展圖錄)。除了日本,交趾燒還行銷東南亞各地。日本多弘氏收藏的120件交趾燒精品中。多半在印尼的sulawesi島出土,據(jù)說在該島交趾燒香合是用來裝檳榔的容器。在日本。關于交趾燒的產(chǎn)地,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平和田坑出土交趾燒香合的消息傳到日本,引起日本茶道陶瓷界人士極大關注,為了進一步了解窯址情況,日本東洋陶瓷學會理事長猶崎彰一先生率團專程赴平和考察了南勝、五寨窯。日本最大的茶道流派、里千家十五世家元千宗室先生專此致函福建省博物館館長。信中說?!啊?日本)茶道美術中包含有許多諸如繪畫、書法、金工、陶瓷器等在內的中國美術,在陶瓷器內,有被稱作‘交趾瓷器’的作品,是在貴國稱作‘素三彩’的一種。其器種主要為香合,也就是盛香的小盒,既是盛香的容器又是觀賞的對象。自17世紀初起,一直為茶道界所重視,并且在日本傳存的交趾瓷不多,現(xiàn)存只有小花瓶和文房用具等。而在17世紀的日本,將越南北部稱為交趾,即考慮是把交趾這一地名作為素三彩作品的種類、名稱使用,其原委至今不明。再進一步推測是由于將地名作為‘素三彩’名稱使用,以至于交趾瓷器的窯址不明。在一般見解中甚至有認為是越南或泰國產(chǎn)的傾向。處于這種情況下,在貴國福建省內明確了交趾瓷器之窯址,對以茶道史與茶道美術為研究主題的茶道資料館來說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喜訊,希望能夠將這一新發(fā)現(xiàn)加以充分的調查、研究之后,向日本介紹?!?/p>
千宗室先生還熱情資助了1997秋福建省考古隊對平和田坑窯的科學發(fā)掘,并與日本熱海市MOA美術館一道熱情邀請福建省博物館把出土的田坑窯素三彩香合在日本舉辦展覽。為籌辦好此次展覽,茶道資料館顧問林屋晴三先生和赤沼多佳女士以及MOA美術館的高柳熏先生等日本朋友風塵仆仆,多次來往于京都、福州之間,終于促成了1998年金秋的“交趾香合”在日本的展出。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