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音樂教育學的理論研究逐步發(fā)展、成熟。文章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音樂教育學理論文獻的解讀與研究,對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及元理論、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心理學、比較音樂教育學、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社會學六大領域內的代表性文獻的述評,大致表現(xiàn)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的30年間,音樂教育學學科理論建設的學術進程及發(fā)展脈絡。
關鍵詞:改革開放; 音樂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1-0064-06
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學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同其他音樂學分支學科一樣,經(jīng)歷了從萌芽、準備到迂回、發(fā)展的4個進程。從音樂文獻與教育文獻的記載來看,中國音樂教育理論研究有著久遠的歷史。發(fā)端于商代的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以及西周時期“樂德、樂語、樂舞”的樂教形式之分、周公的樂教思想等,可視為中國音樂教育理論的先聲。然而,作為一門現(xiàn)代教育意義上的獨立學科,音樂教育學的建立,卻是20世紀以來的事。如果說,20世紀前半葉中國音樂教育學的研究,以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運動,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范音樂教育、專業(yè)音樂教育,以及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抗日歌詠宣傳等的音樂教育活動為實踐根基,以曾志忞的《音樂教育論》(1904)——我國近代最早的有關音樂教育學理論研究的專論,對音樂的概念、音樂的功能、音樂教材等問題作了全面論述,劍虹《音樂于教育界之功用》(1906),劉志平《致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討論中小學音樂課程綱要的意見書》(1923),賈新風《音樂教育通論》(1935),鄒敏、鐵敏《音樂教育心理學》(1937),汪培元《談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設》(1947)[1]等一些與音樂教育學相關的學術論文為理論先河,從而完成了音樂教育學學科萌芽到準備的過程的話,那么20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則經(jīng)歷了起步迂回、穩(wěn)步發(fā)展的過程。其中,“起步迂回”指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段時期,我國音樂教育學的發(fā)展勢態(tài)。雖然音樂教育研究在這一階段也有不少成果,如孫從音《中小學音樂教育問題初步總結》(1951)、李煥之《談談中學的音樂教育》(1956)、老志誠等數(shù)名音樂工作者聯(lián)名提筆的《應重視中小學和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1956)[2]等,但音樂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正式形成與穩(wěn)步發(fā)展,卻是在改革開放以后。70年代末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歷史性的社會變革,過去的封閉狀況特別是文革時期所造成的各種僵化模式逐漸被打破,國家努力尋求既能跟上世界潮流又符合自身特點的發(fā)展途徑。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此后,我們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都出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各個領域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音樂教育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改革中發(fā)展,在探索中前進?!爸袊魳方逃龑W學會”的成立①,標志著音樂教育學學科形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壯大的學術隊伍;許多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學專業(yè)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和課程的普遍設置,標志著學科的建設已向更專業(yè)、更深入的方向拓展;《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的問世以及近30年來出版、發(fā)表的大量學術成果,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學研究,由簡單介紹、翻譯國外成果,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自己獨立理論品格的學術研究態(tài)勢;從學術成果所涉及研究領域看,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學學科的不斷拓展,其中不僅重視音樂教學實踐層面的研究,而且也注重音樂教育哲學等理論層面及其如何指導教學實踐的研究,由此逐步構筑了我國音樂教育學學科的理論框架,形成了我國音樂學、教育學研究中的一個新亮點。音樂教育學涉及面很廣,其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實踐與理論兩大方面:“音樂教育的實踐方面包括各種學校的教育課程設置、音樂教學法以及專門課題。如兒童音樂教育、殘疾兒童音樂教育等;音樂教育的理論方面包括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史、比較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心理學、音樂教育社會學等”[3]。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分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及元理論、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心理學、比較音樂教育學、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社會學六大塊,解讀與研究改革開放30年來音樂教育學理論諸研究領域的文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這一時期,已發(fā)表的相關學術論文2000余篇,出版專著、譯著30余部。面對這樣一個蓬勃發(fā)展的理論學科,面對數(shù)以千計的學術成果,面對幾十年如一日在該領域苦苦探尋的學者們,我們很有必要對這一學科的發(fā)展進行全面的、實事求是的學習研究,客觀地分析改革開放30年來音樂教育學學科發(fā)展的利弊得失,尋求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一、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及元理論研究
音樂教育學(英musical pedagogy,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徳musikerziehungwissenschaft)是怎樣一門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包括哪些研究范疇等等,這些都是一門學科建立前后必須回答、完善的問題。國內對音樂教育學的學科定義主要有:“音樂教育學是研究有關音樂教育的實踐及其理論的科學。它是介于教育學與音樂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涉及范圍廣,20世紀才初具規(guī)?!?[4];“音樂教育學是教育科學領域內正在興起和形成的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是研究音樂教育全過程的學科,是提示音樂教育規(guī)律的各音樂教育分支學科的總稱,音樂教育學是由音樂學和教育學結合而成的學科”[5];“音樂學科教育學既是教育學所屬的一個獨立分支,又是隸屬于音樂學的一個獨立分支,是二者交叉、滲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6]。國外一些音樂辭書中關于“音樂教育學”詞條側重將音樂放入教育中作定義,如德國音樂教育家多弗萊因所著的《音樂大辭典》(MGG)詞條“音樂教育學”中,首先解釋“教育學”在德語使用中有雙重含義,然后指出“音樂教育學”概念也有雙重含義,“一層是指具體的教學活動,另一層是指教學的學問以及這種活動的理論”[7]。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學是一門“介于教育學與音樂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其研究對象是音樂教育的實踐和理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教師、學生、音樂是組成這一研究對象三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學既是教育學領域中學科教育學的一個范疇,因此又被稱為“音樂學科教育學”;又是音樂學研究領域②之“應用音樂學”中的一個范疇。這些隸屬關系,體現(xiàn)了“音樂教育學”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即“音樂教育學”著眼于音樂在社會的教育實踐方面,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學科[8]。同時,音樂教育又是藝術教育、美育、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根據(jù)不同的教育目標又可以分為普通音樂教育(Music in General Education )和專業(yè)音樂教育(Educ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Musician )。前者將音樂“作為審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種手段,通過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傳承音樂文化,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9],其對象是全體學生甚至全民;后者的主要目的是“進行音樂專門技能技巧和理論素養(yǎng)(包含創(chuàng)作、表演和理論)的訓練,培養(yǎng)專門的音樂表演藝術家、作曲家和音樂理論人才”[10],其對象是少數(shù)專門音樂人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音樂教育學研究中,元理論研究異軍突起,其成果昭示著音樂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真正確立。具有代表性的專著有:曹理主編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1993),曹理著的《普通音樂教育學概論》(1990),郁文武、謝嘉幸編著的《音樂教育與教學法》(2006修訂),楊和平等著的《音樂教育學》(1994),張帆的《專業(yè)音樂教育學導論》(1997),曹理、何工著的《音樂學科教育學》(2000),朱詠北、王北海主編的《新編音樂教育學》(2004),馬達著《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2005)等。發(fā)表的代表性論文有:萬慶華的《國外音樂教育學研究簡介》,魏煌的《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與性質》,曹理的《音樂教育學的探索》,《我國音樂教育學學科發(fā)展回顧與前瞻》(一、二、三),廖家驊的《音樂教育學縱橫談》,范建明的《有關音樂教育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謝嘉幸的《建設有音樂學與教育學雙重品格的音樂教育學》,吳躍躍的《音樂教育發(fā)展方向與課程構建》,徐續(xù)標的《重視音樂教育操作行為的構建與表述——一個音樂教育學的基礎性問題》,管建華的《21世紀音樂教育學科研究展望》,《德國音樂教育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及《普通學校音樂學科教育學與音樂現(xiàn)象學教育學》等。
首先,從出版專著來看,由曹理主編,繆裴言、廖家驊副主編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11]一書,作為國家教委藝術教育“七五”重點科研項目成果,是目前所見由國內(大陸)學者撰著的第一本較全面的音樂教育學著作,因而具有在該領域填補空白的意義。該書在借鑒國外同類課程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實踐,向我們展示了這一課程領域的概貌,并介紹了國外該課程發(fā)展的豐富資料。內容主要包括:音樂教育哲學基礎、音樂教育簡史、比較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心理學、音樂教學論、音樂教育工藝學、幼兒音樂教育學、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學、音樂教育管理學等。從哲學基礎、發(fā)展歷史、兒童教育心理以及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總結音樂教育的規(guī)律。盡管我們不能說該書已達到完善的程度,如書中過于涉及教學法的具體內容,過于“龐雜”,這在音樂教育學這種以理論性為主的學科論著中似乎不太符合本學科的特點。教學法與學科教育學雖然聯(lián)系極為密切,但畢竟二者不是同一學科。但總體而言,該書的面世對于普及音樂教育學知識以及該學科的建設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張帆的《專業(yè)音樂教育學導論》[12]則是目前所見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專業(yè)音樂教育問題的專著,對專業(yè)音樂教育學的對象、任務、方法、本質與目標等原理做了細致論述,并結合哲學、美學、文化學、心理學、思維科學等5個理論層次,對我國80余年的專業(yè)音樂教育發(fā)展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曹理、何工著的《音樂學科教育學》[13]是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科教育學大系”中的一系。在該書的導言部分,對音樂學科教育學研究對象、體系內容、發(fā)展展望以及學習方法作了交代。全書寫作與以往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著作“面面俱到”的研究范圍不同,最大的特點是以本學科特定的教育目標,實現(xiàn)該目標的題材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應有模式而形成的結構模式,屬于課程型的著作。
其次,從發(fā)表的論文方面來看,萬慶華的《國外音樂教育學研究簡介》[14]是改革開放以后發(fā)表較早的一篇有價值的學術文章,該文介紹了德國、日本以及美國有關音樂教育學的元理論研究成果,著重對音樂教育學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做了介紹。魏煌的《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與性質》[15]一文不僅注重音樂教育心理學元理論的研究,明確了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與性質,還對音樂教育學與教育學、音樂學等其他學科的內在聯(lián)系做了理論分析。廖家驊的《音樂教育學縱橫談》[16]音樂教育學學科的交叉性、邊緣性說起,介紹國外相關的理論著述,對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范疇等基本問題做了論述,對該學科的許多子課題做了介紹,如:音樂教育哲學、音樂音樂教育史、比較音樂教育學、音樂教育心理學、音樂教育課程、音樂教學法、幼兒音樂教育學、特殊兒童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社會學、音樂教育工藝學、音樂教育管理學等。這些文章的發(fā)表,對此后我國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以及定位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曹理的《音樂教育學的探索》[17]一文闡述了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與研究方法,并對音樂教育學在國內外的形成與發(fā)展歷史做了回顧與分析,對于人們進一步了解音樂教育學學科定位以及在國內外的發(fā)展歷史,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管建華的《德國音樂教育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18]一文以21世紀德國的音樂教育中學科理論、流行音樂文化工業(yè)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三方面的后現(xiàn)代現(xiàn)象作了論述,向讀者展示了另一種思維深度與理論闡述。
此外,改革開放30年來,翻譯出版與發(fā)表的多部國外研究音樂教育學元理論的著作與論文,也為我國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做了理論的鋪墊作用。具有代表性的譯著有:鄒愛民、馬東風等的譯著《音樂教育學》[19],翻譯了諸如《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新牛津辭典》、《國際教育百科全書》等辭書中有關音樂教育學的詞條文獻,對于我們了解和認識西方音樂教育學研究狀況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版的一本較早翻譯國外音樂教育學著作。翻譯的論文有:(德)魯?shù)婪?迪特爾·克萊默爾著,侯俊俠等編譯的《當代德國音樂教育學研究》[20]介紹了德國20世紀后半葉的音樂教育學研究進程。
短短30年,通過學者們的不斷努力和探索,我國音樂教育學的學科及元理論建設從無到有,并達到了一定的理論高度,奠定了學科的發(fā)展基礎,初步勾畫出音樂教育學學科體系的發(fā)展脈絡。然而,如何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科元理論作進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將元理論研究與音樂教育本體相結合,如何將我國音樂教育學元理論研究與世界音樂教育學研究同步發(fā)展等相關問題,還有待完善。
二、音樂教育哲學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諸多學者們的不懈努力下,音樂教育學這門學科在我國正式形成、開枝散葉了。一門學科發(fā)展之初,必要的學科元理論知識,諸如研究對象、哲學基礎、研究方法、學科范疇、性質等知識的構建是必需的。對上述基礎理論作了系統(tǒng)研究之后,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學科各領域的研究。隨著各領域的深入研究,成果積累,又不斷完善、充沛元理論知識,促進學科的科學化、體系化進程,這是學科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音樂教育哲學,作為音樂教育學理論研究領域之一,不論是對音樂教育實踐,還是音樂教育理論研究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因而也倍受研究者的重視。從概念上來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指的是“從哲學特別是從藝術教育觀方面來研究音樂教育的根本方針、原理及指導原則。藝術教育觀的確立取決于對音樂的認識,包括對音樂的價值,音樂的社會功能,培養(yǎng)何種音樂人才等的看法,這方面一般涉及哲學、美學、社會學的問題。”[21]概括的說是“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音樂教育的基本問題。主要包括音樂教育的本質論、目的論、價值論等基本問題?!盵22]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術研究“百花齊放”,與國外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文化交往密切,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哲學觀念相繼傳入我國。這時期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正是在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音樂教育哲學研究成果的引介中,在相關問題的國際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從學者們的研究視角來看,這時期音樂教育哲學研究流派主要可分為審美的音樂教育、實踐的音樂教育、文化的音樂教育。各流派的主要觀點、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如下:
(一)審美的音樂教育哲學
審美的音樂教育哲學主張音樂教育首先是審美教育,從音樂本體角度出發(fā),強調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在美國,這一觀念體現(xiàn)為“將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Music Education as Aesthetic Education,英文簡稱MEAE),并成為一種音樂教育哲學指導美國音樂教育教學實踐,至今已有半個世紀。代表人物是雷默(Bennett Reimer),他有三本專著不同程度的闡述審美的音樂教育觀。其中一本被譯成中文,并對我國的音樂教育理論及實踐具有廣泛影響的是1989年版的《音樂教育的哲學》[23]。書的開頭就闡明“音樂教育的基本性質和價值是由音樂藝術的本質和價值決定的”,他倡導的審美是純粹自律的,是要在音樂教育中專注于那些之所以為音樂藝術的內在本質。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將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著重提出:將“審美體驗價值”列為音樂教育價值之首,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為音樂教育十個基本理念之首[24],審美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深入人心。支持該觀點的代表性著作還有:廖家驊的《音樂審美教育》(1994)、徐希茅等著的《音樂美育》(2001)、王昌逵等的《音樂審美教育理論與方法》(1996)等;發(fā)表的論文有:姚思源的《音樂審美教育應當是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核心》、曉言的《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徐華東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謝嘉幸的《審美與審美教育》、周海宏的《國民音樂審美素質的構成與國家音樂教育體系的結構和層次》、李艷暉的《接受美學視域下音樂教育審美范式的現(xiàn)代轉型》、李琳的《論音樂的審美教育》、宋瑾的《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等等。介紹美國審美的音樂教育哲學觀的文章有:覃江梅的《從“音樂教育的哲學”三個版本述評雷默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郭小利《美國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覃江梅的《為了情感的教育——美國音樂教育的審美精神內核》、覃江梅的《“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述評》、王秀萍的《論音樂的的審美范式》等。
審美核心的音樂教育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一大成果,該理論的研究讓更多的人較全面的了解音樂及音樂教育的價值功能,促進了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發(fā)展。然而,隨著對音樂教育性質、價值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對“審美”一詞有來自人類學、社會學、美學、哲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不同方面的質疑,該哲學觀也受到了廣泛的質疑,人們開始尋求新的音樂教育哲學。
(二)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
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是由美國音樂學家大衛(wèi)·埃利奧特在批判雷默審美的音樂教育思想基礎上提出的。他在《音樂的種種問題: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25]一書中主張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實踐哲學(Praxis),即強調“音樂是一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活動”[26],至少涉及行為者、某種做的方式、某種完成物、行為者們所作所為的整個語境4個層面,據(jù)此音樂的行為可看作:樂者(musician)、做樂的方式(musicing),表演、即興表演及其可聽音樂的完成物(music),并提出音樂教學的3個基本觀念:有引導的學習、音樂教育基本性質的多元文化性、選擇音樂實踐活動。20世紀末,我國不少研究者對埃利奧特的著作、論文進行翻譯、引介,介紹他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并將其與雷默的音樂教育審美哲學進行比較。如:謝嘉幸編譯的《對音樂教育哲學傳統(tǒng)的反思》、《新音樂教育哲學的起步》,管建華的《埃利奧特的后現(xiàn)代音樂教育學思想》,覃江梅的《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27],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美國音樂教育的審美范式和實踐范式(以雷默、埃利奧特為代表)各自的目標與任務,指出“審美范式為音樂教育專業(yè)的穩(wěn)定與統(tǒng)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實踐范式則為人們理解音樂與音樂教育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崔學榮的《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28]介紹了當今世界音樂教育發(fā)展中的主要哲學觀,有“美育論音樂教育哲學”、“審美的音樂教育哲學”、“功能的音樂教育哲學”、“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文化的音樂教育哲學”、“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以音樂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等,闡述其哲學主張的合理性、片面性與兼容性,主張用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作為基礎音樂教育實踐的行動指南;郭瑋的《審美哲學還是實踐哲學?》[29],在介紹、比較、分析雷默審美哲學和埃利奧特實踐哲學二者的思想后,提出西方學者理論研究的基礎、方法和角度對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借鑒意義;郭小利在《北美“審美”與“實踐”兩大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30]一文中,結合雷默2003年最新版的《音樂教育哲學:提升的視野》以及艾利奧特著作中大量的國內尚未翻譯與關注的相關學科文獻,以音樂教育的3個基本問題(為什么教音樂?我們應該教什么音樂?我們應該如何教音樂?)為研究視角,分析音樂教育的審美與實踐哲學的思想本質,等等。除了埃利奧特,支持實踐哲學的還有加拿大布蘭頓大學音樂學院鮑曼教授(Wayne D Bowman),他多次來我國講學,介紹他的教育思想的文章有:黃瓊瑤《鮑曼及其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詹燕君的《“Praxis”,音樂教育哲學的另一種闡述方式——鮑曼博士上海音樂學院講學紀實》等。
(三)文化的音樂教育哲學
當今世界,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領域多元化、全球化發(fā)展,人們思考音樂的價值也越來越深化,音樂作為一種人類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獨立且平等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哲學觀在當今世界越來越受到關注,主張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fā),強調“音樂作為文化”來傳授,強調文化差異的合理性和“文化價值相對論”,在音樂教育實踐中強調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國內出版的相關譯著及期刊集有:[美]特里斯·M·沃爾克著,田林譯的《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基礎與原理》(2003);“全球文化視野的音樂教育”《中國音樂》(1995年增刊續(xù)集);“國際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中國音樂》(1996增刊);“90年代國外音樂教育專輯”《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增刊);“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專輯”《云南藝術學院學報》(1998年特刊)等等。國內倡導文化的音樂教育哲學代表是管建華,他在《21世紀音樂教育學科研究展望》[31]一文中指出音樂教育哲學是指導音樂教育決策和行動目標的基礎,新世紀的音樂教育則需要新的音樂教育哲學作指導,認為這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主要有3個導向:1.文化價值,2.文化生態(tài),3.文化創(chuàng)造;在《“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32]一文中描述了當今音樂教育實踐哲學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批判,“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基礎是建立在自笛卡爾以來的認識論的普遍主義哲學上,而哲學領域早己實現(xiàn)哲學語言學轉向,同樣,國際音樂教育的哲學己經(jīng)轉向將“音樂作為文化”的音樂教育文化哲學基礎上”;他的論文還有《文化策略與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考》、《后哲學文化與音樂教育文化哲學》、《中國新音樂多元解釋的文化哲學基礎》、《中華文化作為母語音樂教育的性質和意義》、《當代社會文化思想轉型與音樂教育》等等。其他作者發(fā)表的同類論文有:桂勤的《多元社會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歷史背景與哲學基礎的探尋》、樊祖蔭《多元文化與21世紀的音樂教育改革》、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陳雅仙《論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兼談音樂傳承之文化與音樂文化的傳承》、王志軍《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認識》等。
除了上述3個主要的哲學流派,近年來又有人提出音樂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以及全面美育下的音樂教育哲學。前者以王耀華為代表,他在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修訂會上的發(fā)言,后來發(fā)表成文的《音樂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33]中闡述了音樂創(chuàng)造的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即是“將‘創(chuàng)造’貫穿于音樂教育的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和音樂鑒賞的全部實踐過程,使師生同為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音樂教育的雙主體,在觀念、行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發(fā)展。這里的‘創(chuàng)造’,既包括音樂美的創(chuàng)造(審美創(chuàng)造、立美創(chuàng)造),又包括音樂文化創(chuàng)造,還包括音樂功能創(chuàng)造”。該觀點的提出符合當今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宗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時代需要,還體現(xiàn)了音樂藝術的學科特點。全面美育下的音樂教育哲學支持者以田耀農(nóng)為代表,《在目的論指導下的音樂教育一一兼談《音樂課程標準》的領會與實施》[34]一文中對新課程標準中“審美價值”進行了研究,提出“被審美”的觀點;在《音樂教育應實施全面的美的教育》[35]一文中,結合趙宋光的“立美”理論,提出美育應該是立美、審美、被審美的全面美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應適應“全面美”的教育要求并應在觀念、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做相應的改革和調整。在論述中,作者首先提出“美為貴”的思想,認為美是真善貴的統(tǒng)一;還提出了人類為了自身“被審美”的渴求才去創(chuàng)造美的假設,“被審美”的需要是立美的動機。這樣的論證頗有新意,強調了音樂教育中的立美沖動、動力的特殊作用。作者還設想了全面美的教育指導下的學校音樂教育“音樂審美—音樂立美—滿足被審美需求—音樂審美—音樂立美”的良性互動循環(huán),突破了美育即審美教育的狹隘視野,將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發(fā)展放在包括立美、審美、被審美教育在內的全面美育框架下。
改革開放以來,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成果是很豐碩的。除了上述提及的以外,還有一些各家之言,散見于期刊、著作中,如:廖家驊的《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朱琳的《關于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劉沛的《音樂教育哲學觀點的歷史演進——兼論多維度音樂課程價值及邏輯起點》、張富林的《論建構主義學習方式對基礎音樂教學的影響》、姚宇化的《從多元智能的視角看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郝軍的《關于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等等。通過整理這些觀點,可以知道音樂審美教育觀念在當前國際音樂教育研究中的穩(wěn)定地位受到挑戰(zhàn),指導各國音樂教育教學的哲學思想、理論觀念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多元化、綜合化的。因此,我國音樂教育現(xiàn)行的改革和未來的發(fā)展也應注意包括“審美教育”在內的多種理論基礎的吸收與內化。
責任編輯:馬林
注釋:
①1990年12月4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成立大會。大會在籌備組工作的基礎上,通過了學會章程,發(fā)展了第一批會員共51人。經(jīng)過全體會員通訊選舉,產(chǎn)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由曹理任理事長、繆裴言任秘書長。
②音樂學研究領域分類法主要借鑒1955年德國學者徳列格在《科學學手冊》中音樂學條目中,將音樂學分為五大類:音樂史、體系音樂學(音樂美學、音樂音響學、音樂哲學等)、音樂民族學和民俗學、音樂社會學、應用心理學(音樂教育學、音樂批評、音樂工藝學等),繼他之后德國著名音樂家維奧拉又提出三分類法:音樂史、體系音樂學、音樂民族學和民俗學。目前國際音樂學界基本上是采用或變通采用這兩種分類體系。參見俞人豪、周青青等著《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6-7.
參考文獻:
[1] 曾志忞.音樂教育論[J]. 引自梁啟超主編.新民叢報,第三年第14、20號,日本1904年版;劍虹.音樂于教育界之功用[J].引自《云南》.第二號,日本東京,1906年;劉志平.致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討論中小學音樂課程綱要的意見書[J].音樂界,第一期,1923年5月;賈新風.音樂教育通論[M].商務印書館,1935;鄒敏、鐵敏.音樂教育心理學(一、二、三、四、五)[J].音樂教育,第五卷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五期、第六期,1937年1月、2月、3月、5月、6月;汪培元.談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設[J].樂學,第一號,1947(4).
[2] 孫從音.中小學音樂教育問題初步總結[J].中小學的音樂教育,1951年8月;李煥之.談談中學的音樂教育[J].人民音樂,第2卷第1期,1951年3月;老志誠等.應重視中小學和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J].人民音樂,1956(9).
[3][4]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Z].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5]曹理主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曹理等著.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人學出版社,2000.
[7][徳]多弗萊因. 音樂教育學[M].金經(jīng)言,鄒愛民,馬東風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8][9][10]謝嘉興.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學研究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3)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Z].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11]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2]張帆.專業(yè)音樂教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3]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人學出版社,2000.
[14]萬慶華.國外音樂教育學研究簡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1).
[15]魏煌.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與性質[J].人民音樂,1992(4).
[16]廖家驊.音樂教育縱橫談[J].中國音樂教育,1993(5).
[17]曹理.音樂教育學的探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S1).
[18]管建華.德國音樂教育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J].音樂探索,2005(4).
[19]鄒愛民、馬東風等譯.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0] (德)魯?shù)婪?迪特爾.克萊默爾著,侯俊俠,趙葒編譯.當代德國音樂教育學研究[J].中國音樂,1998(1).
[21]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Z].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22]曹理主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3] [美]貝內特·雷默著.音樂教育的哲學(據(jù)1989年版譯)[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5]David J. Elliott. Music Matters: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6]引自管建華.埃利奧特的后現(xiàn)代音樂教育思想[J].中國音樂學,2004(3).
[27]覃江梅.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J].中國音樂,2008(1).
[28]崔學榮.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基礎音樂教育實踐的行動指南[J].中國音樂,2008(2).
[29]郭瑋.審美哲學還是實踐哲學?——Bennett Reimer與David J. Elliott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比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3).
[30]郭小利.北美“審美”與“實踐”兩大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J].音樂研究,2008(9).
[31]管建華. 21世紀音樂教育學科研究展望[J].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1).
[32]管建華.“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J].中國音樂,2005(4).
[33]王耀華.音樂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J].中國音樂教育,2007(7).
[34]田耀農(nóng). 在目的論指導下的音樂教育一一兼談《音樂課程標準》的領會與實施[J].音樂與表演——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1).
[35]田耀農(nóng).音樂教育應實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方向的設想[J].中國音樂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