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亭旁,“一眼看千年”的路面標(biāo)本,給了我意外的驚喜,真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這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文化積淀豐富的古城、滾滾長江在這里拐了一個彎。逐水而居,是人的本能,是生存的需要,臨江的一面人來人往就有了碼頭是很自然的事,渡口也就這樣形成了。這就是舊時的金陵渡,現(xiàn)在的西津古渡。
一個初秋的午后,我走進了心儀已久的西津古渡,漫步在條石鋪就的古街。待渡亭旁,“一眼看千年”的路面標(biāo)本,給了我意外的驚喜,真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路面標(biāo)本呈階梯形,有長滿青苔的青磚石板,也有唐代路基塊石下面的鵝卵石,更有六朝時期的流砂地層……潮來潮涌,長江的波光水影在這里蕩漾。相比于現(xiàn)代建筑的冰冷呆板,青石壘就的碼頭因了江水顯得更加靈動。驀地,仿佛置身于千百年前的晚風(fēng)之中,三三兩兩的婦人正踏著青磚石板,就著碼頭淘米、洗菜,汰衣。江水打濕了她們的裙裾,也清爽了她們一天的疲乏。
千百年來,渡口烙印著歲月光陰,烙印著行色匆匆旅人的的腳印。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或許都曾在此候船,他們俯視著滾滾長江,腦海中閃出大片的智慧光芒,留下了大量的墨痕印記。“京口瓜洲一水間”、“金陵津渡小山樓”,在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中,不難窺出渡口是詩人們的精神樂園,也是他們?yōu)槎煽谕可习唏g絢爛的色彩,演繹著幾千年中國文人的心態(tài)和人生軌跡。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隔江相望,瓜洲古渡的天空籠罩著淡淡的霧靄,一如那婉約女子的輕愁。對岸八角“沉箱亭”影影綽綽地撩撥著我的視線,可我又分明聽見,沉箱亭的根根紅柱在低泣,片片青瓦在嗚咽。是誰讓瓜洲的江水流淌著一望無際的傷感?又是誰用凄清的淚水洇濕了千年古渡口的心?借著“兩三星火”,我仿佛看見四百年前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一身素縞,踏著江波向我走來。杜十娘一生追求真愛,卻被愚弄;以死守愛,讓人們吁噓不已。不像現(xiàn)代人的愛情,摻雜了太多的物欲糾結(jié),分分合合,虛虛實實。其實愛情是人性,是道義,是良知,是人心,是最本真的情感。它是純潔高尚的,容不得半點污垢。只是如今像杜十娘那樣用情至深、至純的人還有多少呢?思緒如江水晃動,一顆浸在杜十娘故事里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那座過街石塔十分眼熟,近旁的老人告訴我,那是讓伍子胥一夜白了頭的地方。人們穿過昭關(guān)石塔,念聲佛號,就算是禮佛參拜,能求得平安。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塔下“觀音洞”前的香爐里香火氤氳,讓我頓生敬畏。就連古街的入口處的五十三級臺階,又稱五十三坡,取自佛教五十三參之意,也都是透露出濃郁的佛教色彩?!凹t船”、“救生會”,又讓人觸摸到的實實在在的救苦救難行動。
古街的生活仍然延續(xù)著千百年前的安靜,簡樸中透著內(nèi)斂的博大。條條小巷,深藏著座座古宅,雕琢精巧的門楣略顯暗淡。倒是“一朵花開兩家”的羽葉蔦蘿長勢甚歡,莖蔓纏繞,仿佛一夜之間,能攀援到鄰家墻頭。遠遠就能看見的綠葉叢中的紅花,點綴著古巷的幽靜。
獨自靜靜地走在這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思緒紛飛,仿佛時光倒轉(zhuǎn):悠長的巷子盡頭,一扇古老的木門打開了,一個吃著麥芽糖,手上舉著風(fēng)箏的白皮膚、黃頭發(fā)小姑娘閃了出來。是她嗎?是那個在鎮(zhèn)江長大后來成了著名作家的美國女孩賽珍珠嗎?是她!是一直活在鎮(zhèn)江人的心中賽珍珠。鎮(zhèn)江的山水讓童年的她靈氣動人,西津渡的平和給了她少女時代的靜美安詳。
暮色里的西津古街的生活氣息更濃:路邊對弈的老人神情冷峻,收被疊衣的老婦專心致志,飄香的茶館逸出京劇的旋律,幾只鳥雀在屋頂跳來跳去……突然就想到,賽珍珠回到美國以后,該是怎樣的懷念中國?思念鎮(zhèn)江?想念西津渡?深深古巷,青青的石板早已刻下了她青春歲月的痕跡,而遠在大洋彼岸的她,身上雖穿著中國旗袍,腳底與路面卻怎么也叩不響千年的滄桑、千年的歷史、千年的文化、千年的低語……或許她也曾如我一樣,避開白天的喧囂,在夢中徜徉深深小巷、青青石板,一眼看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