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池(特別是精養(yǎng)魚池)因水體富含營養(yǎng),易滋生多種病原體,若不及時(shí)采取滅菌殺蟲措施,則會影響魚類的正常生長。在養(yǎng)殖生產(chǎn)中,如能利用一些中草藥對魚池水體進(jìn)行消毒和殺滅魚體內(nèi)的寄生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一、大蒜
大蒜是一種常見的食用蔬菜。其地下鱗莖具有特異的蒜辣味和蒜臭,有效成分為大蒜素,又稱“蒜辣素”,主要功能可行氣消積、殺蟲解毒,是常見的植物性殺菌劑,可用于防治魚類的多種疾病。使用方法是:每100公斤魚體重,每天用鮮大蒜0.5~1公斤,搗爛成泥后拌入飼料中(若再加入等量的食鹽,則療效更佳)投喂,6天為一個(gè)療程,可預(yù)防魚類的爛鰓病、腸炎病等;每100公斤魚體重,每天用鮮大蒜0.5~1公斤,搗爛成泥后拌入飼料中(若再加入等量的食鹽,則療效更佳)投喂,6天為一個(gè)療程,可預(yù)防魚類的爛鰓病、腸炎病等;每100公斤魚體重,每天用大蒜素4~7克拌料投喂,連喂4~5天,可防治草魚、青魚等細(xì)菌性腸炎病、爛鰓病、鰓真菌病、阿米巴原蟲病和鰻魚的一些細(xì)菌性病害。
二、烏桕
又名桕樹、木梓樹、木蠟樹等。根、葉、皮中含有生物堿、有機(jī)酸、酚類等多種成分,主要抑菌成分為酚、酸類物質(zhì),可有效地防治魚類的爛鰓病、白頭白嘴病等多種病害。使用方法是:每1公斤烏桕葉干粉(或4公斤鮮葉),用20公斤20%的石灰水浸泡數(shù)小時(shí),再煮沸10分鐘,按6.25毫克,公斤的濃度全池潑灑;亦可將鮮烏桕葉搗碎后水煮,連渣拌入飼料中投喂。
三、苦楝
為楝科落葉喬木,根、莖、葉中含有苦楝素、香豆精類、鞣質(zhì)等,具有清熱、燥濕、殺蟲等功效,能殺死水體中的原生動(dòng)物和驅(qū)除魚類的腸道寄生蟲。使用方法是:取楝樹枝葉30~40公斤,直接堆放在魚池中漚制,或用樹葉60公斤煮汁后全池潑灑,可防治魚類的車輪蟲病和隱鞭蟲病等;取楝樹的根皮或莖皮煮汁,拌入飼料中投喂,可驅(qū)除魚類的毛細(xì)線蟲病。
四、煙草
含有1~3%的煙堿(尼克丁),具有胃毒、觸殺、熏蒸三種作用,能殺死農(nóng)林生產(chǎn)中的多種害蟲。近年來,煙草被廣泛地用來防治魚病,其使用方法是:每畝魚池(平均水深1米)用干煙葉100~130克,亦可用廉價(jià)低檔香煙7包,先放人開水中浸泡3小時(shí),然后取汁加清水稀釋,對全池均勻潑灑,可治療草魚等腸炎、爛鰓、赤皮病。
五、大黃
肉質(zhì)根和地下的根狀莖中含有蒽醌甙及多種蒽醌衍生物、鞣酸等,以大黃酸及蘆薈大黃素抗菌作用為最強(qiáng),具有瀉熱通暢、涼血解毒等功效,可防治魚類的細(xì)菌性爛鰓病、白頭白嘴病和腸炎病等,對草魚出血病亦有一定的療效。使用方法是:用其潑灑消毒時(shí),先將大黃放在0.3%的氨水溶液中浸泡(1份大黃用20份氨水),使蒽醌衍生物游離,待藥液呈棕紅色時(shí)(一般需12小時(shí))再加水稀釋成1~1.5毫克/公斤的濃度,全池潑灑。若將其與0.5毫克/公斤的硫酸銅液聯(lián)用,則能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大黃不能與石灰合用,否則會降低藥效。用其口服消毒時(shí),需研成粉末,按每萬尾魚種用藥250~750克拌入飼料中投喂,連喂3~5天;或每萬尾魚種用藥500克,搗碎后以20倍水煎煮2~3次,每次煮沸10~15分鐘,取藥液浸泡米糠投喂,并結(jié)合藥渣潑灑,連續(xù)3~5天。若在潑灑藥渣時(shí),在使用0.7毫克/公斤的硫酸銅溶液,對魚類細(xì)菌性敗血癥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六、五倍子
含有大量的鞣酸,有收斂作用,能使魚體皮膚、黏膜等局部的潰瘍面蛋白質(zhì)凝固,有較強(qiáng)的殺菌能力,常用于防治魚類的爛鰓病、白頭白嘴病、白皮病等多種細(xì)菌性疾病。使用方法是:先將五倍子搗碎,用開水沖溶,待全部溶解后再加水稀釋(常用濃度為2~4毫克/公斤),全池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