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一線教師來說,名師課堂一直是大家關(guān)注和學習的焦點。雖然平時也看過不少名師的錄像課,但始終沒有機會親臨名師課堂。恰巧前一段時間被領(lǐng)導派去市里學習,有幸聆聽名師華應(yīng)龍的一節(jié)數(shù)學課,被他那超前的教學理念,精妙的教學設(shè)計,純熟的教學技藝,還有那真誠的師愛所深深折服!聽完課、取完經(jīng)后,我也學上“一招半式”,將名師的教案照搬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很想自己也“過把癮”。然而事與愿違,實際的教學效果與預(yù)想的相距甚遠,為什么呢?我的教學設(shè)計與名師是一樣的,甚至連名師的過渡語、評價語都一字不差地用上了,怎么會這樣呢?我曾細細反思過、探討過、總結(jié)過,到底應(yīng)該向名師學什么呢?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常常教育自己的學生上課要集中精力聽講,否則課下用多少時間都補不回來。審視自己先前學名師的過程,自己不是偏向?qū)γ麕熃虒W形式的模仿嗎?不是將名師的“招式”作為決勝課堂的砝碼嗎?因此,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學名師的“招式”而是應(yīng)學名師內(nèi)在的“功夫”,名師的課為什么那么精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語文教育大師葉圣陶,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文情懷,扎實的基本功……因為有了這樣的“功夫”,所以他們的課堂才會充滿靈動,充滿情趣,充滿智慧,充滿詩意;學生們才會“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名師們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時,自己首先進入角色,揮灑真情,用情感來感染學生,拉近師生的距離,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叵胱约旱恼n堂,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要求,自身魅力是否能吸引自己的學生。如果我們教師能有名師們一半的情感投入,能有他們一半的內(nèi)在素質(zhì),我想,我們的孩子就不會再厭倦學習。
名師的教學風采值得我們學習,名師的素養(yǎng)值得我們學習,名師的探索精神更值得我們追隨。我們不能夠總將自己的目光停留在他們的“招式”上,而應(yīng)該看到他們“招式”背后那深厚的內(nèi)功!厚積方能薄發(fā),讓我們從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樣才能與名師們一樣,在課堂中揮灑自如!
(作者單位:富錦市第十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