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推進,小學語文課堂異彩紛呈,有的教學設計新穎別致,有的教學演繹完美無缺,有的教學手段時髦先進……于是乎,為了追求課堂“精彩”而“急于求成”者有之,為了追求課堂“生成”而“迷途不返”者有之,為了追求課堂“創(chuàng)新”而“絞盡腦汁”者有之……直面這樣的“新”課堂,我們不能不冷靜地做一些思考:老師,在你一味追求語文課堂“精彩”之時,你的課堂常規(guī)教學落實了嗎?老師,在你一味追求語文課堂“創(chuàng)新”之時,你的課堂常規(guī)教學凸顯了嗎?老師,在你一味追求語文課堂“完美”之時,你的課堂教學有效嗎?
一、老師,你有平等的教學理念嗎
[課堂掃描]
1 笑里藏刀:“老師有幾個問題要問你。”——學生在津津有味地靜默思考時,教師是含笑的考官,言語中透出神圣不容侵犯的得意。
2 緊急剎車:“停下來,下面我們先來討論幾個問題?!薄獙W生自由讀書還未完全讀完,教師是威嚴將軍,硬把他們拉回來討論。
3 河東獅吼:“你們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如!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笨得像豬?!薄獙W生不積極發(fā)言時,教師是咆哮的獅子,生氣地指責著眼前不爭氣的綿羊。
[冷言直擊]
新課程倡導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首先是人,而且是與教師人格平等的人,然后才是受教育者?,F在課堂上許多教師都有一臉燦爛的笑容,親切和藹,有些甚至俯首蹲身以消除形式上的師生之間的距離,看起來教師像朋友一樣對待學生了,但時不時的“老師有問題要問你”、“停下來,下面我們先來討論幾個問題”……言語中透出神圣不容侵犯的得意,分明是表示自己要主宰課堂。而對學生的諷刺挖苦,不僅是對學生人格的嚴重侵犯,而且嚴重損害教師自身形象,容易形成師生間的對立、沖突現象,造成學生仇視教師、仇視學校的“反教育”后果。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師的無能,難道學生真的不可教了嗎?難道除了使用諷刺挖苦的語言之外,就找不出其他的教育方法了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就曾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可見,我們教師的角色隨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發(fā)展變化。隨著教師角色的發(fā)展變化,我們教師要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課堂上我們要體現人本的思想,教學的起點和歸宿都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只有尊重學生,對學生多幾分真誠和尊重,多幾分理解與欣賞,使其在失敗和挫折后找回自尊和自信,在茫然和迷亂中看到光明和前途,而不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二、老師,你的教學語言規(guī)范嗎
[課堂掃描]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片段:
師:什么叫“呻吟”?
生:呻吟指聲音很小的說話。
師:對,呻吟就是指聲音很小的說話。還可以怎樣說呢?
生:呻吟指在非常痛苦的情況下,小聲地哼哼。
師:對,生病了很痛,哼哼就叫“呻吟”。
作文講評課的一段開場白:“這次作文全班同學都按要求做了,能抓住景物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介紹的很有條理,只有小超同學寫走題了……”
[冷言直擊]
教師的教學語言有別于人們的日常交流語言,也有別于電視、電影、戲劇的臺詞。它是一種融思想性、知識性、啟發(fā)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語言。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規(guī)范,又要準確;既要簡潔明快,又要親切生動。只有這樣的教學語言才會產生吸引學生的魅力,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個教例中的那位教師語言明顯是不合規(guī)范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呻吟”一詞的解釋為“指人因痛苦而發(fā)出聲音”??梢姡吧胍鳌敝傅氖侨艘蛲纯喽l(fā)出聲音而不是指說話,也沒說明發(fā)出聲音一定是小聲的,更不是專指生病了很痛時發(fā)出的哼哼聲。而作文講評課的那段開場白,乍一看似乎沒有錯誤,合乎語法規(guī)范,其實,語言表達前后矛盾,不夠嚴密,犯了邏輯錯誤,全班同學就包括小超同學。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課改倡導的理念,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規(guī)范、科學,又要具有情感性、啟發(fā)性、激勵性和商討性;要求我們教師的語言應該尊重學生、喚醒學生、激勵學生,盡可能讓每一句話都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展現漢語豐富多彩的魅力,使我們教師的語言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
三、老師,你的教學設計合理嗎
[課堂掃描]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設計:
(一)直面毀滅——激發(fā)情感。
1 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
2 同學們知道片中被火燒掉的是什么地方嗎?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板書課題。
(二)再現輝煌——深化情感。
1 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個小時?多少分鐘?多少秒?
(2)貫穿維克多·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萊上尉的長信。
2 感受昔日輝煌。
(1)說一說圓明園是一座怎樣的園林。
(2)介紹圓明園內20多處景觀全名。
3 補充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及圓明園被毀前后的原因、背景、事件。
(三)哀嘆毀滅——升華情感。
1 課件展示,展現圓明園的輝煌及今天的殘垣斷壁,最后定格在殘垣斷壁畫面,同時教師配合課件激情敘述雨果的《文明與野蠻》片段。
2 最后誦讀李大釗痛哀圓明園被毀的小詩。
[冷言直擊]
新課改反對機械地“教教材”,即把教學過程呆板地理解為就是全盤照搬教科書、機械記誦教科書的過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消解了師生的獨立思考、個性解讀和建構創(chuàng)生。積極提倡“用教材教”,即教科書雖是十分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在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要密切結合閱讀課文的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開發(fā)資源,做必要的取舍和處理:有選擇地適度運用,使之更好地發(fā)揮教學功能,不能喧賓奪主,不能削弱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上述《圓明園的毀滅》教學設計頗為精心大氣豐厚。直面毀滅。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再現輝煌,深化了學生的情感;哀嘆毀滅,升華了學生的情感。特別是大量的課外資源的引進豐富了文本,使整個教學設計顯得華麗無比。但是,課堂教學畢竟是有目標、有計劃、有時間控制的行為,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是一個常數,不會因為你設計的豐厚而增多。這些資源孤立起來看應當說相當不錯,如果時間不限,慢慢消化,對學生也不無裨益。但基于學情,如此多的課外資源在短短的40分鐘全部進駐課堂,明顯是喧賓奪主。而且,資源拓展過量,課文感悟就成了蜻蜓點水,探究品讀也是匆匆走馬。這樣的資源拓展,非但沒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實課堂之功效,反而喧賓奪主,影響了文本的感悟和品讀。筆者覺得這種把語文課程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課文,淡出了學生的視界的設計是不足取的。
四、老師。你的點化撥正及時嗎
[課堂掃描]
《驚弓之鳥》教學片段:
師:讀了課文,你覺得更贏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1:我覺得他善于觀察,是個觀察能力很強的人。
生2:他能從飛得慢,叫得慘,判斷出是一只受傷的大雁,說明他是一個打獵經驗十分豐富的人。
生3:我覺得更贏是一個殘酷的人,因為他對這樣一只受傷的鳥也不放過,硬是要把它嚇下來摔死。
師:呀!你的觀點真新穎,誰還想談談類似的看法。
生4:是啊,我也覺得他是個沒愛心的人,跟著魏王去打獵說明他經常獵殺小動物。
師:這個意見很有意思,老師為你的愛心而驕傲。
生5:對的,我也認為更贏沒有環(huán)保意識,太不愛護小動物,小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他怎么連這個都不懂。
師:這個意見挺有道理,老師為你們有這樣的環(huán)保意識感到高興。
[冷言直擊]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單一的講授者的角色,而應該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這就意味著學生學習方式由以往被動單向、注入式轉變?yōu)樽灾?。合作、探究式。這就意味著教師教學方式由原來的講授為主向引導點撥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敏銳的感覺、獨特的慧識、細膩的體察,發(fā)現學生的錯誤和欠缺,及時予以點化和撥正。
筆者覺得今天我們學習“驚弓之鳥”這個歷史故事的主旨??峙轮饕菍W習更贏善于觀察、思考和分析判斷的本領,而非抨擊古人淡薄的環(huán)保意識。上述的教學片段中,教師沒有在學生的交流明顯脫離了研讀課文這個核心時及時予以點化和撥正,而是順著個別學生的意見,鼓勵其他學生談談類似的看法。這樣的交流盡管是個很“人文”的主題,但完全脫離本文的主旨,偏離文本的價值取向,對教學這篇課文來說應該沒有多大意義。另外,現代因科技發(fā)展而帶來的生態(tài)嚴重失衡問題,與古人類為了生存而漁獵的生態(tài)平衡問題也不可同日而語。
筆者認為,落實課堂常規(guī)是解決當前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第一要務,只有教學理念是先進的、教學的目標是明確的、教學重點是突出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教學方法是科學的、語文課堂才是高效的?!案睢狈侥堋叭~茂”,“本固”才會“枝壯”。讓我們重新審視語文課堂規(guī)范的作用,認真落實語文課堂規(guī)范,把課堂規(guī)范作為有效教學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