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俞大猷是我國明代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的詩歌或抒發(fā)憂國憂民之情,表達濟世報國的理想;或描寫沙場征戰(zhàn)的場面,謳歌戰(zhàn)士的精神;或在抒寫真摯友情中流露愛國之心。氣勢雄偉,感情豪邁,抒情與議論相結合,吸取民歌所長,善用排比、復疊、比喻、夸張和頂真等修辭手法,語言風格質(zhì)樸渾厚。
關鍵詞:俞大猷;詩歌;愛國主義;情懷
中圖分類號:I0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4-0211-03
俞大猷不僅是我國明代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著有《正氣堂集》。長達幾十年的軍旅生涯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他的作品大都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表現(xiàn)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詩風沉雄質(zhì)樸,大氣磅礴,在思想上和藝術上有一定的成就。
一、從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題材來看,他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詩歌主要有三類
(一)抒發(fā)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表明積極濟世報國的人生理想。
詩人生活在一個朝綱紊亂的時代,他目睹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痛切地感到需要盡快結束這種黑暗的現(xiàn)狀,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從儒家思想里繼承了濟世精神和報國熱情,希望官吏們恪守仁道,減輕剝削,勵精圖治,建立一個政治清明,百姓和樂的理想社會。而面對倭寇的侵擾,戰(zhàn)亂頻仍的現(xiàn)實,詩人則以身許國,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詩人將其生活和內(nèi)心的感受與時代和社會的寫真交織在一起,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因此,他的愛國詩歌在抒發(fā)個人思想感情的同時,展現(xiàn)了廣闊的生活畫面,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如他的一些作品通過抒寫旅途的所見所感來寄托詩人欲濟蒼生的抱負:
溪漲巨魚出,山幽好鳥鳴。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
——《秋日山行》
這首詩以秋日山行途中所見到的景色起興,從自己鞍馬勞頓的軍旅生活推及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隱約透露出詩人希望早日平息倭患,拯救蒼生,濟渡人世的政治理想。當然,理想與現(xiàn)實有時是不一致的,詩人時常感嘆自己年華早逝,報國無門,流露出苦悶的心緒。不過,從總的基調(diào)上看,詩人更多的是以催花早發(fā),勉勵自己應當珍惜時間,辨明是非,為國立功。在《步天卿席上催杏韻》中,詩人道出了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出“我來無限丹心事,何日順風一大呼”的由衷之言。不難看出,多年來埋藏在詩人心底的“無限丹心事”就是詩人一生中永不衰竭的愛國熱情和對經(jīng)受著戰(zhàn)亂、饑餓和寒冷的黎民百姓的悲憫與關懷,是詩人渴望橫戈躍馬、抗敵御侮的雄心壯志。詩人作為一名戰(zhàn)士,一個愛國者,對國家是一片丹心,卻始終得不到報國的機會,因此,他不能不時感壓抑,尤其是當他的愛國熱情愈是向上升騰的時候,這種急切等待的心情便愈加強烈。例如:
笑將龍種騁中庭,捷巧何施緩步行。
待看流沙遙萬里,須臾踏破古豐城。
——《雙千里馬于甬道試行》
這首詩充滿了熱血青年的豪情壯志。詩人認為,是良馬就應當?shù)缴硤錾先グl(fā)揮它們的才能。以駿馬自比,表達渴望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愿望。正因為有著強烈的報國愿望,因此,當倭寇頻頻人侵,國內(nèi)卻因卻朝政腐敗,鎮(zhèn)守邊關的將領隍恐不安、苦無良策的時候,詩人強忍著病痛的折磨,橫刀立馬,執(zhí)弓御敵:
……
九月二十至威遠,長城已改秦人面。
天暮道遙遠思喂,引馬長城窟下飲。
忽然四面起寒色,冰合十凝飲不得。
吁嗟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主恩重似山,有身誰復恤?
十月征騎出長城。煙火沖天燎草榛。
胡虜北遁數(shù)千里,露報明主虜患寧。
……
——《飲馬長城窟》
這是一首敘事長詩。抒寫的是天寒地凍,冷風颯颯,虜患猖獗。主人公滿懷壯志,奔赴沙場,消滅敵人,保衛(wèi)邊疆的安寧,表現(xiàn)出詩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樂觀豪邁的戰(zhàn)斗精神。全詩襲用樂府古題,寫的雖然是漢代北擊匈奴的事件,但從字里行間透出的卻是詩人誓死抗倭,保國安民的決心和信心。
(二)描繪沙場征戰(zhàn)的動人場面,歌頌戰(zhàn)士的豐功偉績
詩人善于把個人殺敵報國的情感和戰(zhàn)場上的特殊經(jīng)歷,融入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描繪出一幅幅動人心魄的沙場征戰(zhàn)圖。
倚劍東溟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
島頭云霧須臾靜,天外旌旗上下翻。
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虬龍官。
夕陽萬里歸篷近,背水陣奇戰(zhàn)士功。
——《舟師》
匣內(nèi)青萍磨礪久,連舟航海斬妖魑。
笑看風浪迷天地,靜撥盤針定夏夷。
淵急虬龍驚騰躍,漢飛牛斗避鋒移。
捷書馳報承明主,滄海而今斷不澌。
——《與展推府》
這兩首詩刻畫了海上作戰(zhàn)、掃除倭寇的戰(zhàn)斗場面,塑造了抗倭戰(zhàn)士的英雄形象。前一首詩寫在茫茫的東海海島上,云霧剛剛消散,但見旌旗飄展,火光沖天,一陣激烈的戰(zhàn)斗過后,戰(zhàn)士們在夕陽的余暉中凱旋而歸,雄壯的歌聲響徹云霄。后一首詩,表現(xiàn)了英勇的將士們在驚濤駭浪之中,指揮若定,談笑自如,一舉殲滅敵人的動人情景。兩首詩均以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為背景,但不單純寫沙場上的刀光劍影。其成功之處就在于能充分運用烘托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戰(zhàn)士們崇高的精神世界躍然紙上,寫出了戰(zhàn)士的性格和氣質(zhì)。這類詩大多寫得波瀾壯闊,氣勢雄偉。
(三)通過抒寫真摯的友情,表達詩人的愛國情懷
與一般的纏綿悱惻的贈友懷人詩不同,在詩人筆下,友情與愛國是一致的,友情與忠君報國沒有矛盾,特別是在為國家建立功勛的共同事業(yè)中形成的友誼更為深沉、更有魅力。詩人在詩中對友情的理解,突破了歷來一些贈友懷人詩的傳統(tǒng)寫法,這在我國文學史上是有貢獻的。如《勉李季春》一詩中,真摯誠懇地勉勵朋友:
夜讀陰符曉未休,壯心欲系單于頭。
腰間帶血雌雄劍,談笑覓封萬里侯。
在詩中對朋友寄托了深切的希望,希望朋友殺敵報國,為國立功,寫得激昂慷慨。在另一首詩中,詩人以出生入死、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帶血跡的戰(zhàn)袍贈送給朋友:
我看此袍經(jīng)百戰(zhàn),半襟猶帶血淋紋。
天階今日朝衣?lián)Q,忠孝連袍付與君。
—一《楊西洲南征贈以戰(zhàn)袍》
詩中滲透著愛國忠君的思想,從內(nèi)容上看,顯然比傳統(tǒng)的朋友酬唱詩更深刻、更典型。有人要向他學習劍術,他不但向朋友傳授技術,而且在思想上以愛國的語言勉勵朋友:“劍訣有經(jīng)當熟玩,遇蚊龍?zhí)帞剌^龍?!保ā渡倭炙律谇鎸W成予劍法告歸》)在一些詩里,詩人還對那些在戰(zhàn)場上犧牲的戰(zhàn)友表示深切的追悼:
昔日山齊接短檠,多君奇節(jié)一青萍。
欲攜同志共勛業(yè),每對明公道姓名。
泣出都門人獨劍,哭之云外馬單行。
白云飛處頻回首,惆悵于今負友生。
——《哭陳高峰》
俞大猷的詩,閃爍著愛國主義的理想光輝,表現(xiàn)了詩人的崇高品質(zhì)。但由于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愛國與忠君常常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的一些詩篇還流露出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所謂“一擔綱常千古重,兩肩忠孝百年忙。”(《送武進士》)說明作者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不過,這只是白壁微瑕,我們不能苛求,也不必苛求。
俞大猷的詩歌,不僅在內(nèi)容上擺脫了我國傳統(tǒng)詩教所主張的“溫柔敦厚”的宗旨,體現(xiàn)著極其鮮明極其強烈的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形式和風格上也不拘一格,一掃當時臺閣體詩派雍容典雅、不痛不癢的風格。敢于面對現(xiàn)實,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諷今,盡管用純藝術的眼光看,他的有些作品在寫法上還嫌粗糙,但在明代一蹶不振的詩壇上,他的詩畢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二、俞大猷的詩歌在風格和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特點
(一)感情豪邁,氣勢雄偉
詩人經(jīng)歷了“十年雙劍在,百戰(zhàn)一身存”的戎馬生涯,對將士們的英雄氣概,沙場上的浩蕩場面,都有極其深刻的體驗。他善于攝取典型的動人事件加以鋪寫,并始終貫穿著樂觀昂揚的精神。他的詩基調(diào)明朗、恢弘,表現(xiàn)出瑰麗的想象、飛動的氣勢和狂放的個性,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詩人滿懷著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運用想象、夸張等藝術手法表現(xiàn)雪恥報仇、保國安民的政治理想,抒發(fā)勝利的歡樂。如《舟師》的“島頭云霧須臾靜,天外旌旗上下翻。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虬龍官?!痹偃纭杜c展推府》的“笑看風浪迷天地,靜撥盤針定夏夷?!痹娙税簥^的心情是可以想見的。這類詩由于具有了扎實的內(nèi)容、豪邁的感情和雄偉的氣勢,所以詩人也就無須專意于字句的雕琢,而往往是直抒胸臆,寫出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對戰(zhàn)友的銘心摯愛,對社會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抒情與議論相結合
這也是俞大猷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在《飲馬長城窟》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詩中,詩人不但抒寫了他艱辛的軍旅生活,還表明了自己的襟懷:
……
躑躅上馬辛復苦,東路將軍欲為馬革裹,西路將軍欲為鐵鋤埋。
臣笑將軍未見大,戰(zhàn)死腐肉鳥食哉。
臣生系國安危身,臣功未成身未殆,
生身不為世輕重,生不如死死何埋?
這是詩人對人生的理解,一個戰(zhàn)士,應該有戰(zhàn)死沙場,馬革裹尸的決心,這種行為應當是世人學習的榜樣。詩人表明了自己要把一生獻給國家和民族的決心。在有的詩中,詩人還提出了他對軍事問題的見解:
師凱相公問如何,明年防秋求更佳。
非干虜強我兵弱,責實練兵應破他。
有勇知方出征伐,自是干戈中禮樂。
黃石此語流人間,雖道神兵不留訣。
由今之兵無變法。故事襲沿靡日月。
在這里詩人明確指出,敵人的一再人侵,并不是因為“虜強我兵弱”,而是因為國家平時沒有積極練兵,沒有邊防的準備。并且指出,用兵者要有勇知方,還要善于變法。詩人寫了許多軍事題材的詩文,發(fā)表了自己的軍事主張,提出積極的建議。
(三)學習民歌,反復吟詠
明代的民歌很盛行,民歌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對文壇的影響也很大,許多士大夫都極為喜愛,并且模擬、創(chuàng)作,寫出了較為清新活潑的作品。俞大猷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深受民歌影響,他善于吸取民歌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來抒寫自己的理解,表現(xiàn)個人的情志。如《飲馬長城窟》寫出征前的準備:
東市買甲三千葉,葉葉光明照體寒。
西市買馬高纏鬃,宛娩系鞚鐵鍛鞍。
這首詩顯然是學習了《木蘭辭》的格調(diào),運用排比句進行鋪敘,句句浸潤著人物的情感,同民歌中常用的復疊、比喻、夸張和頂真等修辭手法錯雜配合使用,極富韻致。又如《辰州晚曲》中的“泛泛長江水,飛飛萬斛奔”,運用字的重迭,給人以清新和諧的感受,造成一種優(yōu)美的節(jié)奏感和樂感,詩句顯得活潑明快。
(四)質(zhì)樸渾厚的語言風格
“借問浮云云不語,為誰東來為誰西”,句子自然樸素,運用自如。有時以景物起興,即景生情,如“溪漲巨魚出,山幽好鳥鳴,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既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典雅的形式,卻能融情于景,通俗易懂。在用詞方面亦顯得樸實平易,仿佛信手拈來,不作任何雕飾,與之相應的是韻律上盡量避免押險韻,使他的詩更貼近人民,讀來瑯瑯上口。
詩如其人。俞大酞的愛國詩歌,由于唱出了他所處的哪個時代的強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人民性,所以能與他作為一位愛國的民族英雄一樣,永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