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文獻研究的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巨大進步,中國已經(jīng)遠遠告別了計劃經(jīng)濟物資匱乏的時代。琳瑯滿目的商品、不斷披露的炫耀性消費新聞、豐富的大眾媒體和當代文化——似乎都已經(jīng)說明:我們已經(jīng)步入一個“被物品包圍的時代”。雖然極小部分學者尚存在爭議,但學界的大多聲音都不可否認:中國已經(jīng)進入消費社會。(吳翔,2005年)
這對中國而言顯然是個重大的轉變,它勢必并已經(jīng)成功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為此,來自眾多學科領域的學者都對消費社會中所呈現(xiàn)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探討披露?!霸S多現(xiàn)代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環(huán)境學家,人類學家,未來學家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卻對‘消費社會’持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或者對‘消費社會’的發(fā)展趨勢悲觀多于樂觀,他們指出,現(xiàn)代西方社會許多嚴峻的問題乃是‘消費主義’所致。”(張衛(wèi)良,2004)筆者通過搜集資料,認為歸納起來,各個學科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1、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消費社會帶來了欲望的無止境,無數(shù)生產(chǎn)商在物質產(chǎn)品極大豐富的前提下繼續(xù)“挖掘”消費者的需要,追逐利潤,從而造成浪費、嚴重威脅生態(tài)平衡,并且導致廢品垃圾增多等環(huán)境污染問題。但是對于這方面,社會科學家更多地只是以點帶過,并沒有作詳細的分析。筆者認為,學科的專業(yè)性確實是一個瓶頸,但我們(尤其是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者)更應該嘗試去突破這種局限性。畢竟,在消費社會的大背景下,這種生產(chǎn)問題主要源自社會生產(chǎn)和消費結構。
2、文化價值觀方面:關于消費社會中的價值失落和文化商品化等方面,文學、哲學等人文領域的文章可謂林林總總。學者們結合現(xiàn)實社會中的“美女經(jīng)濟”、身體寫作、都市文學、文化炒作以及信仰迷失帶來的虛無主義等事例,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抨擊。但這只能是一種文化層面的呼喚,并不能剖析和反映問題的本質。
3、大眾傳播方面:來自傳播、廣告等學科的學者們,分析了消費社會中廣告符號化、媒體(如電視節(jié)目和新聞)的娛樂化、濫俗化等現(xiàn)象。但其理論根基主要來自于傳播學。不過在我看來,這能夠體現(xiàn)消費社會中社會問題擴散和形成的傳播途徑。對于分析社會問題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一定的中層和微觀層面的啟示作用。
4、社會機制和制度方面:而社會學領域的個別學者,則對消費社會中的社會機制和中國消費社會的文化、制度進行了探討。但這也傾向于只做中層方面的簡要分析。
綜上所述,可見目前消費社會已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有的研究已為我們提供了多種學科視角,對于全面認識和重視消費社會中的各種問題也大有幫助。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其中的眾多不足。筆者歸納了一下,認為主要有如下方面:首先,很多的研究并沒有上升到社會學的話語層次,缺乏一定的理論深度和普遍性。其次,在為數(shù)不多的社會學研究中,缺乏從社會問題角度直接入手進行分析的,大多文章對此只是一筆帶過。也許是目前消費社會的相關理論在學界尚不成熟,很多文章主要從介紹消費社會的特征,定義等入手,或者簡單地從消費這一現(xiàn)象去透視社會問題。而與此同時,很多研究僅僅是一種中層理論,與制度、結構,組織,社會控制等社會事實相脫離,更沒有放入中國社會系統(tǒng)的宏觀視角中。結果,在解決途徑上,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顯得空洞和遙不可及。因此,我們現(xiàn)有的研究急需從社會問題入手,通過對目前消費社會結構,社會秩序等的探討剖析,對消費社會有一個本質和整體性的把握。在這一方面,《消費社會》可謂是一個很好的典范。
二、《消費社會》和研究思路建議
提及消費社會,則不能不提到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他構建了一個消費社會的結構圖景:其意義不僅在于對消費社會的內容研究上,同時也在于其研究的方法。其宏觀敘事的角度對研究目前中國消費社會有很大借鑒意義。
在分析消費社會時,鮑德里亞引入很多宏觀概念,諸如:1、大眾消費的社會背景:“恰當?shù)卣f,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薄拔覀兩钤谖锏臅r代;我是說,我們根據(jù)它們的節(jié)奏和不斷替代的現(xiàn)實而生活著。”[1]2、社會控制:“我們處在‘消費’控制著整個生活的境地?!薄跋M范疇混雜其中,即表示控制的范疇。”3、社會秩序:“二者都靠符號而且在符號的遮蔽之下存在。當今社會愈來愈多的根本方面屬于意義范疇,屬于象征規(guī)則和體系范疇”。[2]4、社會體制:“現(xiàn)實體制的昌盛靠的是其掩蓋著的瑕疵、平衡、危害以及罪惡?!盵3]這些概念不難說明:鮑德里亞在具體分析消費社會的各種表現(xiàn)時,并沒有忘記“宏大敘事”。借用格蘭諾維特的概念,他成功地將消費行為、消費社會中的各種問題“嵌入”到社會結構中。
盡管如此,鮑的理論卻仍然只能是借鑒而非替代。因為他所分析的是資本制度下帶有普遍性的消費社會,對于研究具體的中國只能起指導作用。中國特有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和社會背景,需要我們在研究各種消費社會問題的時候,自己先整理出一個社會結構的整體構架。毋庸置疑,中國的消費社會結構存在很大的特殊性:比如剛從匱乏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轉變而來的市場體制、斷裂的社會階層結構、城鄉(xiāng)二元的社會結構等。這首先直接影響了整個社會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如城市的拜金主義、信仰虛無、炫耀性消費、農民時空分隔的消費、國民經(jīng)濟內需不足、缺乏動力等等。誠然,我們需要中層理論來給這些現(xiàn)象做經(jīng)驗性的解釋。但是,如果不從結構組織的不足、系統(tǒng)的消極功能等角度出發(fā),永遠都看不到問題的本質,也提不出根本解決辦法。誠心期望看到學者們關于這方面的啟示。
注釋:
[1][2][3]消費社會.讓·鮑德里亞.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參考文獻:
[1] 吳翔.消費社會與中國.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2] 張衛(wèi)良.20世紀西方社會關于消費社會的討論.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5期.
[3]對消費社會的一項社會學考察.理論導刊.2003年05期.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