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的發(fā)展狀況
一直被看作是音樂古國的意大利在十九世紀迎來了發(fā)展的又一高峰,與之前的歌劇所不同的是,十九世紀的意大利歌劇受到浪漫主義時期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音樂的戲劇性和戲劇的真實性不斷得到重視,劇本的選擇也從神秘主義走向現(xiàn)實主義,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雖然十分注重發(fā)揮歌唱家的演唱技巧,但更加注意與角色個性的結合,宣敘調的表現(xiàn)形式受到重視, 管弦樂的使用更加重要,有時甚至于詠嘆調合用以襯托歌唱,同十八世紀末的歌劇相比,意大利歌劇不僅保持著喜歌劇與正歌劇的分野,更重要的是隨著浪漫主義革新精神的深入人心意大利歌劇的表現(xiàn)更加理性化,符合邏輯。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羅西尼,他的《塞爾維亞理發(fā)師》和《威廉退爾》使十九世紀的意大利歌劇得以振興。而貝利尼,多尼采蒂以及威爾第等作曲家更是把意大利歌劇推向了新的高峰,在這期間除了意大利作曲家自身的努力外,法國、德國的歌劇也深深影響著意大利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德國作曲家瓦格納,他的“樂劇”開創(chuàng)性地使用了“無終旋律”以及“談話旋律”并且讓管弦樂隊在“樂劇”中擔任重要任務,這些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寫作手法沖擊了以傳統(tǒng)歌劇為旗幟的意大利,掀起了意大利歌劇的新潮流。但在十九世紀末期,意大利受到真實主義的影響,反對以神化為創(chuàng)作題材,主張以現(xiàn)實生活為素材,特別是描寫小人物形象,以及表現(xiàn)嫉妒,仇恨,情殺等情節(jié),力求以簡明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熱烈的戲劇場面,而這種現(xiàn)實主義又是對瓦格納歌劇的反對,在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下,意大利歌劇逐漸顯示出了自己的風格,以普契尼,列昂卡瓦羅等為代表的作曲家成為了揭開二十世紀意大利歌劇的先驅,特別是普契尼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等著名作品更是揭開了二十世紀歌劇新的篇章。
二、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代表作曲家及其創(chuàng)作
羅西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歌劇創(chuàng)作在他青年時期,從十八歲寫下的第二歌劇《結婚證書》時起,羅西尼在意大利獲得了輝煌的、有時是令人驚奇的作曲家聲望。在完成將近40部歌劇之后,羅西尼決定放棄輝煌的事業(yè),在他短暫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喜劇風格貫穿始終,《灰姑娘》《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基亞》是僅次于《塞爾維亞理發(fā)師》的杰作,風格上也有諸多相似之處,而《塞爾維亞理發(fā)師》作為一部純粹的喜歌劇,它的成就也是無與倫比的。羅西尼的音樂既輕松愉快又生機勃勃,完美的契合喜劇主題,加上博馬舍令人噴飯的熱鬧情節(jié),使得這部歌劇經久不衰,這部歌劇最初叫做《阿爾瑪維瓦》,或《徒勞無功的提放》,為的是和多產作曲家帕伊謝洛1782年大獲成功的《塞維利亞理發(fā)師》區(qū)別開來。著名的序曲是從較早的一部歌劇《奧勒利安人在帕米爾拉》中借用來的,費加羅的小詠嘆調“大忙人的廣板”是這部歌劇最出名的唱段,這是費加羅向觀眾自薦的第一首歌。他無不自夸到:他是“以為夠資格的理發(fā)師”城中人人都需要。他慶幸自己生活的快樂,天天忙著一大堆活計和請求,他越唱越快直到唱出一串沒有伴奏的“費加羅,費加羅,費加羅……”這是對男中音歌手敏捷的聲樂技巧的真正考驗,而這部喜歌劇除了在技巧上有較高的要求,其風格也承襲了十八世紀意大利喜歌劇的特征,同時宣敘調的大量運用使得這部喜歌劇在內容和音樂上緊密地聯(lián)合在一起,可謂是意大利歌劇的代表之作。
威爾第作為把意大利歌劇推向高峰的作曲家,以其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力量和藝術上的大膽創(chuàng)造與探索而感人至深。他的大多數(shù)歌劇雖然依舊遵循分區(qū)結構的寫法,但盡量克服不自然,刻板的段落銜接,結構靈活自由,人物性格與音樂完美地結合,他還吸收了瓦格納的創(chuàng)作手法,采用分場不分曲的結構,樂隊的巨大作用和主導動機的創(chuàng)新型運用為十九世紀的意大利歌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他的歌劇《弄臣》是保留劇目中最受觀眾歡迎的作品之一,其中“風姿卓越的愛情之女”不僅是一首技法精湛的,旋律優(yōu)美的四重唱,他還出現(xiàn)在全劇音樂最緊張的時刻,它出現(xiàn)的最后一幕,此段單獨作為利哥萊托和吉爾達的二重唱,此曲已經夠具有力量了,可是威爾第增加了賣弄風情的公爵和諷刺挖苦的馬德萊娜的唱段,使激情更是火爆,整個場景充滿了戲劇性的諷刺,馬德萊娜唱得浪笑饒舌,作為對比,吉爾達聽起來哀嘆哽咽,決心報復的利哥萊托扎根低音,而作態(tài)言情的公爵游離浮泛,威爾第同時將這四種心態(tài)各異的性格融為一體,便是這四重唱的卓絕之處。而《游吟詩人》和《茶花女》也是旋律極其豐富的作品,威爾第的歌劇結構簡練但總能表達音樂的深層內涵。
三、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對歐洲音樂帶來的影響
在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喜歌劇的發(fā)展過程中,意大利歌劇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尤其是德國作曲家格魯克的歌劇改革,顛覆了意大利喜歌劇的地位,質樸和真實的觀念影響著一大批意大利作曲家,同時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時,伴隨著意大利歌劇自身的發(fā)展,歐洲的音樂也受到了意大利歌劇的影響,在普契尼,威爾第等作曲品中樂隊的運用,和聲的轉換,以及優(yōu)美的旋律等都為二十世紀后的新一代作曲家奠定了基礎,除了在技法上的影響之外在觀念上意大利歌劇雖然受到了現(xiàn)實主義和歌劇改革的沖擊,但同時也保持了歌劇中嚴謹?shù)脑兀瑢τ谛乱惠叺淖髑襾碚f創(chuàng)新與富有邏輯的嚴謹構思是必不可缺的,而縱觀意大利歌劇的發(fā)展歷程我們不僅看到歌劇的人性化和藝術性的提高,更看到了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與革新的態(tài)度,這不僅值得我們去從歷史的觀念上研究,更需要我們從對于藝術的態(tài)度上加以思考。
參考文獻:
[1]西方音樂史.田可文 、陳永.武漢大學出版社
[2]中西方音樂史考試綱要.田可文.上海音樂出版.
[3]歌劇.[英]亞歷山大·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