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畫多寄托民間期待
(一)
有一件元青花罐,近兩年來可謂名聲大振,煞是轟轟烈烈,攪得古玩界人心泛動。起因是2005年7月間,英國佳士得拍賣行的一次拍賣會上,這件元青花瓷罐以1400萬英鎊,加上傭金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的高價拍出。是中國瓷器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記錄。這件器物,便是繪有鬼谷子下山主題紋飾的元青花瓷罐。
作為一件存世甚少的元青花完整器物,而又體形大,繪畫精,主題紋飾又為中外人士都感到新奇,因此從文化的意義上講,它非常之可貴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它在經(jīng)濟上的價值非常高,就也是合乎情理的。同時,一件古玩瓷器價格異乎尋常的高,就古玩界人士來說,怕是也有暗自竊喜的心理。甚至其喜并不“暗自”,也不“竊”,而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這當中,應當并不完全是因為祖國的文化遺產如何光輝燦爛,而是也有私下里的功利原因。于是奔走相告,客觀上就為這件器物的轟轟烈烈推了波,助了瀾。
但是無論怎樣,這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瓷罐,的確是一件難得的東西。這首先是因為稀有。據(jù)有研究者說,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完整元青花器,總共不過300件左右,而且大都存于海外國外。雖然少不了還有出土的,但據(jù)現(xiàn)在的情況看,恐怕也都大多在于海外,因為元代的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多數(shù)都用來出口。國內已知的,只有區(qū)區(qū)十數(shù)件。而與“鬼谷子下山”器型相類,也是以人物故事為主題紋飾的,已現(xiàn)于世的共有8件。它們分別是:取材于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的“昭君出塞”,現(xiàn)藏于日本;取材于一說為王曄《臥龍崗》的“三顧茅廬”,現(xiàn)藏于香港;取材與王廷秀《周亞夫屯細柳營》的“周亞夫屯細柳營”,現(xiàn)藏于日本;取材于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西廂記焚香”,現(xiàn)藏于香港;取材于佚名之《逞風流王煥百花亭》的“百花亭”,現(xiàn)藏于日本;取材于一說為王仲文《孟月梅寫恨錦香亭》的“錦香亭”,原藏于英國;以及現(xiàn)藏于美國的“尉遲恭救主”和這件取自戰(zhàn)國時期“樂毅圖齊”故事的“鬼谷子下山”。從這8個罐的紋飾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兩個想法,一是除“鬼谷子下山”紋以外,其他7件或均取材于同時代的元雜劇,因此這一件就更顯得稀罕。雖然此類人物紋飾的元青花器現(xiàn)藏于國內的還有“蒙恬將軍”“蕭何月下追韓信”以及“梅妻鶴子”等,但器型不同,依次為玉壺春瓶,梅瓶和實用器的盤。二是既然就罐這種器型來說,8個當中有7個的題材來自與同時代的元雜劇,可見所謂青花瓷器成熟于元代,實是成熟于元晚期,甚至于元末至明也未可知。
鬼谷子,相傳為戰(zhàn)國時楚人,《史記》載當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張儀“俱事鬼谷子先生學術”。鬼谷子的姓名傳說不一?!稏|周列國志》說他,“相傳姓王名栩”。并說,周地有一處地面,因為山深樹密,幽不可測,“似非人之所居”,所以叫做鬼谷。而王栩卻居住在谷中,故人稱“鬼谷先生”。這位鬼谷先生精通好幾家學問,常人不能及他。他的那幾家學問,“一曰數(shù)學,日星象瑋,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游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學,修真養(yǎng)性,服食導引,卻病延年,沖舉可俟”。這鬼谷先生既然有這許多學問,而且又不是泛泛的略知,所以慕其術而前去求他教授的人就非常多,“弟子就學者不知多少,先生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在這不知多少的弟子中,于當時乃至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至少有四位:孫臏、龐涓、張儀、蘇秦。其中前兩位是著名的軍事家,后兩位是著名的縱橫家。而這件青花瓷上的紋飾主題,就與鬼谷子和他的一位弟子有關。說是當時燕國拜樂毅為將,樂毅起兵伐齊,齊大敗虧輸,當時在齊為將的龐涓也被擒獲了。齊王無可奈何,便遣蘇秦的弟弟蘇代前往鬼谷,請求鬼谷先生下山救齊,同時也兼解救弟子龐涓。于是鬼谷子就下山了,這個瓷罐上的紋飾,畫面就是這個故事,故名。
鬼谷子的學問,蓋以取勝為宗旨,為最終的目的。不管用兵術也好,詠縱橫術也好,只要利于取勝,并不計較手段。這與儒家倡導的唯仁義為先不同,所以后世鬼谷子的學問不被重視,受到彈壓。但在具體從事相關事情的人當中,鬼谷子之策一向并沒有被忘記,甚至為當代中國外國的一些從事商業(yè)、戰(zhàn)略、外交的人奉為經(jīng)典,多有研究和利用的。還有研究者認為鬼谷子是研究國際戰(zhàn)略的第一人。所以這件青花瓷罐在今天受到如此熱烈的追捧,不知是不是與今天世界公司經(jīng)營策略、國際戰(zhàn)略等問題是熱門問題相關聯(lián)。
鬼谷子先生以外,這件瓷罐上繪畫的另外一個人物,即前往鬼谷請求鬼谷子下山的蘇秦的弟弟蘇代,也是一位在歷史上產生過影響的人物。他的名聲雖然不及乃兄,但也頗為了得。蘇秦死后,他的作用也曾經(jīng)顯赫于一時。也是一名縱橫家。如今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鷸蚌相爭”,便與此位蘇代先生有關,傳說蘇代聽聞得趙欲伐燕,便替燕當說客前往趙國勸阻。到趙國后,他首先給趙惠王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在來趙的途中,經(jīng)過易水河畔,見一只蚌張開貝殼在河灘上曬太陽。這時飛來一只鷸,鷸見蚌肉露在外面,就去啄食;而蚌遭此一啄,便迅疾將殼閉合,夾住了鶴的啄,不肯松開。鷸說,如果不下雨,你又回不到水里,你就被干死了。蚌說,我不放開你,你就被憋死了。正相持著,來了一個漁人,將二者一同捉走了。趙惠王聽了這個故事,領會了蘇代的意思,覺得燕趙相爭,兩敗俱傷,卻可能被某個“漁人”白撿了便宜去,遂罷征燕國。另據(jù)《戰(zhàn)國策.秦策》說,秦國的一位將軍甘茂,對蘇代講過一個故事,是我們今天常用的“借光”一詞的來源。說是在一條河邊,住著不少人家。有一貧家女子,因為買不起燈燭,便希望與別的姑娘們在一起做針線活。但別的姑娘們嫌其貧,不允許她加入。這位貧家女說,我可以每天都早一些來,打掃好衛(wèi)生,鋪設好坐席;而你們反正是要點燈的,借我一點光也不受什么損失。姑娘們覺得她說的有道理,遂同意她留下來。所以借光的意思,是指不損人而利己。
這個鬼谷子下山青花罐,構圖飽滿,但似不甚重疏密,是當時的繪畫風氣使然。色階層次方面亦不甚清晰,應是分水技法尚不成熟所致。畫面共繪有五個人物,兩個手持兵器開道的兵士,坐在由虎豹所馭之車上的鬼谷先生,一名騎馬的軍官,亦持兵器,和騎馬文官打扮的蘇代。這幾位人物構成的畫面,我們既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也可以看成是幾幅單獨的圖畫,即兵士、鬼谷先生、軍官和蘇代。每幅之間以大木和坡石相隔,情形有些像后來出現(xiàn)在瓷器紋飾上的開光。其中大木繪法,都是在畫面的一側立著屈曲的主干,不繪樹杪,而枝葉由上向下垂覆,罩在人物的上面。這種構圖方式,我們在元代青花人物紋飾的其他畫面中,也可以看到。其中鬼谷子乘車前行的部分,所垂覆的乃是一棵松樹,左右有在描繪仙境的圖畫中常見的芝草等吉祥紋樣,是其他幾個人物所沒有的,體現(xiàn)了繪者對人物感情取向的不同。對鬼谷先生臉面部分的描畫,非常能夠表現(xiàn)出繪者功夫的不淺。他的臉上的表情使我們相信,鬼谷子雖然只不過是在下山的途中,但像是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對于他下山去所要做的事情,已經(jīng)有了處理的妙法。而且奇骨異貌,正所謂常說的仙風道骨模樣,是想說明鬼谷子并不是凡人。對其他幾位人物的刻畫,也有匠心妙想,兩名兵士,一名正面一名背面,一人后顧一人前瞻,體態(tài)矯??;軍官的警覺性很高,身體的姿態(tài)也表現(xiàn)出了軍人的特點;而蘇代,作為文官,也作為請鬼谷先生下山之事的責任承擔者,則既矜持,又像是懷有心事。
主題紋飾為“錦香亭”,而器型相類的另一件元代青花罐,對于時間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在香港拍了4000多萬元的港幣,差別非常大,大得異乎尋常。即便如有人分析的那樣,這件“鬼谷子下山”題材特別,繪畫精細,價格差別也不應至于如此,何況有業(yè)內人士說,“錦香亭”的繪畫之精,有甚于“鬼谷子下山”。因此,兩件器物的價格為什么差別如此之大,是我們看熱鬧的外行人所不明白的。鬼谷先生當年熟練掌握的“術”中,有一項是數(shù)學,此乃卜算之術。不知當年,他是不是算計到了今天。
論者在對瓷器,或者說瓷畫進行評價時,情況與對歷代名家紙絹畫的評價頗為不一樣。對紙娟畫傳統(tǒng)名家的作品,學術界大體上意見一致,對某人的某幅傳世作品風格怎樣,精與不精,有一個基本的定論。但對瓷畫的評價,意見卻非常的不同。對于“鬼谷子下山”瓷罐,自從在國外拍了一個好價錢之后,贊譽驚嘆之聲甚囂塵上。但在一些資料中,我們也可以見到其他說法,如前述有觀點認為“錦香亭”的繪畫是精于“鬼谷子下山”的,更有觀點認為“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的瓷繪成就,可以奪同時代瓷繪藝術之冠。
這種現(xiàn)象,恐怕反映了瓷繪藝術具有的民間性特征,這也是它長久以來沒有與紙絹畫平起平坐的緣由。今天看來,雖然即使瓷畫確實具有民間繪畫的特征,甚至它至少在元代根本就是民間繪畫的一種,也不見得就應該低紙絹畫一等,成為下里巴人。我們在這里提到紙絹畫概念時,主要指的是文人畫。文人畫和民間繪畫,既然都是藝術,那么有一點就是相同的,即它們都是繪者,或者說繪者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期待。紙絹畫反映了文人們追求精神的清高雅潔,而民間繪畫則主要反映了一般人民追求生活的平順安寧。我們很難說文人們的追求和一般人民的追求,哪個高哪個低,哪個優(yōu)哪個劣。它們都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祝福他們各自的追求都有所收獲,都取得成功。
好瓷畫養(yǎng)目
(二)
古人論詩,非常重視風雅,“以不識風雅之旨為下”。例如大約為南宋時人的張戒,他在《歲寒堂詩話》里說:“庭筠語皆新巧,初似可喜,而其意無禮,其格至卑,其筋骨淺露......庭筠豈識風雅之旨也?!彼J為溫庭筠的詩不識風雅,因不識風雅而“其格至卑”。那么風雅是什么?對于詩人來說他怎么如此重要?這個詞的出處,當然是《詩經(jīng)》里的“風、雅、頌”,而大致來說,風,指的是采自民間的詩歌,所以今天搞文藝的人下鄉(xiāng),被稱為“采風”;雅,指的是文人寫的詩歌;頌,指的是歌頌帝王將相的詩歌,而這個詞的意思,從字面上看,應該分別是民間詩歌和文人詩歌所具有的風格。但有的辭書,把它解釋為“風流儒雅”。現(xiàn)在還有些詩人作家,又說風雅就是性情,因為寫出真性情的詩,就是風雅之詩。所以對于風雅一詞的解釋,古人和今人,此人和彼人,都不盡一樣,這種情況也不是個別現(xiàn)象吧。對于有的褒貶,時代不同,好惡不同,理解就不同,也是有的。
按照今天一些詩人作家的理解,流露出了正性情的所謂風雅之作,與酒有關系的,數(shù)量頗為不少。最著名的比如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而且如果飲了酒,則性情流露畢致,以至于“天子來了不下船”。這是詩人。寫文章的可以舉例歐陽修,他的《醉翁亭記》也可以說是性情畢露之作,“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闭媸且桓笨蓱z可愛的形象。
酒在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廟堂中人物也好市井中人物也好的生活中,雖不像衣食那樣重要,卻也頗有一些深刻的痕跡,以至于使許慎在《說文》中也不忘記論及它,“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一曰造也,吉兇所造起?!闭f酒是遷就人的,讓人暴露他的善惡;又說酒是造成人吉兇的根源,酒既然在人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飲酒的器具就一定會為人們所重視。自古以來,陶制的、銅制的、皮革制的、竹木制的、瓷制的,乃至金制的,差不多凡是人類可以利用的材質,都拿來做酒器了。形制也是五花八門,可以說在酒器的制作上,很大程度反映了人類的聰明才智。例如玉壺春瓶,即是一種。
玉壺春瓶這種形制的器物,今存世者最早見于宋代,所以玉壺春瓶定型于宋,學術界并無爭議。但是關于這種器物的名稱緣何而來,卻雖然研究者一般都采用“玉壺先春”說,即這個名稱來源于一句古人詩中的“玉壺先春”之字辭,但使人終覺牽強。有牽強感覺的理由,一是有“玉壺先春”字辭的那首詩,出于何代人,檢閱多種著述,都未涉及,只說是古人的詩。唯高阿甲著《瓷器收藏實鑒。罐瓶》說得具體些,指出這首詩出于宋人,但也并沒有說是出于宋代的哪位詩人,所以最終還是一件茫然的事。二是這個詞句,出于那首詩,詩的全文是什么,也不知道。三是“玉壺先春”的詞義與一種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瓷瓶有什么聯(lián)系?為什么因為那樣一首或一句詩,這種形制的器物就叫玉壺先春了,還是不能說清楚,二者之間,缺少一個能夠把它們連接起來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說,作為一個證據(jù)鏈,這里是斷開的;作為一個論證過程,此說有論點,有論據(jù),卻沒有論證,所以盡管論者一般都采取這個名稱來源于“玉壺先春”說,但是還是使人終覺牽強。
對于這種器物最初的用途,研究者們的意見比較統(tǒng)一,乃為一種酒具,是實用器。此說應合乎情理。我們在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乃至于一些地方的八九十年代,還能見到一種形狀似玉壺春瓶的酒具,俗稱酒續(xù),意謂往酒杯里續(xù)添酒水之用,大約四五寸高。人們往往先用一個大搪瓷缸子,注上熱水,將有酒的酒續(xù)置于內中,使酒溫熱了,傾在杯中飲。而對于酒,在我國古代名稱中多有一個春字的。如僅據(jù)《武林市肆記》載,就有海岳春、蓬萊春、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豐和春、谷溪春等等。就是現(xiàn)今,酒的名字也有不少綴以春字的,如五糧春、景陽春、隴南春、甘陵春、梨園春、劍南春等等。因為這個緣故,古人常有將“春”指代為酒的,如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云:“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在小說《水滸傳》那里,“玉壺春”三字,更直接就是一種酒的名字。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里白跳”說:“酒保取過兩樽玉壺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開了泥頭”。而江州,即今天江西的南昌、九江一帶地方,距瓷都景德鎮(zhèn)在空間上非常近,這使某種酒的名稱演化為某種瓷制酒具的名稱,有了客觀、現(xiàn)實的基礎。
因此,玉壺春瓶名稱的來源,有可能與“玉壺先春”詩句并無關聯(lián),之所以有器名由詩句而來的說法,是人們懷著美好愿望的附會??赡苄暂^大,倒是器名因為它是酒具得來,甚至直接就是由酒名而來的。至于玉壺春的玉字,應該并不一定是說這種瓶或壺為玉質,而是說瓷質非常好,釉水光潔潤澤如玉。唐代的顧況有賦云:“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也是唐代的皮日休有一首詩說:“越瓷如玉,邢瓷如銀;越瓷類冰,邢瓷類雪”。都是說越窯瓷器的釉水如冰似玉。
這件元青花玉壺春瓶所繪紋飾,是荷塘鴛鴦。鴛鴦,雄為鴛,位置往往居左;雌為鴦,位置往往居右,在我國傳統(tǒng)民俗中,蘊含有夫妻和合之意,是對天下夫妻們都和睦恩愛的祝愿。民間風俗中的這種觀念,恐與晉張華的《禽經(jīng)》有關:鴛鴦,匹鳥也,朝倚而暮偶,愛其類也。荷花在我國的民俗中也有傳統(tǒng)的吉祥寓意,是為多子,因為蓮蓬籽多。而多子,在我國的民間觀念中,是與多幅相聯(lián)系的,所謂多子多福,是我們至今還經(jīng)常用到的、聽到的祝福語。因此這件器物上的紋飾主題,一般稱為“鴛鴦貴子”,寓意為夫妻和睦,子孫繁榮。
這幅鴛鴦貴子圖,繪制的非常之好,雖然元青花繪畫在布局結構上受民間繪畫追求熱鬧、喜慶效果的影響,有極其繁縟,不講究疏密聚散的特點,在此作品上也有體現(xiàn),由口至足,不計弦紋,裝飾有八層飾紋,但不論頸部的折枝牡丹也好,腹部的“鴛鴦貴子”圖也好,線條都十分流暢,料色淡雅不艷。鴛鴦、水紋、荷葉和花莖,繪畫都頗見功夫,沒有描摹之感,恰如信筆寫出。因此雖然整體紋飾繁縟,但頸部和腹部繪畫,就局部來看,卻盡管仍講究勻稱,但并不失疏朗,非常養(yǎng)目。畫面給人整體的審美感受,是詳順但不失勁健,不佶屈,與它的繪畫主題十分統(tǒng)一、諧調,做到了形式和內容的互相映襯。由此,似可以說,這件青花玉壺春瓶,繪畫當不是出自民間的一般工匠。
這件酒器,一般認為它的制作年代是元,也有人認為他的制作年代是明初。這個話題,對于專業(yè)考古的人來說是重要的,對于一般喜歡、愛好的人來說,重要程度就不那么高,知道它的大概時間就行了。因為對于一件古代器物,詳盡具體的考證出它的制作時間,對一般人來說是一件無所謂的事,這就如同對《紅樓夢》的研究一樣,對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來說,它成就了一批有一批紅學專家,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通過讀《紅樓夢》感到審美的愉悅就行了。而且,有的時候,對于一件古代器物在它產生時間上的考證,是永遠都沒有辦法龍清楚的,是一個永遠的謎。因為一件東西的時代特征,它不會因為那個時代的轉變就戛然轉變。例如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的某月某日登基做明朝的皇帝了,瓷器不會也在那一日就改變它的時代特征,它是漸變的,得有一個過程。當然,這正是專業(yè)人員從事那項工作的趣味所在。至于我們,了解了酒這樣一種東西從古至今,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一個有意思的角色,它甚至與文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風雅有關;而古人因此設計制作了許許多多材質和樣式的、非常漂亮的酒具就行了,那是我們的趣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