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中國與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到外語學習,特別是英語學習的大軍中去。在這個龐大的英語學習群體中,高校大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F(xiàn)在的大學生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英語,到高中畢業(yè),學習英語的時間也有五六年了,但始終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們,那就是他們的英文譯文或作文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漢語化的英文短語或結構,外國專家稱之為“中式英語”(Chinglish)。近十年來中外學者就中式英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雖然目前就其產生的原因還沒有達成一致,但有一點是為各國學者所共同接受和承認的,中式英語是一種不符合英文規(guī)范用法及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是中國人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受漢語語言、文化的影響,硬套漢語的規(guī)則和習慣而產生的中介語變異體,是一種不可避免的過渡現(xiàn)象。[1]可見中式英語對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故本文嘗試著從根本上闡述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以及針對這一現(xiàn)象,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的改變。
一、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
(一)思維方式固有化
思維,即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過程,它是人類特有的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思維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思維離不開語言,如果沒有語言,思維則無以定其形。另一方面,思維同時又支配著語言,語言是人類思維和認識的組織者,如果沒有思維,語言也就不具備其多功能性和豐富性[2]。東西方迥異的思維方式導致了語言的差異。中國人在談論一個問題時,不是采取直線式或直接切題的做法,總有一個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務的從相關信息到話題的發(fā)展過程。而大不列顛民族談話或寫文章習慣開門見山,把話題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聽話人或讀者的重視。他們習慣“果”在前、“因”在后,與中國文化的“因”在前、“果”在后形成鮮明對照。例如:
(1)能為他的這本散文集作序,我覺得非常榮幸。
I find it a great honor to be asked to write a preface to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2)昨天下午4點半在公園門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見面的中學同學。
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park at 4:30 yesterday afternoon,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這兩句體現(xiàn)了中英兩民族思維方式不同以及在語言上的具體體現(xiàn)。例(1)漢語把評論的話放在最后;而英語則放在開頭。例(2)漢語句式結構重心在后,頭大尾??;而英語句式結構重心在前,頭短尾長。
翻譯從表面上看是將一種語言形式轉換為另一種語言形式,但就其實質來說是思維方式的轉換,是兩種思想傾向的轉換。而中國大學生在翻譯或寫作時所進行的語言轉換,實際上受到了漢式思維的限制,因為思維是語言轉換的基礎,思維的差異勢必會影響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根深蒂固的母語思維方式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可以說是無孔不入、無時不在。不少人沒有意識到或忽視了不同民族思維上的差異,沒有做出相應調整,用漢式思維方式對英語語言進行操作,中式英語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二)母語的負遷徙作用
“語言遷移”的概念是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語言學》中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學習者廣泛地依賴已經掌握的母語,并經常把母語中的語言形式、意義和母語相聯(lián)系的文化遷徙到第二語言學習中去?!斑w移”又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比如,中國學生很容易記住英語句子:He comes from Beijing. 這是因為,表達同樣意義的漢語句子“他來自北京”的語序和英語語序相同。母語和第二語言的相同之處對學習第二語言帶來的積極意義就是所謂的“正遷移”;然而,中國學生卻常常忽略英語動詞數(shù)和語態(tài)的變化,這是因為漢語中沒有動詞數(shù)和時態(tài)的變化。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差異對第二語言學習所引起的干擾就被稱為“負遷移”。
母語的負遷移作用時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一個主要障礙,起著“干擾”作用。歸根結底,母語和外語,尤其是漢語和英語在表達方式上的較大差異適中是中國學生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中國學生學英語,母語對英語的消極影響很大,漢語在詞匯、語法結構以及表達方式各個層次上特有的諸多特征,總是被學生有意無意地遷移到英語中去,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中式英語。例如:
(1) 我們必須節(jié)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We must practice economy and reduce unnecessary expenditures.
(2) 我們必須準時到達車站不能遲到。
We must arrive at the station on time and not be late.
在這兩個例子中,同一個概念先是以肯定形式出現(xiàn),后以否定形式出現(xiàn),第二部分只是第一部分的重復,譯成英文取其一即可,要么用肯定形式,要么用否定形式。還有一點不容忽視,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受制于漢語環(huán)境的影響,國際上的千變萬化及英語的普及性并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學習英語的屬性。很多學生往往學習了六至九年的英語,卻仍然處在一種不上不下的局面,單詞全背,試題能做,可是原版書看不了,與老外交流不好,英語作文也寫不好。
(三)翻譯方法不當
多數(shù)大學生寫英語作文,實質上也是一個翻譯過程。寫作往往用漢語思考,腦海出現(xiàn)的先是漢語句子,然后再依據(jù)漢語句子譯成英文。好的譯文不僅在內容上忠實于原文,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流暢自然,這也是翻譯的一個基本要求。然而,在翻譯和英文寫作中,由于缺乏相應的翻譯理論知識以及足夠的翻譯練習,中國學習者無法擺脫漢語字面的束縛,往往采用了不恰當?shù)姆g方法,按照漢語習慣組合英語句子,使得他們的英文譯句中暴露出各種各樣的漢語痕跡,不僅沒有反映出原文的真實意義,甚至有時導致信息傳遞的失誤。例如:
(1) 如果你不會抽煙,最好不要學了。
If you cannot smoke, you’d better not to learn.
學抽煙不是學某種技巧那樣的“學”,會不會抽煙實際上指的是有沒有抽煙的習慣,所以可以說成:If you don’t smoke, you’d better not do it 或(not start)。
二、對教學的啟示
針對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和其特點,大學英語教育者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逐漸形成直接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就能減少或避免中式英語的使用。具體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教學中應注意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習慣用法。通過對比,學生在學習中就會避免從本國語的角度尋找對等規(guī)律,消除語言運用過程中產生的誤解。例如,漢語句子“他抓住我的手”,按英語的思維習慣應是He seizes me by the hand,而不是He seizes my hand。
2、應加強泛讀和快速閱讀的訓練。泛讀時不能只要求理解語言材料的內容,還應注意其中的語言現(xiàn)象,掌握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梢宰寣W生從世界文學名著的簡寫本和英漢對照本讀起,再過渡到閱讀有一定深度、有豐富內容的作品。要求學生讀后用英文寫出讀書筆記。這種閱讀與寫作并用的練習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直接用英語思考問題的能力。
進行限時快速閱讀訓練時,應要求學生讀后馬上敘述大意。這樣,學生就沒有時間做語言思維方式的轉換,迫使他們按native speaker的習慣形成映象和概念,以逐漸形成習慣。
3、還應加強聽力的訓練??勺寣W生常聽一些篇幅較短、流暢自然的范文,聽后馬上回答問題或用最快的速度寫出原文或大意。這種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使用機械的語法規(guī)則理解語義的習慣。
4、應要求學生多做背誦和朗讀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聽覺和視覺使語言留在大腦中的印象更加生動和深刻,因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感是掌握語言思維習慣的一個較高級階段,它能使我們直接察覺到the taste of apple is sour是中式英語,而this apple tastes sour才是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在英語作文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好句子出現(xiàn)在筆下,這就是語感在起作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盡早意識到英語思維習慣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中式英語,顯著提高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8-24.
[2]張海濤.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中國翻譯,1999,(1):21-23.
[3]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Pinkham J.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Be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本文是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青年教師課題:《克服中式英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證性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謙,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公共教學部英語教研室講師。郝志遠,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公共教學部英語教研室副教授。張青,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公共教學部英語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