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通說認為調解制度同行政權的不可處分理論相違背,然而隨著行政訴訟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化以及多年來司法實踐的推進,這一觀念受到來自理論界和實務界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和質疑。眾多學者開始關注行政訴訟調解制度,全面地對調解制度的理論障礙、可行性以及程序設計等進行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在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2004年年會上也指出,應當盡快確立行政訴訟的調解制度。在我國行政訴訟法面臨重大修改之際,對調解制度自身的價值進行理性分析,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建立調解制度能夠針對性地解決實踐層面的現(xiàn)實需要
我國行政訴訟法實施十余年來,撤訴率居高不下,行政案件的撤訴結案率逐年上升,已成為行政案件結案的主要方式。1998年以后,行政案件的撤訴率略有回落,但在撤訴案件絕對數上仍屬較多。全國1996年撤訴率超過了一半;在某些地方上,情況更為嚴重,黑龍江省某市1995年撤訴率甚至高達總結案數的81.7%。在這一組耐人尋味的數字背后,不難發(fā)現(xiàn)變相調解的身影,法官通過“協(xié)調”“庭外做工作”等手段試圖平衡利益并促成原告方“主動”撤訴,于是已經啟動的訴訟程序無疾而終,法院也沒有形成任何判斷。然而,這種無規(guī)制但又大量存在的變相調解衍生了陰暗的法律陰影。恰恰因為調解制度的缺失,其結果是當事人通過法外途徑變相調解規(guī)避法律,由于沒有法律約束,這種變相調解可能滋生腐敗和其他不公正因素。建立調解制度,是實踐層面的現(xiàn)實需要,能夠疏導當事人合理的調解愿望,并使得原本處于陰暗角落的變相調解等現(xiàn)象暴露在陽光下,合法、公正地進行。
二、建立調解制度能夠有效地維護法律的權威
作為調整社會生活最重要的規(guī)范,權威是法律的本質之一。 然而法律的權威不在于威懾和懲罰,而在于其公正性以及公眾的信賴和服從。法律權威的高低,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其是否得到了切實有效的遵守和執(zhí)行。大部分時候,有賴于公眾一方的守法程度,但有些時候也需要法律本身進行修正、調整和適用。
調解在實踐層面的客觀大量存在,使得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形同虛設,貶損了法律的權威和形象。與其允許當事人在法院背后進行交易,還不如將這種交易置于法院的監(jiān)督之下,并為其設置公平的規(guī)則和程序。因此,適時建立調解制度,也是對于法律權威的恢復和補救。
三、建立調解制度能夠保障當事人的處分權
國家對當事人意愿的尊重,是憲法精神在程序法中的具體體現(xiàn)。從行政訴訟的目的上分析,保障民權是訴訟制度的首要考量;從訴訟程序的啟動上來看,也充分體現(xiàn)了法律對當事人處分權和自由意志的尊重,雖然行政訴訟兼有評價、抑制行政權力的立法目的,但不能就此以法院的職權探知為由限制甚至剝奪原告方的處分權?,F(xiàn)代的訴訟理念是以保障當事人的訴權為核心的,調解能夠使當事人具有更廣泛的程序選擇權,另外從現(xiàn)代行政理念的角度看,調解能夠推動互動性、參與性的新型行政關系的建立和完善。一律不允許調解的做法,將民眾視為行政行為的客體,是一種過分視民眾為之能力者的思想。公民參與國家行政管理和國家行政權力社會化一直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在發(fā)展和推進。通過調解使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由從位到同位的構造性變化,遠遠超出了和解本來的目的。再者,調解并不意味著對于審判權的放棄,調解原則、條件、程序以及禁止性事項的合理設置,仍然可以保障法院推行法律價值、正確適用法律。而不應因噎廢食,對調解一概不予適用。
四、建立調解制度能夠提高訴訟效率
調解能夠提高審判效率,減輕當事人訴累。調解制度的存在使得當事人不必經過一個完整的訴訟程序,可以在法律規(guī)定的時段內自行決定是否調解,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調解書,從而縮短訴訟時間,節(jié)約本就相對緊張的司法資源; 對于原告一方來說,能夠減少了訴訟成本的支出,迅速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對于被告一方來說,也能夠及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日常的行政活動中來,從而達到多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孫林生,邢淑艷.“行政訴訟以撤訴方式結案為什么呢居高不下——對365起撤訴行政案件的調查分析”[J].行政法學研究,1996(3):34.
[2]陳愛武.“合意管轄制度:法理、問題與對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3]吳潤平.“行政訴訟調解之我見”[J].開陽審判.23.
(作者: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碩士,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