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這部作品所體現的政治、宗教、種族和文化差異等主題,一直是評論界關注的熱點。然而福斯特極力淡化政治問題,曾在《三個國家》中說:“這本書并不真正是關于政治的……這本書是——更精確地說——希望是哲理的、詩意的”。雖然如此,在后殖民主義理論思潮盛行的當今時代,蘊涵在作品中的政治文化意識還是很值得探討的。本文就運用后殖民主義理論對這部小說中的文化通融和文化沖突作簡單的分析。
一、惟一聯結——文化通融
福斯特幼年進入湯橋中學,但學校令人窒息的氣氛,使他很難與別人建立真正的“聯系”。對這種“聯系”的向往及其含義的探求,構成了福斯特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他在《我的信仰》中指出,個人之間聯系的真誠關系現在像過了時的奢侈品一樣受到鄙視,人們被要求為獻身于某種事業(yè)和運動而擯棄這種關系。他的小說從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立場出發(fā),呼吁人們跳出經驗的狹隘范圍,排除個性、階級與種族的偏見與隔閡,尋找人類的共同之處。這一點構成了福斯特創(chuàng)作的重要思想。
標題《印度之行》既有希斯洛普的母親與未婚妻阿黛拉為代表的英國人在印度的遭遇,也有“通向印度之路”尋求“惟一聯結”的思想。在文中,希斯洛普說:“印度是地球的一部分,上帝叫我們到地球上來,就是為了讓我們彼此愉快的?!狈茽柖∽鳛楦K固氐拇匀苏J為:“世界是由人構成的一個整體,這些人都應該致力于彼此接近和了解?!庇《柔t(yī)生阿濟茲是作者給予充分同情的人物。他也向往天下一家的新世界,他說:“世界上沒有人能理解我們印度人是多么需要仁慈與同情?!彼麄冸m來自不同國家,卻分享著共同的理想,他們所表達的“聯結起來”的思想貫穿了全書。
同時他們也身體力行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努力。菲爾丁第一次造訪阿濟茲,阿濟茲就讓他看亡妻的照片,他們之間跨文化的友誼關系就是通過這張照片建立起來的。為了增進了解,所安排的茶會也被命名為“橋會”。希斯洛普的母親在白人罕至的清真寺里虔誠地按照伊斯蘭風俗脫鞋膜拜,絲毫沒有白人那種目空一切、高傲驕橫的姿態(tài),很快與阿濟茲達成和諧的關系。在這個場合,“清真寺象征英國人與印度人之間進行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推而廣之,象征任何兩人之間達成了解、結成聯系的可能性”。希斯洛普的母親在清真寺初次遇到阿濟茲回家后,在更衣時她發(fā)現衣帽架上有一只黃蜂,這種黃蜂是印度特有的昆蟲。她對這只小昆蟲的愛憐之情以及她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渴望打破界限實現融通的心情不言而喻。
二、希望破碎——文化沖突
《印度之行》體現了福斯特“唯一聯結”尋求文化融通的理想,但作品中也流露出了濃厚的殖民主義意識,使得這一理想也化為泡影。
常德拉普爾城分裂的布局,暗示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種族區(qū)分,鮮明的對比表達了英國人比印度人更文明、更合理。以治安法官希斯洛普為代表的英國人認為自己是文明人,對當地的印度人民充滿了無知、傲慢、偏見與歧視,他們那顆“發(fā)育不良的心”,在這里主要表現為對殖民地人民的冷酷無情。這種態(tài)度所折射出的是典型的文化霸權主義,使得兩種文明的人成為兩個對立的世界,彼此相望卻不能相聚。
象征融和溝通的“搭橋茶會”,印度人和英國人卻各站一方,沒有了解與友誼的“橋梁”。馬拉巴巖洞事件和法庭審訊,將這種對立情緒推向高潮。這些史前的巖洞像古老的印度一樣神秘,阿黛拉要“深入地”了解印度時,巖洞的黑暗、悶熱和陣陣單調的回聲先使希斯洛普的母親頭暈目眩,使阿黛拉感到受了阿濟茲的侮辱。他們兩人擺脫種種偏見,忍受了種種壓力,建立起來真誠的友誼和諒解在現實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擊。馬拉巴巖洞強暴事件暗示了: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通向印度的道路,英國和印度之間的沖突是無法克服的,兩個民族之間的“聯結”是不可能的。
在福斯特看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因奴役另一個國家而不留下創(chuàng)傷,也沒有哪個國家會甘愿長期承受奴役。他把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殖民者精神上的“發(fā)育不良”缺乏同情心。因此他希望通過改善資產階級的道德來改良社會,以化解民族之間的沖突與仇恨。其實印度和英國不可聯結的根源在于橫亙于它們之間殖民地與被殖民地的關系,只要這種關系還在,它們就不可能有平等的對話。也只有剔除文化霸權和西方中心主義,才能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真正意義上的融通。
三、結語
小說以英國人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和印度人為代表的東方世界的交往為載體,批判了英統(tǒng)治者的文化霸權主義,揭示了英印民族間的矛盾及隔閡,也表達了不同文化的民族間對通融的渴望。在后現代社會的今天,文化沖突和多元文化并存已經成為人們廣為關注的話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品中的這些思想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福斯特.印度之行[M].石幼珊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
[3]劉象愚主編·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王寧著.后現代主義之后[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