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著名小說家詹姆士·喬伊斯(James Joyce)飲譽歐美文壇半世紀(jì)之久,被推崇為現(xiàn)代派的文學(xué)大師,同時也是英美意識流小說的先驅(qū)。他早期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Dubliners)雖然尚未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流動的意識,但他運用了一種新穎獨特的創(chuàng)作技巧——“精神頓悟”來展示人物錯綜復(fù)雜的感情。“精神頓悟”(Epiphany)常常被認(rèn)為是喬伊斯作品中所采用的主要寫作技巧,并奠定了他日后長篇小說中登峰造極的意識流技巧的基礎(chǔ)?!抖及亓秩恕繁灰曌魇敲鑼憽熬耦D悟”的故事集,每一個故事敘述一件看似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然而就是它引發(fā)了故事主人公們的精神頓悟,幾乎在每個故事的結(jié)尾處,故事的主人公都不禁豁然開朗,頓時看清自己的窘境,并從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整個《都柏林人》就是一本關(guān)于“精神頓悟”的書——對寂寞虛空的“精神頓悟”。 《死者》(The Dead)中的加布里埃爾(Gabriel)是在經(jīng)歷過一系列的精神挫敗之后,最后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不過是一個幻滅的肥皂泡,或是一場從沒存在過的虛空?!端勒摺凡粌H在順序上是最后一篇,內(nèi)容上也是毫無疑義的壓軸之作:從失望地走出阿拉比的小男孩,到黯然站在河邊的Mr. Duffy,最后到《死者》中雪夜窗前突然痛苦絕望的Gabriel,喬伊斯仿佛在向我們講述他的一生,只是這從小到大的歷程,與其說成長,還不如說是寂寞虛空對靈魂的一步步地侵蝕,最終以Gabriel感覺到自己的靈魂與死者的靈魂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而結(jié)束,死去的人因為曾經(jīng)有真愛,也許還活著;而活著的人因為從未愛過,也許雖生猶死。
“精神頓悟”是喬伊斯在這部小說集中運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作手法。何謂“精神頓悟”呢? “精神頓悟”源于基督教,弗羅倫絲·沃爾索( Florence Walzl)曾給“精神頓悟”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是:“某種文學(xué)和技巧意義上的突然顯靈,或者說心靈的頓悟”也就是“人在某一時刻豁然醒悟,看清自己的處境,悟出人生的真諦”。但喬伊斯賦予該詞以新意,喬伊斯把它解釋為是“一種猝然的心靈神會……僅僅一個片段,卻含全部生活的意義”。在《斯蒂芬英雄》一書中, 喬伊斯對“精神頓悟”作了這樣的解釋:“他(指斯蒂芬) 認(rèn)為精神頓悟是一種突然的精神顯靈, 它往往通過某種粗俗的語言,或動作, 或頭腦本身異常的意識活動得以實現(xiàn)。他認(rèn)為作家要非常仔細地記錄這些“精神頓悟”,因為它們是最微妙、最短暫的時刻?!睋?jù)此,“精神頓悟”可以理解和描述為事物真諦的突現(xiàn),或是世俗生活中靈光閃現(xiàn)的瞬間。在《死者》的結(jié)尾Gabriel突然感悟到自己的生存境遇,由此產(chǎn)生對世俗人生的大徹大悟。但這并不意味“精神頓悟”可以突然自天而降,它的形成離不開Gabriel的痛苦經(jīng)歷和對此的反思??雌饋怼端勒摺分蠫abriel的精神頓悟表現(xiàn)的是某一瞬間的靈光閃現(xiàn),但它實際上并不是一種孤立和突如其來的感悟,而是在小說情景中人物自身心理活動變化而醞釀和引發(fā)的,它通常發(fā)生在人物內(nèi)心世界瀕臨猛烈撞擊的尖峰時刻,此刻,在Gabriel自省和反思中突然感悟出生活及事件對于他來說意味著什么。它不僅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的精神癱瘓, 而且還從中引出精神上的啟示。在受盡挫折之后, 終于在某一關(guān)鍵時刻豁然開朗, 看清了自己的處境, 從中悟出人生的本質(zhì)。若是沒有經(jīng)歷這一系列挫折,不會有痛苦和憤怒的頓悟,理解了“精神頓悟”才可能理解作者的真正的意圖。
在喬伊斯的《死者》中,這一“精神頓悟”是故事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小說的主人公加布里埃爾(Gabriel)和格麗塔(Gretta)是一對愛爾蘭中年夫婦,整篇小說表現(xiàn)加布里埃爾在與其他人物接觸中產(chǎn)生的心理變化,揭示了他逐漸達到自我認(rèn)識的復(fù)雜過程以及他最后的精神頓悟,即愛情生活的失敗和他本人的渺小、可憐與卑鄙。圣誕節(jié)晚會上,加布里埃爾夫婦是為數(shù)不多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這個晚上加布里埃爾過得并不愜意,他傲慢自滿的心理先后受到了三位女性的嘲諷。具體地說,加布里埃爾與三個女人之間的交鋒為最后頓悟的到來作了鋪墊。耐人尋味的是,他與她們的交鋒均以他的失敗受挫而告終。首先是莉莉(Lily),她是他兩個姨媽的女傭,是“一個看門人的女兒”和“一個餐具間的姑娘”。
他的第二次受挫來自于與艾弗絲小姐(Miss Ivors)的沖突。 艾弗絲小姐對他的不滿、批評、諷刺和嘲弄,我們能從他們在舞會上跳舞的談話中能明顯感受到。
艾弗絲小姐譏笑他是個“假愛爾蘭人”,沒等晚宴結(jié)束就匆匆離開了,這也說明加布里埃爾和朋友在社會和政治的態(tài)度上格格不入。這次遭遇使他“一想到她(艾弗絲) 會在晚餐桌旁,當(dāng)他發(fā)言的時候,用她那批評和嘲弄的眼光望著他,他就不安。
加布里埃爾的第三次受挫最為嚴(yán)重,作為丈夫,他在生活上同樣是個失敗者。晚宴后,他和妻子格麗塔回到旅館,想擁抱她,卻發(fā)現(xiàn)她反應(yīng)木訥。在他的追問下, 她透露了多年來隱藏在心中的秘密,原來格麗塔昔日的戀人邁克爾·富里(MichaelFurey)也經(jīng)常唱《奧格里姆姑娘》(The Lass of Aughrim) 向她傾訴愛情, 甚至患了肺結(jié)核仍在雨中歌唱, 終于因病情惡化而死去。妻子過去的浪漫經(jīng)歷使一向自命不凡的他大吃一驚,震驚之余, 他依然對自己大學(xué)教授的身份充滿自信,因而故意向妻子問這個人是干什么的,試圖以此來貶低對方。然而格麗塔并不在意她昔日情人的經(jīng)濟、社會等地位。在她看來, 他的職業(yè)和丈夫的職業(yè)并無區(qū)別,加布里埃爾因諷刺落了空而深感羞愧。在他渴望達到目的的時刻, 仿佛有一種難以捉摸的、懲罰性的東西在跟他作對,格麗塔始終忘不了邁克爾·富里,這一切使加布里埃爾感到不可理喻:相守多年的夫妻,卻彼此心靈相隔,他自以為擁有了她,而他在她心里遠不如一個辭世多年的昔日情人,隨即一陣痛苦和蒙眬的恐懼向他來,他痛楚地感到自己是一個普通、微不足道的都柏林人,此時,加布里埃爾凝視著窗外的紛紛大雪……
加布里埃爾的思緒也隨著窗外的飛雪跳躍起來,他仿佛感到這場大雪正在將他和所有活著的和死去的都柏林人連在一起,加布里埃爾進入了一個生與死一體的境界,生者和生者同樣地覆蓋在無限的大雪之下,早已死去的生者使仍然活著的生者感到自己的一切并不具有真正的活力,而真正活著的卻是那些曾有過火一般熱情的死者。這時雪的形象就賦予了新的意義,它象征著冷若冰霜的人際關(guān)系、百無聊賴的逃避與逃脫、凍僵致死的愛爾蘭社會、瀕臨死亡的精神世界等等。這場雪覆蓋了一切:生者和死者、生命和無生命、過去與現(xiàn)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它埋葬著一切,滌蕩著一切,徹底地消除一切矛盾與對立。就在加布里埃爾對妻子的過去感到妒忌和不安的時候,他的靈魂接近了那個居住著無數(shù)死者的世界,他能意識到那個居住著無數(shù)死者的世界,他能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他的自我也漸漸消失在一個灰蒙蒙、看不見摸不著的世界里。加布里埃爾終于獲得了一種“精神頓悟”:現(xiàn)代的都柏林、愛爾蘭、整個歐洲,都在走向衰落……這不僅是加布里埃爾個人的“精神感悟”,也是整部《都柏林人》所有人物的精神感悟和最終結(jié)論。綜觀《死者》的敘述脈絡(luò),我們不難看出喬伊斯通過晚會和晚會后的幾個場景,描述了加布里埃爾在不同場景中,先后和三個女人交鋒接連受挫后心態(tài)發(fā)生不斷變化,逐步走向自我、認(rèn)識自我以至最后達到精神頓悟的心理歷程。
總之, 喬伊斯的“精神頓悟”手法是他在小說領(lǐng)域的革新和創(chuàng)造?!熬耦D悟”通常發(fā)生在人物心理變化的關(guān)鍵時刻, 同時代表了小說真正的高潮。它是一種由作者精心策劃、有意安排的藝術(shù)手法。這種手法如意識流手法一樣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瞬間的意識反應(yīng)與心理變化。作為一種新穎獨特的文學(xué)技巧, “精神頓悟”無疑為作者后來的意識流小說奠定了基礎(chǔ), 同時也為我們?nèi)嫜芯繂桃了沟膭?chuàng)作實踐及意識流小說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喬伊斯以時間和意識為支柱,以心理探索和社會批判為核心,深刻地揭示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機與病態(tài)心理。毫無疑問,喬伊斯大膽果斷的創(chuàng)作試驗和和新穎獨特的文學(xué)技巧不僅使他成為二十世紀(jì)最杰出的意識流小說,而且成為西方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家之一。
參考文獻:
[1]Joyce James. Araby [A].in M. H. Abrams (ed. ) The Norton Anthologyof English Literature[C] 4th Vol . 2 , Part 3, W. W. Norton Company ,1921.
[2]詹姆斯·喬伊斯 都柏林人[ Z].孫梁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3]Dominic Head. The Modernist Short Stories [ Z]1 CUP,1992. P49
[4]李維屏. 喬伊斯的美學(xué)思想和小說藝術(shù)[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P85
[5]Xie Jingqiu: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 [J]. Anhui: School of Language Studies 2008.
[6]]Harold Bloom. James Joyce [A]1 in Modern Critical Views [C]1 Chelsea House Publisher , 1986.
[7]李維屏. 英美意識流小說[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社, 1996.
[8]楊洋.論《都伯林人》中的精神頓悟[J].鹽城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6(06)
(作者簡介:李艷飛(1980—),安徽大學(xué)哲學(xué)系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現(xiàn)代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