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期,全球信息無國界化,英語作為一門傳達國際信息的通用語言,其作用日顯重要。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中西方文化交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際中,來自于不同國家和文化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誤會和沖突。
因此,一個語言工作者有必要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障礙。
二、差異及根源分析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國文化為背景,用在本國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語言習慣去理解和使用所學語言。明明是善意的語言,由于價值觀、文化的差異,卻會招致誤解,得不償失,有時還會惹怒對方,或令對方難過,達不到交流溝通的目的,反而使事情變得更加復雜。
(一)稱呼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的差異
一般來說,美國人不像我們中國人有較嚴謹的上下級關系,但我們不能就此認為英語里沒有敬語的用法。即使一些長年的英語學習者,有時由于不了解英語里的敬語表達,常會說出一些沒有禮貌而冒犯對方的話。如:一位女生介紹她的男朋友給一位美國客人認識時,是這樣介紹的:“I’d like you tomeet my lover”?!發(fā)over”雖然也是有戀人的意思,但通常指的是交往很深的關系密切的愛人或情人,她突然間用這么大膽的話語介紹,令在場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而且,這樣的表達使在場的人覺得很尷尬。在美國,這屬于個人隱私,很少有人這樣介紹自己所愛的人。如果是異性朋友關系可以用“afriend of mine”,如果是男女朋友關系的話也可用“my boy friend、my girlfriend”來表達。
此外,正式場合,如果對方有一定的稱謂時,用該稱謂稱呼對方則比較妥當。如對方是獲得醫(yī)生或博士資格的教授,通常我們在稱呼時在名字前加上“Dr.(Doctor)”。如果不能確定是否是博士時,就直接用“professor”來稱呼,這在忘記對方姓名時比較好用,而且也不失禮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的輩分觀念較強,在進行跨國交際時,中國小孩會習慣地稱呼年齡和自己父母相仿或年齡較大的外國人為“叔叔”(uncle)“阿姨”(aunt)“爺爺”(grandpa)“奶奶”(grandma),結果令外國人很驚訝,因為在西方國家里,這些稱呼只能用于與自己家庭關系密切或有血緣關系的人。
(二)對稱贊的反應方式上的差異
西方人往往接受稱贊,而中國人一般低聲說一些不值得稱贊的話來表示拒絕。中國人注重謙虛,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并把這看作是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
如:以下是在宴會上的對話:
Oh,your dress is really nice.
Well,it’s just so-so.
甚至有人會用這樣的話來貶低自己:
Oh,no.My dressisn’t nice.It’s ugly.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反應。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往往不會用這么謙虛的說法,而是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三)特殊場合中的文化差異
美國是個注重個性的國家,他們很注意與人相處的分寸,不過分親昵,但也保持經常聯系。拜訪某人需事先預約,忌突然造訪。否則,受訪者會感到不快,因這突如其來的拜訪打亂了工作安排,給他人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總的來說,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獨立的自我觀,因此,西方人在交際中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總是從個體主義立場出發(fā),強調個性。而中國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觀,因此,中國人非常重視參與以及個體與團體的關系,注重集體榮譽感。
三、結論
世界各地來自不同文化的群體既有人類所共有的思維規(guī)律,也有在自己文化氛圍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慮問題、認識事物的習慣方式和方法。在跨文化交際中,很多人都傾向于認為對方也用與自己同樣的方式思維,從而導致交際的困難。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各個民族之間應互相尊重,差異共存是根本。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模式,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薛小梅.語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際[J].光明日報,2003(5).
[2]王仕松.交際英語[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劉聞豆(1985—)女,瑤族,湖南永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語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