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經濟報道如何突破常規(guī)思維的束縛,增強經濟新聞的時代性、理論性、前瞻性和思辨性,需從三個方面轉變報道思維方式:由國內視角向國際視角轉變,由工作視角向受眾視角轉變,由微觀視角向宏觀視角轉變,以小見大,增強貼近性;高屋建瓴,增強權威性;從而改變以往經濟報道中存在的“外行看不懂,內行看不上”的尷尬局面,較好地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和特征。
[關鍵詞]經濟新聞;報道;思維方式
[作者簡介]陳友勝,湖南省湘潭電視臺新聞部主任、記者,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新聞采編與電視文化,湖南湘潭,411104
[中圖分類號] G2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23(2008)09-0184-0003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各條戰(zhàn)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經濟新聞的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廣闊的舞臺。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經濟報道仍然存在著主題重復、數字堆砌、過于專業(yè)化等問題,深深地打上了計劃經濟的烙印,難以準確全面反映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和特征。究其原因,關鍵是新聞工作者受到了常規(guī)思路的束縛。經濟新聞缺乏時代特征,缺乏思辨色彩,缺乏思想深度,形成了一種“外行看不懂,內行看不上”的怪圈,因而難以吸引廣大受眾的眼球。筆者認為轉變經濟報道思維方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探索。
一、由國內視角向國際視角轉變,用世界的眼光來審視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現象,用發(fā)展的眼光理性考量前進中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當今社會,中國的發(fā)展和世界息息相關。我國經濟在發(fā)展中融入全球經濟,在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合作中提高產業(yè)素質和競爭力。經濟報道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觀察視角,把經濟領域各種問題放在全球化這個新坐標中加以重新認識和定位,才會有更多新發(fā)現。即使是經常要報道的微觀經濟,也應將一個地區(qū)、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放在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來理性分析,避免坐井觀天式的微觀經濟報道。
湖南湘潭電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單個生產電解二氧化錳產品的最大企業(yè),是為國內外電池生產廠家提供原料的上市公司。我們在報道思維方式上進行調整,首先,由以往的國內視角向國際化視野轉變,如該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以后,如何進行資本營運,為擴大生產能力、回報股民作出了哪些努力;其次,當電解二氧化錳產品遭遇歐美反傾銷調查時,我們報道湘潭電化如何應對,積極應訴,直至打贏國際官司;再次是該公司改進生產工藝,與世界接軌,開發(f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環(huán)保產品等方面,避免了計劃經濟條件下那種一廠一品、一企一策、一事一報等人云亦云,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的單一化、絕對化思路。加入WTO以后,高額關稅等有形壁壘減少了,但無形的技術壁壘等依然存在,如今歐美國家對進口商品都設定了“技術門檻”。又如“綠色壁壘”中的食品農藥殘留量,陶瓷產品中的含鉛量,紡織品的染料指標超標,汽車排放標準等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較大沖擊。轉變經濟報道的思維方式就是要告訴受眾,今后開拓國際市場的關鍵是適應國際標準和具備打破國外技術壁壘的能力。這樣的經濟報道立足全國,放眼世界,從全球的高度來考量我國當前經濟領域中的經濟現象,那么我們的報道就有理論深度、思想深度。
新華社中東分社記者黎信在介紹做記者的經歷和感悟時說到這么一件事,1990年海灣危機爆發(fā),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到39美元一桶,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老布什拋出了一些石油儲備來平抑世界的石油價格,后來海灣戰(zhàn)爭期間一直維持在27、28美元一桶。當時新華社重點關注的是打仗方面的消息,但黎信感到石油作為一個國家的經濟血液事關重大,沒有石油,這個國家就死了,看到當時這個國際石油情況就想到我們國家的石油安全問題,并在作了大量的研究后寫了一篇內參發(fā)到新華社總社,提出中國從現在起應該要有自己的石油戰(zhàn)略儲備。這篇報道從國際視角來關注中國的能源安全,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經過近20年的建設,我國現在已建立起了與本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石油戰(zhàn)略儲備。這樣的經濟報道滲透著前瞻思維,有思想深度。無獨有偶,在“奔騰III”芯片長驅直入我國市場,上上下下一致為這種新一代處理器叫好時,《光明日報》一位記者在報道中發(fā)現,“奔騰III”處理器中用以識別用戶身份的序列碼,無異于變相邀請別人窺視自己的機器,用戶泄密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這一報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信息產業(yè)部提請國內IT企業(yè)注意關閉有關序號功能,同時建議國家政府機關慎用“奔騰III”。這樣的經濟報道突破了那種充滿狹隘民族主義情結的常規(guī)思路,而是用放眼全球的國際視野來剖析問題的癥結所在,讀來發(fā)人深省。
《環(huán)球時報》在迎接黨的十七大報道中,刊發(fā)《30年,世界如何看中國改革》一文,綜合了駐外記者的聯(lián)合報道:第一個十年:外界增加對華興趣;第二個十年:全球肯定中國模式:第三個十年:中國具有了世界意義。從外國人的視角報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打開了現代化的政策綠燈,取得了輝煌成就。新華社國際時評《世界重讀中國》在評論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吸引了全球目光,震撼了世界這一重大事件時,也巧妙地引用了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從造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的中國元素,到傳說中的飛天與現實中的宇航員,到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世界讀出了中國對發(fā)展的渴望,讀出了中國的開放和包容。英國《金融時報》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使中國在奧運會開幕式中贏得了“金牌”;法國《費加羅報》用“仲夏夜之夢”來形容這一盛典;德國《世界報》甚至認為,奧運會從未有過如此輝煌的開幕式;美國《新聞周刊》形容開幕式“美得令人窒息”。視角的變化,帶來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新聞社會化的經濟報道深邃精辟,具有舉重若輕、高屋建瓴的效果。
二、由工作視角向受眾視角轉變,從微觀切入,以小見大,用老百姓的眼光來增強貼近性,反映出大主題
人們常說經濟報道是“外行看不懂,內行看不上”,引發(fā)這對矛盾的根源主要是從工作角度出發(fā)來報道經濟工作。單純從經濟工作角度去搞經濟報道,這種模式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fā)展和受眾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新聞的急劇增多,促使大眾媒介對經濟方面的問題越來越關注,讀者也越來越關注。人們越來越多地喜歡從經濟報道中感悟政策的變化趨勢,尋找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這就決定了經濟報道要轉變常規(guī)思維方式,面向受眾,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具體說就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選擇報道視角。
(一)從消費者的角度報道商品
什么樣的經濟新聞可以贏得大眾的喜愛呢?筆者認為必須強調經濟新聞的“消費指導性”,意思是從關系人們切身利益的角度去寫新聞,把商品價格的變化、品種的換代、市場的預測等實用信息告訴讀者。如商品是否適用于家庭,有什么特點,使用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同類產品的價格、款式怎樣,增加讀者的親近感和指導效果。受眾對經濟新聞的選擇判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它所傳遞的信息的有用程度。由于認識水平、信息來源和習慣視角的局限,人們對許多情況和問題往往不能及時發(fā)現,這就要求傳媒利用自身信息、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通過新聞報道,及時把有關的情況和問題告之于眾。相反,作為經濟新聞記者,如果不去研究市場變化,不關心老百姓想什么,而老是把目光盯在某某企業(yè)一年獲了多少獎,一年創(chuàng)了多少產值、破了幾個紀錄、掙了多少外匯,那么他寫的新聞就會少人問津。沒有讀者關心的新聞怎么能說有生命力呢?
(二)從老百姓受益的角度報道成就
經濟報道要把大好形勢具體化到老百姓的身上,如這些橋梁、道路的建成能給老百姓帶來什么好處?菜籃子、米袋子工程怎樣體現到百姓的餐桌上?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取消農業(yè)稅政策,農民個人到底能得到多少實惠?經濟新聞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活、消費,關系著千萬家企業(yè)商品的經營、生產與流通,牽動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經濟報道在面向各級干部的同時,更要面向普通群眾,因而不能僅僅從領導部門角度觀察問題,也不能只從生產者、經營者的角度和立場捕捉信息、提出問題,更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和立場捕捉信息、提出問題,選取老百姓感受最深、最易理解的角度,來反映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現象和生活,引起老百姓的共同興趣。
(三)從實用性的角度來報道信息
從受眾本位出發(fā),提高經濟報道的解釋能力,強調經濟報道的實用功能。如媒體開辟的財經新聞專欄提供相應的股市、期貨、金融、證券、石油、糧食,等等與廣大受眾密切相關的實用經濟信息,這樣的經濟報道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經濟報道也應在解釋上下功夫,以避免濃厚的宣傳味、工作味。當然淡化宣傳味、工作味也并非如有人強調的財經報道非財經化或是經濟新聞社會新聞化,這樣可能會掩蓋記者專業(yè)水準的低下,造成經濟報道的淺薄化、空泛化。在保證專業(yè)水平的前提下,再強調經濟報道的社會新聞化,才會促使記者成才,寫出既深刻又通俗的經濟報道作品。《華爾街日報》的一位總編曾經說過,二流的記者能把事情向專家說清楚,一流的記者則能同時把事情向一個小學生講明白。
三、由微觀視角向宏觀視角轉變,總攬全局,高屋建瓴,站在時代潮流前頭,辯證地理清經濟社會發(fā)展
思路,增強報道的權威性
經濟報道的宏觀思維,不是時空的概念,而是思辨的概念,是指觀察和思考問題,不管是對宏觀經濟現象還是微觀經濟現象的報道,都要思路開闊,做到高屋建瓴,全局在胸,把握時代脈搏。尤其是對于微觀經濟題材,要有宏觀思路,要從宏觀上去認識、分析、報道微觀經濟現象,也就是把微觀經濟現象放到整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去考察,從微觀現象中體現宏觀問題,在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的結合上做文章。經濟報道中的宏觀視角主要體現為對市場經濟理論及其動態(tài)和最新成果的掌握,對黨的關于改革開放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理解,對現實經濟社會問題尤其是熱點、難點問題的認識和把握。為此,記者在思維方式上,應把微觀經濟現象放在宏觀大環(huán)境下來考察,以便更好地挖掘微觀經濟事件的價值和意義。用政治的眼光看待經濟活動,透視經濟現象。所謂用政治眼光看待經濟現象,就是從經濟活動、經濟現象中挖掘其政治內涵和影響,從其政治意義的角度立意、選材、入筆。這種寫法根據其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寫成提倡式的報道,也可以寫成批評報道。記者被邀請參加這類經濟活動,如果按“單打一”的思路,一事一報,就會跟隨一起推波助瀾,助長歪風邪氣。如果用政治的眼光看,就會寫出對其揭露和批評的稿子。如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消息《夏收何必搞儀式小麥未熟遭“剃頭”》,就是記者在參加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農場“小麥機械化東進西征收獲活動開機儀式”時,從政治的角度思考的結果。筆者采寫的經濟評論《抓大莫湊大》曾獲湖南省廣電新聞一等獎,主要是分析政府有關部門通過行政手段搞“拉郎配”,把原本分布在湖南省衡陽、婁底、湘潭三地的四家企業(yè)捆綁湊大的行為,有違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規(guī)律。《中國安全生產報》一位記者應邀參加湖南省某市安監(jiān)局掛牌成立及全市安全生產會議。一般說來,這樣的活動至多發(fā)條簡訊。但記者沒有放棄挖新聞的機會,他在會議現場驚奇地發(fā)現,市長在會上痛心疾首地大講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安全形勢的嚴峻性,可臺下卻有人睡覺、打電話、玩游戲,其中包括某局局長在內。于是他用政治的眼光寫出了這一極具警示意義的新聞特寫“安全會上睡著了”。消息刊發(fā)以后,某局局長被免職,社會反響強烈,并榮獲第1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因此,經濟報道應從具體經濟現象中闡述一般道理,以小見大,由現象看本質,從微觀視角透視宏觀問題,這是轉型期經濟報道的一個重要特點。
經濟領域中的重大問題、熱點問題無不與宏觀經濟政策、國家整體發(fā)展趨勢相對應。怎樣才能樹立大局意識呢?筆者認為要吃透“兩頭”,對“上”要吃透精神,對“下”要了解實情。我國的改革開放從理論和政策上來說是從上至下,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由中央制定的,然后逐級貫徹落實;而改革的實踐是由下至上的,我國的改革最初是從農村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繼而是城市個體私營經濟的發(fā)展,直到國有企業(yè)的改革,再到牽動全局的計劃、財政、金融、外匯體制等深層次的改革。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如不深入學習研究掌握黨和政府的總路線、總方針、總任務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心,就很難在報道中提出有影響力的命題。經濟報道不能喪失它的理性特征,要注意多寫一些經濟演變中的社會內涵。新聞記者應該成為社會觀察家,時刻認識到自己肩上的社會責任,使經濟新聞報道更加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如關于企業(yè)的“死”與“活”,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如果要讓一個企業(yè)“死”,人們是難以接受的,而經濟日報記者詹國樞用辯證的思想撰寫的經濟述評《少數企業(yè)死不了,多數企業(yè)活不好》就讓人眼前一亮。
從事經濟報道的記者,只有打下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根底,善于研究市場經濟運行規(guī)律,準確把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才算掌握了經濟報道的主動權,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透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變化,才能寫出勝人一籌的經濟新聞佳作。
[參考文獻]
[1]黎信.責任、情操和學習[J].新聞愛好者,2003,(11).
[2]葉書宏.世界重讀中國[EB/OL].新華網,2008-08-11.(新華國際時評).
[3]張曉紅.成就報道的多元視角[J].中國記者,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