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公正,作為社會公正和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益受到人們的追捧。文章著眼于司法公正中的程序公正,從程序自身和司法角度入手,探討程序公正優(yōu)先對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司法公正;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優(yōu)先性
[作者簡介]封海鵬,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廣西南寧,530004
[中圖分類號] D916.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23(2008)09-0066-0003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機關把現(xiàn)行法律所規(guī)定的內容及體現(xiàn)的價值準確地實施和貫徹在裁判活動中,通過司法裁判消除沖突和矛盾,實現(xiàn)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睦。它是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的底線和最后保障。司法公正勢在必行、眾望所歸。要實現(xiàn)司法公正,首先必須確保程序公正?!俺绦蛘x思想的精髓,是當事人訴訟權利對司法權力的公然和合法的遏制,它是近代以來司法民主化的核心內容?!盵1]探討程序公正優(yōu)先性,本文從兩個方面展開。
一、從程序自身
(一)程序自身價值
司法程序,是對訴訟結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要素進行規(guī)制使之達到一種相互協(xié)調的狀態(tài),蘊含著對各種利益合理表達、權利妥當行使、主體各就其位的理性追求。它本身所包含的公正、中立、參與、理性、平等、公開等內在理念就是其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
1.公正。程序作為一種成熟性的法定操作規(guī)則,代表了社會絕大部分人的利益,體現(xiàn)了大多數(shù)人的智慧和意志,符合普遍公眾的價值追求,并通過法定的步驟加以確定,其初衷就是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社會公平,申張社會正義。
2.中立。中立是程序價值的核心體現(xiàn),也是程序得以被當事人雙方信服的主要因素。司法程序中立實際上就是法官的中立。在司法過程中,法官中立主要包括回避制度、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裁決結果不偏私、不單方接觸當事人、理性裁決等。
3.參與。以司法程序促司法公正,其基本前提就是確保程序參與價值的實現(xiàn)。一是制定程序本身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比如聽證和社會調研;二是司法過程中按程序司法雙方當事人的充分參與。參與價值的實現(xiàn)為程序公正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和大眾基礎,從而提高了司法程序的公信力,降低了執(zhí)行難度。
4.平等。程序是既定的規(guī)則,任何參與程序者都有遵守的義務。在程序面前,雙方當事人的地位平等,當事人與審判機關的地位也是平等的。程序體現(xiàn)公眾的意志,任何人在其面前不得特殊化,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程序平等上的核心體現(xiàn)。司法程序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和方法,它的主要宗旨就是確保司法公正和司法平等。
5.理性。司法程序是業(yè)已存在的客觀實在,它能最大限度地確保裁判者從理性出發(fā),以證據為中心,按法定步驟作標準,從而盡可能地不受外界干擾,不偏私單方利益地作出公正裁決。
6.民主。程序主體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誰也無法單獨決定程序的最終形式,這體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相互制約性,也體現(xiàn)了民主利益實現(xiàn)的可能。程序的設計不是個人甚至也不是少數(shù)人所掌控的,而是由多方共同完成,各主體在程序面前都有平等的發(fā)言權。
7.公開。程序的公正需要公開的方式來實現(xiàn),司法程序公開主要是針對以往的司法專橫、秘密審判、刑訊逼供等系列嚴重摧殘和踐踏人權的封建司法行為而采取的形式。程序公開要求對案件進行當庭舉證、質證及認證等,審判活動必須展示在公眾面前,接受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程序公開成為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
(二)司法程序歷史與現(xiàn)狀
當前司法現(xiàn)狀決定了程序公正必須優(yōu)先確保。高檢院調研組在“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調研報告中指出:“在當前執(zhí)法、司法實踐中因為違反程序法而發(fā)生的許多錯案、冤案已經給了我們許多深刻的教訓,徹底扭轉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已刻不容緩?!盵2] 造成這種現(xiàn)狀是與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法律文化分不開的。中國封建社會漫長數(shù)千年,其宗法律制是排斥法律的形式正義的,盲目追求結果正義,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主導,在司法中就體現(xiàn)為“情大于法”,把“人情、關系”放在首位而非法律程序。還有其倡導的“德主刑輔”的理念更多是追求實質公平,其過程被忽視,導致民眾對法律的不信任,降低了司法權威,造成了公眾的“厭訟、懼訟”心理。封建的官僚法傳統(tǒng)及其所導致的實質合理性法律觀,加之自然正義、程序正義觀念的缺失,使得我國法律文化中“重行政輕司法”、“重效率輕公平”、“重實體輕程序”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從而動搖了司法在法治國家的重要地位。要突破我國法律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中圍繞實體正義所構建格局的缺陷,引進程序公正刻不容緩。
(三)司法職能的程序性
司法職能作為司法活動的實現(xiàn)手段和方式,其本身的程序性也呼喚司法程序公正。司法職能的程序性內含有:
1.司法職能的時限性。即案件的職能程序必須符合法定的時限、法定的步驟和順序,案件司法工作應該在程序規(guī)定的時限內完成,既要保障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必要的工作時間,也要防止司法活動隨意拖延時間,更不應該將案件隨意擱置和中止。司法職能的開展要有適時性并及時終結,通過司法程序產生一項終結性的結果后,該結果不允許被隨意推翻。
2.司法職能的穩(wěn)定性。在司法活動中,司法職能的程序不能任意增減,必須嚴格執(zhí)行。確切地說:一是不能任意添加職能程序。程序的增加可能會降低司法效率,增加司法成本,司法人員隨意加設程序,于法無據,本身就是違法,同時還破壞司法形象;二是不能隨便減少職能程序。程序的減少必將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激發(fā)當事人與司法機關的矛盾,降低司法結果的信服力和公平性。
3.司法職能的公開、可操作性。司法職能程序必須對全社會公布,予以公開,司法職能的諸多要素要為公眾知曉,不存在暗箱操作。另外,司法職能還必須富于可操作性,要有理論和現(xiàn)實依據。司法職能的公開、可操作性賦予司法機關和人員明確的職權,不得隨便行使和更改,不得濫用。這對限制司法權力的擴張,保障公民權利免受司法權力的侵犯有著重要意義。
4.司法職能的不可逆性。司法職能必須相互銜接,保持一定的次序;一旦啟動,就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依法定的步驟進行,不能任意停留或超越,更不得重復。司法活動每個時段的任務、方法和目的都是法律規(guī)定的,有著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不得變更。
(四)程序與實體關系
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有學者還提到形象公正,然而形象公正只是程序公正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一直以來,人們追求實體的公正而忽略了程序,其實兩者有機聯(lián)系、密不可分。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實現(xiàn)的手段、方式,是確保實體公正的前提和保證,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對象和目標,并在程序運行中接受監(jiān)督和檢驗。兩者追求的重心不同。實體公正著力于結果的價值,而程序公正則把重點放在過程價值上;實體的公正是難以衡量和評估的,而程序公正卻是一種看得見的公正。在英美法系國家,程序被賦予高于實體的重要地位,程序的價值受到公開的推崇。借助部分學者的觀點,本文也認為程序重于實體。
1.程序是明確、具體、可操作的,具有合理和必要性規(guī)定,方便可行,便于監(jiān)督,帶有穩(wěn)定性和平等性,不受其他因素干擾,能最大限度地以一種大家耳熟能詳?shù)男问綄崿F(xiàn)司法公正;而實體是模糊朦朧的,難以評估和檢測,不具有說服力,且容易導致司法腐敗。
2.程序的公正能夠確保當事人信服司法結果,從而息訴止爭,實現(xiàn)社會和諧。司法的目的是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公平,而不是完完全全的公平。完完全全的公平于今天還做不到,司法結果只是實現(xiàn)雙方當事人利益的相對公平,使其雙方確認自己受到公正的待遇。由于程序公正,即使結果有誤,當事人也不會感到不公,使其心悅誠服接受判決,從而提高司法的權威和公信力。
3.程序公正具有保障和彌補功能,單從這一點上,也應優(yōu)先選擇程序公正而非實體公正,把程序公正當作司法公正第一價值取向。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杰克遜曾說:“如果有可能的話,人們寧肯選擇通過公正的程序實施一項暴戾的實體法,也不愿意選擇通過不公正的程序實施一項較為寬容的實體法?!盵3]
二、從司法角度
(一)司法主體
司法活動是由司法主體來完成的,簡單地說就是由人來完成的。司法主體的素質和司法智慧能力直接決定著司法活動的內在質量,是公眾審度司法公正的一個表征。當前,司法裁決者群體素質不高,選任過程結構化嚴重偏離,法官職業(yè)化,訴訟當事人權益不受保護等現(xiàn)象相當普遍,這就要求在司法主體方面也呼吁司法程序來維持公正。司法主體包括司法裁決者和司法接受者。
對于司法裁決主體,司法程序首先要求公開、公平、公正的選任規(guī)定,從而在源頭上防止司法腐敗。再就是程序對裁決主體的起碼要求:第一,中立。這一程序在于確保各方參與者受到裁決者平等的對待,作為裁決者與接受裁決者任何一方不得有利益或其他方面的聯(lián)系。第二,客觀。它要求裁決主體的行為以確定、可靠和明確的認知為基礎而非隨意。第三,排他。對程序中沒有規(guī)定司法決定權力的社會主體參與司法主持的行為予以排斥。
對于司法接受主體,司法程序也賦予其正當性要求:第一,平等參與。平等參與就是保障接受司法結果的主體在相同條件下從司法裁決者獲得相關信息并有相同的機會向其陳述自己的看法。第二,程序自治。程序的“反抗權”是對程序的自愿參與,這種自治是同意而非強迫,民事訴訟程序當事人可以不出庭,刑事被告人可以拒絕回答而保持沉默就體現(xiàn)了程序自治。第三,程序人道。司法程序規(guī)定接受裁決者被人道地對待,其隱私受到尊敬,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護。
(二)司法過程
司法主體需要程序公正;同樣,司法過程中也要求程序公正來保駕護航。就目前而言,司法過程異化,再審程序頻繁啟動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這些都期待司法程序公正的保障功效來確保司法過程順利實現(xiàn)。具體而論,程序公正對司法過程的影響體現(xiàn)在:一是司法回避。在司法過程中,司法機關如相應事項與本人有利害關系或其他關系的,或司法機關被認為有成見、偏見,可能影響到公正判決的,應主動回避或應當事人的申請回避,不得參與該事項的裁決。二是不單方接觸。指司法過程中,司法機關或人員在處理兩個以上相對人案件時,不能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接觸,聽取其陳述,接受其證據材料。三是司法知情。司法程序明確規(guī)定,司法過程中必須確保當事人的知情權,也就是司法公開,從而防止片面和武斷,避免冤假錯案,確保司法公正。四是職能分離。在司法活動過程中,司法機關內部某些相互聯(lián)系的職能要加以分離,使之由不同的部門和人員行使,這樣可以杜絕司法人員的偏見和濫用權力,保證司法結果公正、平等。
(三)司法結果
程序的正當性不僅體現(xiàn)在司法主體和過程上,更表現(xiàn)為對司法結果公正的一種執(zhí)著追求,程序本身就是相對結果而言。有學者認為,司法結果公正偏重于實體公正而非程序,這是一種誤解。缺少公正的程序,其司法結果必然沒有說服力,損害司法權威,降低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增加執(zhí)行難度?!懊襟w審判”就是典型,傳媒對司法的監(jiān)督非常重要,但仍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而不能超越界限。不少媒體熱衷于對一些司法案件加以報道評析,給司法造成一種不得不聽命于傳媒的輿論環(huán)境,而從忽略、歪曲、異化了司法程序,損害了司法獨立。它盲目追求一種結果公正,可這種公正卻沒有理性、客觀、公正的程序加以約束和制約,其結果必然是空中樓閣,經不起推敲!
[參考文獻]
[1]祁建平.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司法公正[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11).
[2]林明樞.穿越法律規(guī)則的公平與正義[J].中國檢察官,2006,(10).
[3]高景民.法的形式正義與司法程序公正[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4]王保國.正當程序與司法權威[J].前沿,2006,(12).
[5]高希龍.用程序公正保障實體公平[J].中國監(jiān)察,2007,(4).
[6]崔彥平.論行政公正[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6,(12).
[7]李麗峰.民事訴訟程序的理想價值[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
[8]朱勇勇.探討程序公正之價值[J].法制與社會,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