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將核心期刊當作一種標準性檢測工具判定研究人員、大學老師及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并將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與職稱、學位的評定,學歷的認定,碩士點、博士點的設定,基金項目的鑒定等掛鉤,這種做法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諸多方面的負效應。如何使核心期刊回歸到原初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構建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科學指標體系,應成為人事管理、學籍管理、出版管理、教育管理部門和學術研究界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學術期刊;核心期刊;影響力;指標體系
[作者簡介]周志華,廣西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副編審,廣西南寧,530022
[中圖分類號] G27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23(2008)10-0174-0005
目前,關于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的系統(tǒng)很多,使用的評價指標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南京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簡稱CSSCI來源期刊)和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三個評價系統(tǒng)。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采用單指標量化評價再加上專家的定性評審;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則采用多指標量化評價再加上專家的定性評審。為了敘述方便,筆者將處于南京市的單指標評價體系與處于北京市的兩個多指標評價體系概稱為南北評價體系。這兩大評價體系目前已被全國諸多部門(主要是人事管理部門、學籍管理部門)作為標準性工具進行使用,使用的結果在學術界及社會各界都引起很多爭議,因此,有必要對核心期刊的起源和在中國的移植及其功能的蛻變過程作一個簡單的回顧。
一、中國對“核心期刊”的蛻變性移植及“核心期刊”功能擴張的負效應
(一)核心期刊概念的起源。1934年英國的文獻計量學者布拉德福通過對多種期刊發(fā)表的論文進行統(tǒng)計并作了定量分析后發(fā)現(xiàn):對于某個學科或某個主題來說,大量的該學科或主題的論文集中分布在少數(shù)的期刊上,而其他少數(shù)的該學科或主題的論文則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上。布拉德福將這一現(xiàn)象概括為文獻的“集散定律”,通常稱為“布拉德福的文獻集散定律”。在布拉德福的時代還沒有“核心期刊的”概念出現(xiàn),布拉德福當時只是將某一學科或主題的論文比較集中的那些期刊定位為文獻分布的“核心區(qū)”,后人則將處于核心區(qū)的期刊稱之為“核心期刊”。這就是核心期刊概念的來由。從“核心期刊”概念的產(chǎn)生我們可以看到,“核心期刊”不是對某一期刊的學術水平或學術質量的評定,它只是告訴讀者,哪些學術期刊較集中地刊登了某學科或主題的論文,某讀者如果想查找某學科或某主題的論文可以到哪類核心期刊去找比較方便。就像當今超市的導購員,告訴你要購買某種商品時,可以到某種商品的“貨架”去找一樣。其服務功能是導讀性的;服務對象是讀者。核心期刊最初存在的理由也只限于此。應該說,最初的核心期刊作為一種導讀工具,其存在也是很有價值的,它在西方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核心期刊”內涵的豐富與發(fā)展。自從“核心期刊的概念產(chǎn)生后,布拉德福的“文獻集散定律”不僅在論文統(tǒng)計領域中不斷被驗證,而且在引文統(tǒng)計領域也得到了驗證。美國著名的文獻情報學者加菲爾德在對期刊文獻的被引情況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統(tǒng)計和分析后,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也與布拉德福定律相互吻合,即大量的被引用的論文集中在少數(shù)期刊中,而少量的被引用的論文則分散于大量的期刊中。這樣,“核心期刊”概念的內涵就由“某學科或主題的論文集中密度大的少數(shù)期刊”變?yōu)椤澳硨W科或主題的論文其刊發(fā)或被引用集中密度大的少數(shù)期刊”,從而使“核心期刊”的內涵得到了充實和豐富。加菲爾德從另一角度分析證實了“核心期刊”的客觀存在,從而大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三)“核心期刊”在中國的移植及其功能的蛻變。在20世紀70年代,“核心期刊”被移植至中國,移植的初衷是為了在外國期刊價格猛漲的情況下,如何以有限的經(jīng)費購買得最大的文獻量。這種想法成了全國的圖書館的迫切需求,于是《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國外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總覽》等在國內獲得了出版。這些出版物孕育了中國核心期刊評價系統(tǒng)的胚胎。但這些出版物的功能沒有被蛻變,仍然是作為圖書館購買外國科技文獻的導購工具和國內讀者的導讀工具。到了20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的核心期刊評價系統(tǒng)產(chǎn)生,并于1992年、1996年、2000年連續(xù)出版了三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這是對外國核心期刊的正式移植,核心期刊的功能也從此時產(chǎn)生了變異,這從《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關于《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中獲得證實。該研究報告在對“中文核心期刊”的作用和應用范圍作了如下明確的定位:(1)核心期刊表可以作為期刊采購的參考工具;(2)核心期刊表可以作為圖書館的導讀和參考咨詢的工具;(3)核心期刊表可以作為評價學術研究成果的參考工具;(4)核心期刊表可以作為讀者投稿的參考工具;(5)核心期刊表可以為文獻數(shù)據(jù)庫選擇來源期刊提供參考依據(jù)[1]。從“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上述對核心期刊的功能定位可以看出:中國的核心期刊相對外國的核心期刊而言,其功能從兩項擴展到五項,即從導購、導讀功能擴展到評價研究成果、作者投稿及文獻數(shù)據(jù)庫選擇來源期刊等方面的參考功能。在上述擴張的三項功能中,有兩項的負效應是較大的,那就是“評價研究成果”和“讀者投稿”的參考功能。這兩項功能定位雖然沒有直接說明凡是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都是高水平、高質量的,讀者選擇這些期刊發(fā)表論文就能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事實上是:話雖不這么說,意卻在其中。從而導致了人事管理部門將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作為評定職稱的條件之一;學籍管理部門則把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多少篇論文作為獲取學歷、評定學位的主要依據(jù)或主要依據(jù)之一;教育管理部門也把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多少篇論文作為授于某高等學校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等等的條件之一;后來還擴展到基金項目結題時也要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多少篇論文才能進入鑒定程序,等等。
筆者認為,上述核心期刊的功能擴張是我國在對核心期刊移植過程中人為地使其功能產(chǎn)生畸變,就像生物體的基因突變一樣,是不正常的,對中國的科學研究事業(yè)發(fā)展是不利的。理由有:
1. 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并不是每篇都具有所謂“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質量”。以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多少篇論文當作評定職稱、學位和認定學歷以及申請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甚至當作基金項目是否給予結項等等的依據(jù),是非常不妥的。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即使在整體水平上比一般公開刊物要高一些,但絕對不能保證其所發(fā)表的每一篇論文都比一般公開刊物發(fā)表的論文水平高。原因有:第一,核心期刊稿源的學科結構比較復雜,內容涵蓋面也十分廣泛,每個責任編輯的選稿范圍都達到幾個學科,而責任編輯又不都是通才,不是對每種專業(yè)知識都精通,而總編的審稿范圍更廣,面臨的學科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通才也難以保證把好每篇論文的質量關、水平關。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的責任編輯、總編們以及聘請的審稿專家,很少是通才型的,怎么保證其所選用的稿件每篇都能達到很高水平?更何況,要達到什么樣的學術水平的論文才能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國家也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一個被學術界公認的具體標準(客觀上也無法規(guī)定一個統(tǒng)一的具體標準),責任編輯的選稿、總編及審稿專家的審稿就只能憑自我感覺作出選與不選,用與不用的決定。所以,根本找不到什么具體的依據(jù)證明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每篇都比其他公開刊物發(fā)表的論文學術水平要高。而千千萬萬的研究人員、研究生、教授們評職稱、評學位、基金項目的鑒定,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的申請都是一種關系到自身命運和關系到整個國家科研事業(yè)發(fā)展及人才培養(yǎng)的極為嚴肅的事情,這種極為嚴肅的事情卻被“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多少篇論文”這種極不嚴肅的標準決定,妥否?第二,在學術期刊靠收版面費來維持生存和發(fā)展的年代里,核心期刊所發(fā)表的論文有些并不是因為其學術水平達到某種程度而被采用,而是因為多交版面費而被采用。筆者曾了解到多年來連續(xù)進入北大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南京大學的CSSCI來源期刊因而在國內外都很有名的名牌期刊,其用稿策略是“三個三分之一”,即免收版面費的甚至付一定稿酬的高質量稿件占1/3;按一般標準收取版面費的、學術質量一般的稿件占1/3;學術質量較差的,按較高標準收取版面費的占1/3。這個“三個三分之一”的策略效果還真不錯,不僅使其連續(xù)多屆摘取三個核心期刊的桂冠,而且經(jīng)濟效益也不差?!叭齻€三分之一”的策略,實質上可以解讀為“以劣養(yǎng)優(yōu)”的策略,即對劣質稿件作者高收版面費,以這種版面費付稿酬給高水平的作者,換取他們高水平的論文;而水平一般稿件的作者交的版面費則維持期刊日常的必要的開支。筆者暫不談論用這一策略來辦學術期刊是否妥當,而是在提醒讀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即使是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并不是每篇都是達到一定學術水平的好論文,以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多少篇論文作為評定職稱,評定學位,認定學歷或確定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等等的條件或條件之一,是很不嚴肅,也很不合理的做法;第三,將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與職稱及學位評定、學歷認定,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的設立等等掛鉤,會引發(fā)核心期刊選稿、用稿的不正之風。學術期刊的宗旨和職責是為科研人員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為科學研究工作者探索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獲取真理提供服務。若將核心期刊當作一種學術水平的檢測工具而與職稱評定、學位評定、學歷認定、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的設立掛鉤以后,發(fā)表論文就滲進權力關系、金錢關系等因素,責任編輯及總編們就成了作者攻關的對象,關系稿、人情稿就會泛濫。這就把學術期刊演變成了一個身份競爭、地位競爭、待遇競爭的平臺,這就等于為學術期刊做了變性手術,即由學術交流的平臺蛻變成了身份競爭、地位競爭、待遇競爭的平臺,這無疑會給我國的科學研究事業(yè)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4. 核心期刊功能的變異,破壞了學術期刊的自然生態(tài)平衡,對學術期刊本身的發(fā)展也有較大的負面影響。由于在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能成為職稱評定、學位評定、學歷認定以及設立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等等的必要條件,學校的教授及研究生都千方百計爭取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而沒有貼上核心期刊標簽的一般公開刊物,即使少收版面費甚至不收版面費也無法獲得足夠的稿源。如果沒有核心期刊功能的變異,學術期刊在稿源分布上是存在著一種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的,核心期刊的功能變異以后,由于在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能與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待遇等直接或間接地掛鉤,就造成了核心期刊的稿源嚴重過剩,而非核心的一般公開刊物的稿源卻嚴重不足,其生存與發(fā)展難以為繼,這種狀況對學術期刊的整體發(fā)展是很不利的。
二、從指標構成的角度看,目前的兩大評價系統(tǒng)也存在明顯的缺陷與不足,以其為工具遴選出的核心期
刊的權威性也受到諸多讀者和作者的質疑
目前的兩大評價系統(tǒng)是指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價體系和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評價體系(簡稱南北評價體系),這兩大評價體系在諸多的評價系統(tǒng)中是比較權威的,但從評價指標的構成上看也有明顯的缺陷與不足。
從評價指標的構成上看,目前對學術期刊的評價有單指標評價方法和多指標評價方法,單指標評價方法如載文量法、文摘量法(或轉載量法)、流通量法(指借閱次數(shù)、復印次數(shù)、下載次數(shù)等)和引文量法等。多指標評價方法是一種綜合評價方法,指標的構成一般是6~8個。目前,南大評價系統(tǒng)是采用單指標評價方法,即單以引文情況作為評價標準。北大評價系統(tǒng)則采用多指標評價方法。其指標數(shù)量在2004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達到8個。南北兩大評價系統(tǒng)除了用指標作量化評價外,還聘請專家進行定性評審。下面分別對目前兩大評價系統(tǒng)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作一些具體的分析。
(一)南大評價系統(tǒng)的單指標評價方法的優(yōu)點與不足。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以引文指標對學術期刊進行定量評價后再聘請專家進行定性評審遴選出其來源期刊(核心期刊的別名)的。這一評價系統(tǒng)在引文分析中采用四種數(shù)據(jù)對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進行測評。一是絕對被引量,即某一學術期刊所發(fā)表的論文在引文索引中的被引用數(shù)量;二是相對被引量,即學術期刊近兩年來的均篇被引率(又稱影響因子);三是期刊的半衰期,即一種期刊在某一年度的被引總數(shù)中,較新的一半文獻是在多長時間發(fā)表的。計算方法為:將該刊每一年論文被引次數(shù)除以該刊的總被引次數(shù)得到的百分比,然后從最近年開始累計百分比,當達到被引總數(shù)的50%時,所花費的年限就是該刊的半衰期;四是期刊的影響廣度,即某一學術期刊在引文索引中被多少種其他期刊所引用。
實事求是地說:南大評價系統(tǒng)的單指標量化評價方法是有較多優(yōu)點的,主要表現(xiàn)在:其評價的客觀性比較大,人為的主觀因素比較小。用被引指數(shù)來分析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其客觀性是比較可靠的,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某一學術期刊要想以“攻關”的手段來增加其被引量還無法做到,只要評價機構本身拒絕攻關,做到絕對公正,評價結果還是能基本上保證其準確性的。二是該評價系統(tǒng)采用四組數(shù)據(jù)來分析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從影響強度、影響均度、影響時限、影響廣度等多方面的定量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較之單以載文量、摘文量、流通量、絕對引文量等單指標評價方法顯得更加完善和科學。但其局限性也是比較明顯的。第一,單純用被引指數(shù)來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基礎研究這一類論文的學術影響力,應用類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很難從被引指數(shù)中反映出來。而事實上,應用類論文如果被采用,其在社會實踐中的影響效應是非常大的。但由于應用性論文研究的問題大多都比較具體,在說明客觀象時很少帶有普遍性,其提出的原理普適性也不大,作為理論依據(jù)而被別的論文引用卻是很少的。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大名鼎鼎的經(jīng)濟學家其研究成果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企業(yè)采用后,實踐效果很好,社會實踐影響很大,但其論文發(fā)表后被引量卻較小的原因。比如,吳敬鏈、劉國光、胡鞍鋼等經(jīng)濟學家,其研究成果有較大部分被政府采納,并產(chǎn)生了很大的社會實踐影響,其中胡鞍鋼曾經(jīng)獲孫冶芳經(jīng)濟學獎,吳敬鏈、劉國光獲首屆中國經(jīng)濟學獎,但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的作者被引排名中,卻是很靠后的。胡鞍鋼排名第34;吳敬鏈排名第80,劉國光則榜上無名。這是單指標評價體體系的局限性的表現(xiàn)之一。第二,從“引用效應”的角度考慮,有些作者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撰寫論文專門發(fā)表雖然沒有政治敏感性,但明知是謬誤的論點,另外一些作者為了批判其論點,也不得不在論文中將其引用出來,從而導致學術期刊的否定性引用量增大。在目前,在“核心期刊”、“來源期刊”的稱號決定著期刊命運的情況下,不能完全否定某些學術期刊為了提高被引量而發(fā)表那些有明顯謬誤的論文來提高整體被引指數(shù)的現(xiàn)象存在。這樣,就會出現(xiàn)充斥歪理的論文容易發(fā)表,而闡述正確觀點的論文卻難以發(fā)表的不正?,F(xiàn)象。這對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品位和我國整體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從以上分析可知,單指標的量化評價方法有其優(yōu)點,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陷與不足。加上又與專家的定性評審結合起來,人為主觀因素增加,使其客觀性也打折扣,人事管理部門、學籍管理部門將其當作標準性工具來評判研究人員、研究生及教授們的學術水平和業(yè)績,是不嚴肅的。
(二)多指標評價體系。多指標評價體系包括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評價體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的評價體系。筆者在此文以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為對象分析多指標評價體系的優(yōu)缺點。
北大評價體系由以下八項指標組成:被索量、被摘量、引文量、影響因子(即均篇被引率)、被摘(被轉)率、獲獎量、被檢索工具收錄情況等。在通過各種統(tǒng)計工具及方法獲取這些指標的數(shù)據(jù)后,再采用模糊數(shù)學的方法進行綜合處理,得出核心期刊的初選表,在此基礎上再聘請專家進行定性評審,把定量評估和定性評審的結果進行方陣式排隊,再將處于核心區(qū)的學術期刊稱之為核心期刊。
客觀地說,北大評價系統(tǒng)采用多指標進行綜合的定量評估,再加上專家的定性評審,其優(yōu)點體現(xiàn)在其評價的全面性上,克服了單指標評價片面性的缺陷。其缺點是因為在其八大指標中有三項人為的主觀因素比較大,其客觀性顯得不足。比如,文摘量(或轉載量)這項指標,其人為的主觀因素比較大。筆者是一名核心期刊的責任編輯,經(jīng)常有作者打電話來說,我已與某某文摘的編輯(或總編)約好了,你若能幫我發(fā)表,肯定能轉載。我在2005年編發(fā)了兩篇這樣的論文,結果真的被轉載了。事實上,為了提高轉載量,作者或學術期刊的編輯及負責人向各種文摘的負責人及編輯“攻關”的現(xiàn)象并不少。轉載量這一指標的人為因素是很大的,當然,以轉載量為基礎算出的轉載率的人為因素也較大。同樣獲獎數(shù)這項指標其人為主觀因素也不容否定,為了獲得某等級的獎項,作者千方百計取得評委的聯(lián)系方式,然后對評委進行各種方式的“攻關”現(xiàn)象屢見不鮮。由于上述三項指標的人為因素較大,使整個評價體系的客觀性就受到影響,其權威性也就打折扣了。
三、核心期刊和來源期刊的功能定位要準確和科學
核心期刊的功能怎樣定位,是恢復原來的導讀、導購功能,還是將其定位為一種對研究人員、研究生及大學教授們的職稱評定、學位評定、學歷認定、業(yè)績認定的標準性檢測工具?是目前爭論比較激烈的問題,這種爭論不僅僅在學術界的范圍內,已經(jīng)擴散到社會各個領域。關注這一問題的人也不僅僅是研究人員、研究生和大學教授們,新聞出版界和編輯職業(yè)界有不少人都在不斷討論這一問題。筆者認為,目前人事管理部門、學籍管理部門、教育管理部門及基金項目的管理部門的誤用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的功能,是很不妥當?shù)?。理由如上所述:即使被某一評價系統(tǒng)確定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的學術期刊在整個學術水平上比一般學術期刊高出一些,并不意味著其所發(fā)表的論文每篇都比其他刊物發(fā)表的論文水平高,將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論文用來判斷研究人員、研究生、大學教授們的水平顯然是不合適的。他們的學術水平怎么樣,要看其所寫的具體論文,而不能看其論文發(fā)表在什么期刊。這個道理連小孩都會明白,為什么這種誤用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功能的做法就改不過來呢?筆者對此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即使各種評價系統(tǒng)遴選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對學術期刊提高學術質量或學術水平有激勵作用,但是,核心期刊也好,來源期刊也好,其功能還是回歸核心期刊發(fā)明者的初衷為妥,即要恢復其導購、導讀的功能。筆者認為,恢復其最初的功能還是對學術期刊有激勵作用的。因為,被遴選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的學術刊物購買的人多了,閱讀的人多了,發(fā)行量也會增大,其生存的環(huán)境也會更好。為此,筆者呼吁,人事管理部門、學籍管理部門、教育管理部門、基金項目管理部門等應盡快放棄誤用核心期刊、來源期刊功能的做法,不要將其當作一種標準性的檢測工具來使用。
四、構建遴選核心期刊、來源期刊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
筆者認為,構建遴選核心期刊、來源期刊的評價指標體系要遵守兩個原則:一是盡量采用量化指標,少用或不用定性指標,盡可能地將人為主觀因素降至為零。二是指標的選擇要全面,既要有評價學術影響力方面的指標,又要有評價社會實踐影響力的指標。根據(jù)上述原則,筆者以為:不宜采用摘文量、轉載量、摘文率、轉載率、獲獎量等人為主觀因素含量較多的指標,也不宜繼用專家的定性評審方法。筆者以為,構建新的學術期刊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被引用情況,具體指數(shù)可采用南大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四組指數(shù),這種方法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二是被采納(或采用)及其實踐效果情況,具體指標內容或數(shù)據(jù)的采集處理有待進一步研究,由于篇幅的局限,本文不可能在此文作詳細的探討。這方面的指標可以客觀地評估學術期刊及論文的社會實踐影響力。將這兩方面的指標內容結合在一起,就能比較客觀、全面地評估學術期刊及論文作者的綜合影響力。但應注意一點,就是社會實踐影響力的各項指數(shù),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示出來,而要證實其實踐效果,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這項指標的評估周期要適當延長,同樣,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的評價周期也要相應地延長。筆者認為:五年一個周期比較合適,一篇應用性學術論文提出的建議被采用后,實踐效果如何,五年時間基本上看得清楚了。
[參考文獻]
[1]戴龍基,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姜曉輝,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