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中,學界一般認為天概念在老子和莊子的視野和言語中是單緯度的,即僅僅是自然之天。事實上,老子與莊子的天概念同時兼具宗教之天與自然之天兩種內涵,既是被人們事奉的宗教之天,又是包括自然現(xiàn)象在內的自然之天。在老莊的哲學體系中不是矛盾的,與其最高哲學范疇“道”也是一致的。
關鍵詞:天;自然之天;宗教之天;老子;莊子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6-0095-04
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討論的主要問題,馮友蘭先生曾總結出“天”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五種涵義:“物質之天”、“主宰之天”(“意志之天”)、“命運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他還用唯心與唯物的二分方法把這五種內涵歸結為兩方面:唯心主義者所說的“天”是“主宰之天”或者“義理之天”,而唯物主義者所說的“天”是“物質之天”或“自然之天”。[1]物質之天也就是自然界存在的天,對于古人來說,它與自然之天是一回事,因為在古人眼里,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四季更替等現(xiàn)象都屬于天之運行的范疇,古人沒有對大氣構成之天與自然現(xiàn)象進行區(qū)別對待。命運之天,即個人或某個集體的運氣一般被理解為天命,即天的命令使然,所以可并入主宰之天。通常唯物主義者也不會認為人類社會的道德法則來自那個高高在上的蒼蒼之天,只能來自人類社會的內部,只有唯心主義者才會把道德法則歸于天意,所以義理之天也可并入主宰之天。古人對于主宰之天的態(tài)度就是把它當作宗教信仰的對象,為了更加明確的緣故,我們且把主宰之天稱作宗教之天,與自然之天相對,看作“天”的兩大內涵。
學界一般都認為老莊的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即使有時候也指另外一種涵義,也僅僅是老莊的思想體系里存留的不徹底或矛盾的地方。那么,老莊的天果真僅僅是自然之天嗎?
一、歷史背景
夏商及其以前的人們認為天是最高的神,天的命令不可違抗,只能盡心盡力地順從,才能得到天的福佑,否則會受到天的懲罰。天的宗教性特征十分突出。西周除了繼承夏商兩朝宗教之天的天概念之外,增加了自然之天的內容,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成為天意的載體。此時的天概念已經不能單純地說是宗教之天,而是已經初步具有了宗教之天和自然之天的兩重涵義。[2]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禮崩樂壞,諸侯、大夫紛紛越級祭祀不該由自己祭祀的神靈。在這種混亂的狀況中,人們的觀念意識,包括對天概念的理解與信仰等,也得不到統(tǒng)一,由此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許多流派,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影響。這些流派在天概念問題上既有相同和相通之處,又都有自家獨特的一面,他們或者繼承三代以來的傳統(tǒng)觀念,或者另辟蹊徑,或者有所修補,呈現(xiàn)出了異彩紛呈的局面。其中,老子主張“天道自然”的觀念。
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在老子這里,“天”被學界認為指的是自然之天,這方面的例子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第三十二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保?]第二十三章同時,學界也認為,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最高的哲學范疇,“天”被置于“道”之后,道“先天地生”,那么,就首先來分析“道”是什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保?]第二十五章道本來是道路的意思,引申而具有規(guī)律的意義,例如天道,就是天行事的規(guī)律,或者說是天遵循的法則。所以說,道不象“天”那樣既是自然物,又是人們崇拜的至上神,而是一種純粹抽象的存在,或者說是一種一般性的概念。只是老子不認為天行事的規(guī)律是從天所行的事情中總結出來的,而是認為這個規(guī)律是先于天就存在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思維上的慣性,當人們從一些具體的事件中推論出某種結論時,往往再把這種結論冠于這些事件之前,并且認為這些事件正是遵照這個結論的引導而行的。這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符合事實的,但有時候也是很牽強的。他從天之行事中總結出天道這個結論性概念,又認為這個道在天之前就存在。在天概念這個問題上,他雖然認為道在天之前,但也清楚地知道,道只是天的行事規(guī)律,是一種抽象意義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天是至上神,這是毋庸置疑的,人們要事奉的仍然是天這個至上神。這也是從三代流傳下來的天概念,在這一點上,老子和孔子等思想家的意見是一致的。后世的研究者又成了旁觀者,認為老子的道是其哲學的最高范疇,從而取消了天在老子思想中的至上神地位,是不符合老子原意的。因為老子主張“事天”:“治人事天莫如嗇”[3]第五十九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3]第七十三章也是對天的意志全能性的明確表述。
老子還認為天道提倡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3]第七十九章 老子明確天道具有賞善的作用,這是周朝以來包括孔子所持有的宗教觀念。天道賞善,歸根到底還是天在賞善。所以說,老子的道是對傳統(tǒng)天概念以及“以德配天”思想的發(fā)揮?!渡袝分杏小疤斓栏I频溡钡脑挘蹲髠鳌分幸苍霉艜械脑挘骸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等,認為“神所憑依,將在德矣”[4],把德行看作是能夠獲取天助的必要條件?!秶Z》中也引用過古書的話:“天道無親,唯德是授”[5],并對君王的德行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老子仍然是繼承了傳統(tǒng)的天概念。
老子最著名的論述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第二十五章,自然,就是說每件事情之間沒有因果聯(lián)系。天地無所謂對哪些人仁慈而特意顯現(xiàn)照顧,它“以萬物為芻狗”[3]第五章,一視同仁,不是像孔子提倡的那樣,人們以禮分為各種等級,又要按禮行事,天也只會眷顧那些在禮上居于優(yōu)勢地位的統(tǒng)治者。這樣一來,自然現(xiàn)象就不再是天的目的性很強的行動了。傳統(tǒng)觀念認為,天道“賞善罰惡”,天以各種自然現(xiàn)象顯現(xiàn)對人事的意見,人根據(jù)自然現(xiàn)象的情況,省察得失,指導行動。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有對傳統(tǒng)觀念的反叛。正是在這一點上,老子往往被后世學者誤認為是無神論,其實只是在老子這里,所謂的天的行事規(guī)律有了變化,不再事事顯現(xiàn)對人們的指導,而是自然地在那里,好像有的人性格外向多語,而有的人內向沉默一樣。
和孔子等思想家在天概念上的相同相比,在天的行事規(guī)律即天道上的不同就顯得非常醒目,由天道的不同引申出的治國原則也顯示了極大的差別,孔子把“以德配天”的“德”發(fā)展為“仁”的學說,并提出了種種“仁”的具體做法,來順應天的意志。老子卻認為總的來說,天道自然無為,所以人們也應該效法天道,清靜無為。這個差別如此巨大,以至于成為儒道學說相區(qū)別的標志。
司馬遷總結老子學說的宗旨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保?]就是說治國者以清靜無為的原則達到民眾自然向善、歸于正道的目的。與老子治國原則對立的就是孔子的以禮治國。老子認為仁義禮智,都是動亂的根源[3]第六十五章,所以要求“絕圣棄智”、“絕仁棄義”,使整個社會回到質樸的狀態(tài):“見素抱樸,少私寡欲”。[3]第十九章那么,用什么來治國呢? 老子認為,應該用“道”,因為:“大道廢,有仁義”[3]第十八章,仁義禮智的推行,正是由于大道的缺失。所以,要把國家治好,就必須以老子所謂的道治國,此道也正是“天”之道。道在老子這里有人之道和天之道,更多時候指的只是天之道: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保?]第七十七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保?]第九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然而善謀?!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3]第八十一章這些地方的的“天”顯然指的不僅僅是自然之天,而是有某種意志的、值得人類效法的宗教之天。
三、天道自然
在老子之后,司馬遷把莊子的思想概括為“自然”二字:“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5]“亦”字顯示出他認為莊子和老子的思想一樣歸之于自然。這就是說,在天這個至上神的個性體現(xiàn)上,莊子和老子一樣認為天是個“內向沉默”的神,并不具體對人事做出指導,和孔子、墨子的天以自然現(xiàn)象來顯現(xiàn)自己對人事的意見不同。
莊子用大量的事例來說明天道自然的道理,他認為,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一切現(xiàn)象都像天風吹籟,雖“吹萬不同”,但“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7]齊物論;五行之性:“木與木相摩則燃,金與火相守則流”[7]齊物論;草木的生長:“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7]外物;動物的運動:蚿以萬足行,是“予動吾天機”;蛇無足行,“是天機之所動”[7]秋水;動物的形態(tài):“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7]天運;人的美丑,是“美者自美”,“惡者自惡”[7]山木;直到“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7]知北游所有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自我進行的,沒有誰在背后指導,也不是天意的顯現(xiàn),或者說是天道自然的顯現(xiàn)??梢哉f,天道自然的觀念有助于天概念中加入更多的“自然之天”的元素。
雖然莊子更加明確了天道自然的觀念,但他與老子一樣不否認萬物之上的那個至上神,那個“造物者”。萬物都“受命于天”[7]德充符,所以人的死生與日夜的循環(huán)都由天命決定,都是人所不能干預的,因此人們把天當作父而終身崇拜:“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7]大宗師
承認道在天之上的同時,人們還要以天為父而終身愛戴他,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莊子對天這個至上神的信仰。莊子還借巫咸昭之口說:
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兇。[7]天運這說明,地上的君王仍然要順應天意行事,只是這個天意不是孔孟所認為的仁德,而是清靜自然。
另外,莊子提出“莫為”與“或使”的問題來做輔助說明:“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議,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7]大宗師莊子既反對了或使說,也批評了莫為說。“或使”就是說有個超越萬物的實體,是萬物生成、變化的原因[8],這個實體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往往指的是“天”。例如《尚書#8226;周書#8226;洪范》中的“休征”、“咎征”就是天意的表現(xiàn),是在天這個至上神的指使下運行的結果?!澳獮椤本褪钦J為物的運動只是自身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與外物無關,當然也不是誰指使的結果,完全取消了天作為至上神的作用。應該闡明的是,對于天作為至上神的存在,老子和莊子都是肯定的,從這一方面來說,他們持“或使”說,而反對“莫為”說。但是,對于萬物的運行變化來說,沒有了天意的指導,全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發(fā)展的,所以也可稱得上“莫為”。但“莫為”只有在“或使”的前提下才可談及,否則的話,“莫為”就把天這個處于最高支配地位的神也“莫”掉了??梢哉f,在宗教占主流地位的古代社會里,不可能有完全離開“或使”的“莫為”。從廣義上來說都是“或使”,從狹義上來說,在“或使”的大前提下,才有“或使”說與“莫為”說的區(qū)別。從廣義上說,莊子持“或使”說,從狹義上說,莊子又持“莫為”說,簡單地把他劃歸到任何一邊都是不全面的。所以莊子認為“或使”與“莫為”都不完全正確,他說:“或使莫為,在物一曲”,“或之使,莫之為,未免于物,而終以為過”[7]則陽,提倡“以天為宗”[7]天下,“法天貴真”。[7]漁父
由于天是如此地吝嗇對人事的指導,君王也應該效法天之無為,對國家實行無為而治:“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7]天地 君王需要以德為本,而成于對天的效法,即成于無為的治國原則。這才是“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7]天道,才能“德配天地”[7]人間世,當然,老子、莊子的“德”和孔子、孟子的“德”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莊子明確提出:“知其不得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7]人間世所以,莊子提倡不能以人為來毀滅天性,君王對待百姓應該實行“天放”,即自然放任,這是對老子“絕圣棄智”、“絕仁棄義”思想的發(fā)揮,也是對儒家進一步的否定。
天人關系在莊子這里也包括天性與人性的關系,莊子對人性問題進行了探討,同孟子一樣認為人性是天賦與的,但同一個天賦與人的天性在莊子和孟子這里卻有很大的不同。在孟子那里,天成就了人的仁義禮智,即善性。在莊子這里,造物主即天成就人,即成就人的天性,天性什么樣,他就是什么樣的人:“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故使彼?!保?]列御寇莊子并不認為天成就的人性或天性是善性,而是無所謂善惡的: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保?]秋水此處的天性與天然的意思相近,相對于天性的是人為,莊子同老子一樣反對人為,提倡不以人為毀滅天性,即勿“以人滅天”[7]秋水,謹守天性不要喪失。無為才合乎天性,所以能達到“人與天一”。[7]山木
四、結論
從以上對三代以來諸多思想家天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些思想家的意識里,自然之天與宗教之天沒有分開過,一位思想家或許會對天的某個側面考察較多,卻不曾動搖過兩點:一是對天的信仰,或者說對宗教之天的信奉;二是自然現(xiàn)象是在天的統(tǒng)轄下運行,不同之處在于自然界的運行或者是天意的顯現(xiàn),或者是自然而然與天意無關。以往之所以認為某位思想家的體系里存留不徹底或矛盾的地方,乃是對天概念沒有分析清楚。如果把天概念看作自然之天和宗教之天的綜合,天人關系問題上的悖論也隨之而解,作為自然之天,天人關系包括自然界與人的關系等;作為宗教之天,天人關系包括天性與人性的關系、天與社會普遍規(guī)則的關系、天與理想人格的關系、天與君王的關系等。每一層關系都是天人關系問題的子問題,都是對天人關系某一側面的考察。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
[2] 侯艷芳:春秋以前的天概念.殷都學刊[J].2007(3):148-151.
[3] 老子#8226;第三十二章[M].
[4] 左傳#8226;僖公五年[M].
[5] 國語#8226;晉語六[M].
[6] 史記#8226;老子韓非列傳[M].
[7] 莊子#8226;齊物論[M].
[8] 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M]//馮契文集#8226;第四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