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分析Nonaka關于知識的分類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知識創(chuàng)新SECI模式所存在的不足:首先是通過可表性和易表性對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進行區(qū)分與實際過程不符;其次是知識創(chuàng)造不一定是一個四階段依次螺旋上升的過程,指出了Nonaka關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分類標準是動態(tài)的,模糊的不利于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有效區(qū)分,因而不利于對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的研究。據此提出按是否已表的標準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進行定義,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對SECI知識創(chuàng)造機制模型的改進。將融知創(chuàng)新巴和共享轉移巴引入SECI知識創(chuàng)造機制模型,多樣化了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而原SECI只是其中一個特例而已。
關鍵詞: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轉移;知識分類;SECI
中圖分類號:F0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4-0077-04
企業(yè)知識創(chuàng)造機制的研究中,被引用最廣泛和最有說服力的核心理論是日本學者Nonaka等人提出的知識創(chuàng)造螺旋SECI模型,該模型提出了知識的四種變換模式,分析了知識轉移和創(chuàng)造活動的過程。但SECI螺旋模型并非完美,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進。本文認為,Nonaka的理論存在著兩個被學者們忽略的關鍵缺陷:首先是對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定義不合理;其次是知識的創(chuàng)造過程并不一定是一個四階段依次螺旋上升的過程。
一、SECI模型
由日本學者Nonaka 和 Takeuchi 于1995年提出的關于知識創(chuàng)新的SECI模型是知識管理領域最廣為接受的理論。兩位學者從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相互作用關系出發(fā),提出知識創(chuàng)新就是在這種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1]這個模型概括了知識之間的四種轉化過程,具體而言,包括(1)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的社會化過程,主要通過企業(yè)文化氛圍和有效的知識傳遞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2)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的外部化過程,又稱編碼化,主要通過對人腦中存在的隱性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以編碼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3)顯性知識-顯性知識的組合化過程,主要是將現(xiàn)存的顯性知識通過組合形成新的系統(tǒng)化的顯性知識;(4)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的內部化過程,主要通過人在工作中運用顯性知識的體驗來形成。新的知識正是在這兩類知識不斷轉化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SECI模型(見圖1)的提出,使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Nonaka所著的《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中,列舉了松下公司的面包機案例:田中以制作大阪最好的面包而出名的大阪國際飯店作為樣板,拜該飯店首席面包師為師,研究了作為核心技術的揉制技術,并與項目工程師合作,提出了系統(tǒng)的新面包機制作說明書,而這種全新的面包機能成功地復制面包師的揉制技術,使產品達到相同的品質。[2]在此案例中知識轉移的路線是:面包師→田中→項目工程師→面包機制作說明書。
二、Nonaka關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定義的合理性分析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范圍界定是SECI模型知識創(chuàng)造機制探索的基礎。 Nonaka認為知識的可表性或易表性是區(qū)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標準,然而,這種定義將導致SECI模型在實踐中運用的混亂,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探討。
Nonaka認為顯性知識是可用正式的系統(tǒng)的語言來表述,可以用數據、科學公式、說明書和手冊等形式來共享的知識。[3]它容易被處理、傳遞和儲存。而隱性知識卻是高度個人的,難以編碼及溝通的知識,基于經驗而得來。它只能在特定條件及區(qū)域內通過活動進行傳播;通過人的觀察、模仿及實踐獲得;通過學徒式的培訓及面對面的互動方式進行傳播;通過人的流動得以在組織間進行轉移。主觀洞察力、直覺和預感就屬于這類知識。
為了檢驗Nonaka關于知識分類的合理程度,本文結合Nonaka本人給出的知識轉移和創(chuàng)造的案例進行分析和檢驗。
按照Nonaka的SECI的模型,面包機制作案例中的知識鏈應該表述為:面包師的隱性知識——田中的隱性知識——田中不完善的顯性知識(結合項目工程師的隱性知識)——系統(tǒng)的顯性知識(面包機制作說明書)。
在這條知識鏈上發(fā)生知識轉移的起點和關鍵是面包師向田中轉移知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師傅通過口傳身授轉移的知識有些可能是難以可用正式的系統(tǒng)的語言來表述的,如手感,力度等,但有些是可用正式的系統(tǒng)的語言來表述的,如面和水的比例等,所以按照Nonaka關于知識分類這時轉移的就不僅僅是隱性知識而是隱性和初步顯性知識。
面包師的知識轉變?yōu)樘镏械闹R后,田中開始嘗試將它化為書面的顯性知識,同時將制面包技術轉化為全新面包機的制造知識。這是一個從不完善的書面顯性知識到完善系統(tǒng)的書面顯性知識的過程,其中需要結合其他相關項目工程師的知識,但此時項目工程師的知識不僅包含Nonaka關于知識分類中的隱性知識還包含顯性知識,如機械原理,電子技術等。
結合以上對面包機制作過程的分析,依據Nonaka的知識分類標準,可得到其實際知識鏈模式:
面包師的隱性和初步的顯性知識——田中的隱性和尚不完善的顯性知識(結合項目工程師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系統(tǒng)的顯性知識(面包機制作說明書)。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Nonaka知識分類標準存在以下四點不合理之處:
1.如果按照Nonaka知識分類標準,被廣為接受的Nonaka的知識創(chuàng)造(SECI)模型的知識轉移過程將與實際知識鏈不符。
2.該分類標準對于不同人以及不同時刻,顯性隱性的界定都是在變化的,會導致定義不統(tǒng)一。如果對于面包師來說,原來制面包技術是無法表達出來的,那么它就是隱性知識,但經過田中的學習轉化為田中的知識后,該知識對于田中來說是可以表達的,所以按定義制作面包的技術對于田中是顯性知識。這樣在此案例中,相同的制作面包的知識對于不同的人(面包師和田中)成為了不同的知識類型。
3.按照Nonaka的SECI的模型所得到的知識鏈實際上隱含著如下假設:面包師擁有的是不可表或不易表達的知識,但是實際上并不能排除面包師知識可表或易表但尚未表達的情況。因此如果按照Nonaka的可表或易表標準分類,知識鏈源頭將可能不是隱性知識而是顯性知識,也即不存在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知識鏈上都為顯性知識,因此失去了知識分類對于知識管理的意義。
4.如果按照Nonaka知識分類標準,對于無法表述的隱性知識將會導致雙方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那么在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的社會化(S過程)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的外部化(E過程)這兩個過程幾乎就是不能實現(xiàn)的,SECI模型也就失去了實際的意義。
因此可以認為,Nonaka知識分類中的可表或易表標準不甚合理,應當采用是否已表的標準,因為它有一個明確可以衡量的統(tǒng)一的標準。但是目前相關研究中關于知識是否已表標準的定義不確切,比如波蘭尼是否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達作為是否已表的標準就不恰當。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傳播知識的介質成為可能,比如行為演示和語言交流往往可被制作成為音像文件存于磁盤等高科技介質中,這本質上等同于編碼化,消除了語言和行為演示在知識轉移過程中的不穩(wěn)定性,因此應該將錄制成音像文件的行為演示和語言交流都歸類為已編碼化的顯性知識。但這類顯性知識并不在波蘭尼所列的顯性標準之列。
通過上面的分析本文給隱性和顯性知識做出以下新的分類定義:
顯性知識定義:在一定條件下,已通過文字、公式、圖形等表述或已通過語言、行為表述并體現(xiàn)于紙、光盤、磁帶、磁盤等客觀存在的載體介質上的知識。它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里的一定條件是指特定的時間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
隱性知識定義:在一定條件下,尚未通過文字、公式、圖形、語言、行為等表述或雖然通過語言或行為表述但未體現(xiàn)于紙、光盤、磁帶、磁盤等客觀存在的載體介質上的,完全依賴人作為載體存在的知識。它與個人的感覺、經驗、邏輯思維能力、情感、洞察力、信念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深深打上了個人的烙印,它是顯性知識的來源(這里的一定條件是指特定的時間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
三、知識創(chuàng)造機制螺旋上升過程的必然性分析
SECI模型將知識由隱性到顯性,再到隱性的這一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外在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組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內在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簡稱SECI過程[4]。該模型認為知識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一個以上四種轉換模式的依次交替,螺旋上升過程。本文對此持有不同看法,具體有以下三點:
1.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形式并非一定是以上四種轉換模式的依次交替。根據以上提到的面包機的制作過程中,面包師的知識轉變?yōu)樘镏械闹R后,田中開始嘗試將它表出化為書面的制作面包機的顯性知識。這個過程在SECI模型看來是:面包師的隱性知識→田中的隱性知識→制作面包機的非系統(tǒng)顯性知識。但是不可排除這種可能性:就是如果面包師并沒有通過田中,而是自己顯性化了制作面包機的知識,即隱性知識沒有通過社會化而直接顯性化。在這種情況下,SECI這個四種模式依次轉化的提法就有待商榷,可見四種轉換模式依次交替的提法不能包括現(xiàn)實生活中豐富的知識轉化和創(chuàng)造情況。
2.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轉換過程并非是單純的兩種知識之間的轉換。田中的面包機案例中,田中開始嘗試將從面包師那里學來的制作面包的技能表出化為書面的制作面包機的顯性知識這個過程。在SECI模型看來是田中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關于制作面包機的不系統(tǒng)的書面顯性知識過程。實際過程中田中需要查閱相關的書籍文本資料并聽取其他工程師的建議,才可能總結出部分制作面包機的書面材料。所以這個過程并非SECI過程所說的那么簡單,它需要多種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融合方能產生關于制作面包機的靈感和創(chuàng)新,最終提煉出所需要顯性知識材料。
3.在Nonaka看來,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社會化(共同化)的過程只是一個隱性知識的共享過程,知識只是量變而沒有質變,即并不存在知識的創(chuàng)造。然而事實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往往存在知識的創(chuàng)造。
這個過程一般是以傳授方的語言結合行為演示和接受方的觀察和模仿為主要傳播方式。具體過程一般為:學徒學技藝時師父往往會用語言配合演示甚至結合書面知識指導學徒學習。高明的師父會系統(tǒng)地總結自己的經驗,明確地安排弟子們學習的步驟,結合親身演示,并且通過觀察學徒的行為,有針對性地指出不同學徒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知識的創(chuàng)造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師父經常會面臨他自身以前并沒有經歷過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師父們自身擁有的知識體系亦能得到不斷的完善,進而產生新的知識。另一方面學徒往往通過觀察和模仿師父的演示并按照師父的指點練習并實踐,在自身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體驗和試錯,最終使自己掌握該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徒往往會產生與師父不同的理解即差異,這個差異可以是不足也可以是拔高(比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果是拔高也是產生了新的知識。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SECI模型的知識創(chuàng)造的四種轉換模式的依次交替,螺旋上升過程不具有必然性。
本文認為,SECI模型只描述了知識創(chuàng)新過程的一個特例,雖然通過它能讓我們了解到知識轉化、創(chuàng)新過程的實質,但它缺乏普遍的代表性。本文結合Nonaka和Ikjurio提出的“巴”的概念, [5]將其作為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的基礎,提出了一個具有普遍包含性的知識轉化和創(chuàng)新機制模型,具體如圖2所示。
在圖2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可以通過融知創(chuàng)新巴或者共享轉移巴來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新或轉化過程。融知創(chuàng)新巴是指融合各種知識并產生創(chuàng)新的場所,該場所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虛擬的。而共享轉移巴是指各種知識基本符合原貌的轉移場所,也存在客觀和虛擬兩種類型。
還是以Nonaka的面包機案例為例:首先面包師的隱性知識進入共享轉移巴與田中分享,分享的過程可能產生新隱性知識,即面包師和田中可能產生了對面包制作的新認識。然后田中將自己的隱性知識化為文字創(chuàng)造了新的顯性知識,然后田中,面包師,項目工程師三者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在融知創(chuàng)新巴中進行融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面包機制作這一系統(tǒng)的顯性知識的同時也豐富了系統(tǒng)隱性知識為下一次的知識創(chuàng)造制造了條件(面包師可能開發(fā)出更適合機械化作業(yè)的面包,項目工程師可能設計出操作更簡便、功能更全面的面包機)。
可見,各種知識的轉化過程是不拘泥先后順序的連續(xù)過程,可以是隱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或是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也可以是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或是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即知識是可以在四種狀態(tài)之間自由轉化的,不必全部經歷四種狀態(tài),而SECI過程只是其中一個經歷了全部四種狀態(tài)的特例而已。
參考文獻:
[1]邁諾爾夫#8226;迪爾克斯, 阿里安娜#8226;貝圖安#8226;安拖爾, 約翰#8226;蔡爾德, 等.組織學習與知識創(chuàng)新[M].上海社會科學院知識與信息課題組,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382.
[2]竹內弘高, 野中郁次郎.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M].李萌,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30-31.
[3] NONAKA I, 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8-32.
[4] NONAKA, UMENOTO, SENOO.Fro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 knowledge creation: A paradigm shift in business management[J].Technology In Society, 1996,18 (2):203-218.
[5] NONAKA, IKJURIO.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3):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