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捐贈的動機何在?按說,答案很簡單:扶危濟困嘛!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所以,即使是公認的答案也會有出入,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復雜起來。
2004年11月16日《北京日報》有個醒目的報道標題:《醫(yī)藥公司說話不算數(shù),協(xié)議生效三年多——500萬元捐款一分沒出》。其內(nèi)容說的是,北京齊通康生物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答應捐贈中國紅十字總會500萬元,并簽了協(xié)議。之后,中國紅十字總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儀式,聘請該公司董事長董占義為“慈善大使”,并授予他中國紅十字勛章。但是,3年多來,該公司根本沒有履行協(xié)議,也沒有任何回音,500萬元捐贈款始終不見蹤影。無奈之下,中國紅十字總會只好尋求法律渠道,將該公司告上了法庭。近日法院判決,該公司支付中國紅十字總會捐贈款500萬元,終于討回了公道。
堂堂公司董事長,竟然說話不算數(shù),捐贈動機究竟何在?其實,不說也明白。既然“慈善大使”的名分已經(jīng)冠在頭上,中國紅十字勛章已經(jīng)戴在胸前,電臺、電視臺、大報小報也已經(jīng)宣傳過了,總之目的達到了,那么,捐贈款已對自己失去積極意義,自然就可以說話不算數(shù)了!
稍加思索便知,如今社會上的類似情況,并不鮮見。例如,有的給殘疾人捐贈10元錢,竟要求組織者張榜公布其大名;有的給低保戶捐贈一桶油,也要請記者來參加;有的給貧困學生捐贈書包、文具盒,只要記者不來,活動就不開始……顯然,“有的”們的真正動機,并非什么“獻愛心”,而同樣是假借捐贈活動,來炒作自己,好使自己揚名。他們的“小付出”,不過是為了“大收入”——“買名”而已。想也難怪,怎能做“蝕本生意”呢?典型的商人心態(tài)!他們與那“說話不算數(shù)”者相比,僅是小巫見大巫,而在性質(zhì)上毫無二致。
所幸的是,在捐贈活動中,眾多有良知者仍在支撐著門面。在北京中關村街道居住的121位院士,捐款捐物、扶危濟困10多年,卻始終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例如,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科帶頭人朱起鶴院士,個人生活相當儉樸,但年年捐款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且每次都不留姓名。2004年10月,他又拿出5000元捐贈給貧困地區(qū),執(zhí)意不留自己的名字,最后由于工作人員要按規(guī)定開發(fā)票,他才答應寫上老伴的名字。因此,人們對這些院士由衷地敬佩,且有人著文贊曰:豐碑無言。在這些院士面前,那些假捐贈之名而行炒作自己之實者,豈不變成了為人所不齒的“小”?
記得,龍應臺女士曾說,她寫批評文章有“三堅持”,其中之一是“不做動機推測”。對此,我卻不以為然。因為,一般而言,動機與效果緊密相連,不同的動機,往往會有不同的效果。就說捐贈,高尚的動機,可使捐贈成為“施恩不圖報”的美德;而卑下的動機,可使捐贈成為投機商所玩弄的騙人把戲。所以,動機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