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方良
初中科學教材中提到,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會使全球的氣候變暖,即可產生“溫室效應”,教材中只簡單說明了溫室的保溫原理,學生難以理解.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溫室效應”會導致氣溫升高,筆者經過反復試驗設計了以下對比實驗,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制作曲形玻璃管,安裝單孔橡皮塞,準備兩套氣密性好的規(guī)格相同的裝置(如右圖所示),分別向兩套裝置的曲形管中注入等量的水(滴有藍墨水)至中部刻度處,并使兩端液面保持水平.
2.用錐形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立即塞上有曲形管的橡皮塞,編號為Ⅰ.另一錐形瓶中裝空氣,直接塞上有曲形管的橡皮塞,編號為Ⅱ.
3.將兩套裝置放于太陽下照射約6分鐘.
可以看到:裝置Ⅰ中曲形管的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而裝置Ⅱ中曲形管A、B兩端液面基本保持不變.
工作原理:Ⅰ號錐形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吸收太陽光的熱量,瓶內溫度升高,氣體膨脹,造成曲形管中的液面差.相比之下,Ⅱ號錐形瓶中溫度升高較少,氣體膨脹較少.
本實驗說明,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氣體增多時,確實會使全球變暖,即產生了“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本裝置把抽象的理論直觀化,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