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藝術?藝術的基本要素離不開民族、技藝和審美,合而為之即:藝術就是通過一定的技藝表現(xiàn)出本民族文化的審美理想。藝術給文化插上了審美的翅膀,使之飛往其它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民族。藝術本身就是人類在勞動中為了交流情感而產生出來的,這就規(guī)定了藝術是一種溝通人類思想感情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人類都能夠理解的共同語言,如音樂、美術、戲曲、舞蹈、建筑和園藝等等,她可以超越國界、超越民族、超越一切空間。當然,由于藝術家和欣賞者在認識上的差距,會有一些具體的作品,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難以使一些人理解,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不能交流和無法理解的藝術門類。
一、藝術的民族性問題
藝術可以像鳥兒一樣飛翔,藝術也和鳥兒一樣是有窩的,這個窩就是民族歸屬。吉普賽的歌舞藝術幾乎浪跡整個世界,在過去,她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民族性,否則,這個沒有祖國的弱小民族早就被當?shù)孛褡宓乃囆g同化了。不妨說:藝術沒有優(yōu)劣之別,只有民族之異。和文化一樣,藝術不可能被武力征服,當19世紀的洋槍洋炮征服了非洲大陸后,西方人卻被非洲的原始藝術征服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現(xiàn)代派繪畫就是得益于非洲人的原始藝術。
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是未來世界的發(fā)展方向,是當今世界走向和諧的基本要素。和諧是在界面友好的前提下,諸多事物均衡發(fā)展的結果。文化和諧的基礎是多元化,以藝術為例,由無數(shù)個支點支撐起來的世界藝術才能均衡地發(fā)展,每一個民族的藝術既是世界藝術的一個支點、又是世界藝術的一個部分,失去民族藝術特色的支點,世界藝術必然會出現(xiàn)失衡的現(xiàn)象。藝術的民族性關系到世界藝術的豐富性和存在的意義,也關系到該藝術的生命。
由于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某些藝術“死亡了”,大致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該藝術的社會功用和傳承人沒有了,如古代的巖畫藝術基本上失傳了,幾乎沒有巖畫藝術創(chuàng)作了。這種情況在20世紀依舊存在,如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上海興起的月份牌年畫在幾十年后漸漸消失了,好在這些消亡的藝術在技藝上沒有秘訣,比它復雜的技藝可以使其藝復蘇,但產生這些藝術的文化背景已不同以往。其二是某個藝術被別的藝術同化了,其藝術原來的民族性已經沒有了,如公元前一世紀至六七世紀的古代印度佛教的阿旃陀石窟繪畫間接影響到了中國敦煌石窟的壁畫藝術,敦煌壁畫汲取外來藝術后在唐代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壁畫藝術特色,一直傳承并影響到今天的工筆人物畫??墒牵捎谧诮痰脑?,現(xiàn)在的印度教已不是一千多年前的佛教了,阿旃陀的壁畫藝術已與今天的印度繪畫失去了內在聯(lián)系。今天有一些民族文化的基因漸漸退化,如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和毛利人等民族的藝術面臨著被西方藝術同化的局面,美洲和澳洲國家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但問題的關鍵還在于,這些民族的后裔是否還能像他們的祖先那樣有著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意識。特別是在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國際間的經濟發(fā)展將國際社會聚集成一個大村莊,藝術的民族性問題將更為艱巨地擺在弱小國家和民族的面前。
藝術是一個民族文化基因的載體,無數(shù)個基因構成了這個民族的精神特質、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等,這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基因是眾多民族藝術之間區(qū)別的基本標志。民族藝術可以汲取許多外來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應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一旦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基因,這個藝術就不再屬于這個民族了。如中國傳統(tǒng)式的建筑可以接受西方的建筑材料,甚至吸收建筑內部的功能設施,但中國建筑講求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不能丟失,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元素如四合院和后花園的布局、坡頂、廊柱、斗拱等都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思想。正因為這些,才引得西方建筑學家的青睞,成為世界建筑藝術里一個獨立的體系。沒有民族文化基因的藝術是沒有靈魂的藝術,而沒有靈魂的藝術是缺少感染力的。
藝術元素傳達出民族文化的基因,無數(shù)個藝術元素與文化基因的統(tǒng)一就是藝術的民族性。藝術的民族性是藝術存在的基礎,民族性上升到最高層位就是民族責任感,一個對自己的民族沒有責任感的藝術家不可能對世界擁有良知、抱有真情。如果托爾斯基沒有一顆偉大的俄羅斯民族之心的話,他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巨著不可能一直震撼到今天的世界。魯迅的《藥》、《阿Q正傳》等小說在大聲喚醒關在鐵屋子里的人們,這正是他逝世后覆蓋其遺體上的三個字“民族魂”的體現(xiàn)。藝術的民族性是進行民族間藝術交流的前提,沒有民族性的藝術也就失去了交流的內容和形式,就如同一只空杯無法與任何飲品進行比較和交流一樣。
因而有一句話常被引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睋Q言之,越是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面貌的藝術就越能被異域所接受。有例為證,在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我國在巴黎舉辦大型文物展覽《神圣的山峰》,當中方策展人向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問及最欣賞哪幾幅山水畫時,法國總統(tǒng)指出的十余件山水畫竟然都是一級甲等文物。2007年是“中比文化之春”,在北京和布魯塞爾舉辦的大型繪畫展覽《中國·比利時繪畫500年》,歐洲著名的油畫家、比利時策展人呂克·杜芒斯先生看到清初石濤和八大的作品時,驚異之極,他說,在三百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了非常成熟的現(xiàn)代藝術,他們是有理論的!
二、藝術的多樣化問題
無數(shù)個民族產生出無數(shù)種民族藝術,藝術的民族性加強了,藝術才能出現(xiàn)多樣性的局面,才能形成藝術交流的基本條件,這符合藝術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藝術的多樣性是建立在多種民族的基礎之上,其多樣性有兩個層面:
其一是藝術種類的多樣性。一種藝術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她必須和多種藝術門類并存并且相互交流著,才能形成符合當時潮流的時代風格。沒有一個民族只有一種藝術,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為例,她們除了舞蹈之外,不可能沒有其他藝術,因為與舞蹈相伴的是音樂,舞蹈要敘事,就必須有詩歌等文學,舞蹈的形象要被留存下來,就需要繪畫,等等。
其二是各類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藝術的風格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民族、地域而異,民族風格之下,體現(xiàn)了不同地區(qū)的地域風格、時代風格、個人風格等等,這也是同類藝術之間的交流的基本前提。
藝術的多樣性不僅是藝術本身發(fā)展的需要,而且是當今世界格局所決定了的。國際政治的多極化是因為世界經濟利益和經濟發(fā)展不均衡所決定的,也折射出國際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必定反映出藝術的多樣性,這是和諧世界的基本定律。政治上單邊主義的結果只能是文化上的大國沙文主義,單邊主義將打破世界政治力量的均衡,一個失去均衡的世界是不可能和諧的。因此,藝術的多樣化和民族性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問題,已經是國際戰(zhàn)略發(fā)展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這一環(huán),通過文化藝術將全世界弱小國家和民族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也使各個強國和大國聽到她們藝術化了的心聲,這就形成了在國際范圍內的藝術交流。
三、藝術交流的形式
立足于東方看世界,主要有以下三大類藝術交流的形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相信還會出現(xiàn)更多的交流形式。
一、民族之間的藝術交流。
民族間的藝術交流大致有四種類型:
1.東西方的藝術交流。由于東西方民族藝術的基因相差較大,這種交流的結果,大到產生新的藝術種類,小到形成新的藝術流派。長期以來,中國藝術不是在真空中封閉發(fā)展,她每一次大的發(fā)展都是與域外民族的交流密切相關。如清代康乾時期歐洲傳教士在宮中傳播了西洋繪畫的透視、解剖等技藝,將宮廷繪畫的寫實技能推向了歷史的峰巔。東方的園林藝術在18世紀傳播到了歐洲宮廷,又從歐洲宮廷波及到貴族家庭,形成了一整套的設計和管理模式,西方才具有了完整意義的園林藝術。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大拉近了。直到今天,歐美中產階級舊式住宅的后面都有一個優(yōu)雅的小花園,他們會津津樂道地說起這種生活方式來自于明代中國江南的文人。又如法國19世紀印象派的產生是取自日本浮世繪對線條、色彩的理解,當時出口到法國的日本瓷器是用廢棄了的日本浮世繪作品作為包裝紙。
2.中外民族間的藝術交流。比起東西方之間的藝術交流,中華民族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藝術交流的歷史條件要便利得多,其性質是東方民族之間的藝術交流。向西:由于地理因素等原因,處在中國西部周邊的國家和民族與西方民族有更多的聯(lián)系,中國從她們那里間接地獲得了西方藝術的基本樣式。如敦煌藝術的產生和發(fā)展就結合了中國、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和民族的藝術。再如北齊時期,來自曹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曹仲達將佛像畫“其體稠迭、衣服緊窄”(俗稱“曹衣出水”)的造型風格傳到中國北方,實際上這是受到古希臘雕刻影響的藝術語言。向東:中國明代的折扇繪畫就是來自新羅的藝術樣式。日本繪畫的淵源也可以上溯到中國的隋唐宮廷繪畫。
3.中華民族內部的藝術交流。古代中華民族之間主要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藝術交流。如胡旋舞在唐代宮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據(jù)《舊唐書》記載:“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奔础昂琛?,其特點是疾轉如風,是古代哈薩克人的民族舞蹈,在唐代入宮,影響到宮廷舞蹈,許多民族的舞蹈家都學會了這種舞蹈語言,直到今天,它還是西北許多少數(shù)民族舞蹈的重要表現(xiàn)語言之一。
元代許多西域民族研習漢民族的書畫藝術,并且成為當時書畫藝術的領軍人物,如繪畫有高克恭,他是畏兀兒人(今維吾爾族),成為元代米氏云山的代表畫家,和他同屬一個民族的邊魯,則在水墨細筆花鳥畫中占據(jù)鰲頭。在書法方面,有來自新疆的康里巎巎(音nao),他在漢學方面的造詣使其在朝廷里做到翰林學士承旨(從一品),《元史》評價他的書法是“得晉人筆意,草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p>
4.復合性交流,即中外民族的藝術交流與中華民族內部的交流融合在一起。這種多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必須有一個主體民族,如盛行一千余年的唐卡藝術是我國藏族的藏傳佛教特有的繪畫。唐文成公主與尼泊爾尺尊公主與藏王松贊干布成婚,兩位公主各自帶去佛像、佛經。大昭寺和桑耶寺就是融合了多種外來文化而建造的。寺中的壁畫、雕刻就是尼泊爾和漢地匠師參與制作。在大昭寺中心佛殿門楣的木雕和二樓回廊壁畫具有鮮明的尼泊爾藝術風格。在壁畫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唐卡,不可能不受其影響。這可以從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繪于8~11世紀的帛畫得到印證:現(xiàn)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觀音曼陀羅》、《如意輪觀音絹索》和《觀音菩薩像》是吐蕃時期壁畫粉本,法國盧浮宮收藏的繪于8世紀中的《蓮花部八尊曼陀羅》帛畫,都與唐卡的畫法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還有斯坦因在藏經洞發(fā)現(xiàn)的幾幅西藏風格的帛畫,畫中出現(xiàn)“救度母”等藏傳佛教女神。在吐蕃時期,藏傳佛教的畫工們立足于本民族的繪畫,將來自唐朝、印度和尼泊爾的繪畫融為一體。
二、不同藝術門類、不同學科之間的藝術交流。
不同門類之間藝術交流的結果是融合成新的藝術門類,如文學與表演藝術相結合產生出戲劇等藝術,攝影與文學、表演藝術的結合,又產生了電影藝術,等等。再如繪畫與文學的結合產生了連環(huán)畫、插圖等繪畫類型。
跨藝術門類的交流古已有之,如唐代書法大師張旭草書的靈感來自于公孫大娘的舞蹈《舞劍器行》中的空間感,恰似杜甫所說,張旭“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庇秩?0世紀最杰出的畫家畢加索的現(xiàn)代主義繪畫就是汲取了非洲的黑人木雕和諸多東方藝術的養(yǎng)分。臺灣著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的風光攝影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意蘊,使其風光攝影宛如飄逸欲仙的山水畫筆墨。
不同學科之間在學術層面的交流結果,會產生出新的藝術門類或新的邊緣學科。特別是藝術與自然科學的結合,這是當今藝術發(fā)展的趨向之一。對藝術來說,萌生出新的藝術門類,對自然科學來說,開拓了新的科學領域。如在古代,造型藝術與土木工程學的結合,形成了建筑藝術,藝術與植物學的聯(lián)姻,孕育出園林藝術。在當代,藝術與電子技術的融合,造就了動漫藝術??梢哉f,沒有一個自然科學領域是藝術借鑒的禁區(qū),由此,將生發(fā)出無數(shù)具有時代氣息的藝術新面目。
三、地域、流派和個人之間的藝術交流。
這是同類藝術、不同風格之間的交流,都是產生新的藝術流派的重要條件。比起民族間、藝術門類之間的交流,這種地域、流派和個人之間交流的范圍要小得多,可稱之為藝術內部的“微循環(huán)”,沒有這種循環(huán),藝術肌體將會逐漸壞死。因而藝術內部的“微循環(huán)”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藝術的基本活力。
如徽班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京,是中國戲劇史發(fā)展的關鍵之年?;瞻嗟呐d起,使北京城的京腔、秦腔、昆腔的演員相繼進入徽班,昆弋班、京腔班漸趨衰落,此后湖北漢劇進京,徽班又汲取了漢劇的一些唱腔,使徽班的劇目、腔調更為豐富、成熟,最終形成了以皮黃為主、“聯(lián)絡五方之音為一致”的京劇唱腔。
以人際之間的藝術交流而言,如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等名士間的書畫交往,形成了“吳門畫派”的高峰。又如清初“四王”中“婁東派”、“虞山派”的山水畫風在宮廷里與來自吳門的畫風以及西洋傳教士的寫實技法融合成當時的正統(tǒng)畫派。清初龔賢在金陵(今江蘇南京)教授出一批弟子,形成了金陵畫派的基礎。清代粵籍畫家居巢、居廉兄弟的沒骨“撞水”、“撞粉”法就是借鑒了早于他們二百年、遠在千里之外常州派畫家惲南田的寫生筆意。
然而,有一些藝術家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由于受到社會矛盾的刺激或不能接受當時的社會政治,反對將藝術作為人際交流的工具,以隱逸的生活方式日趨走向自閉。如元代的倪瓚、吳鎮(zhèn),清初的八大山人等,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交流,而是出于排遣內心的郁憤。但這種類型的創(chuàng)作活動是暫時的,他們的后人,還是要將他們的藝術與后世進行交流。
四、藝術交流的意義
藝術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產生的,也是為交流而產生的。對個人來說,是人際之間的交流;對國家來說,是國際之間的交流,交流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國家和民族的和平空間。如果兩個地理位置相近而不進行文化交流的民族,就有可能出現(xiàn)猜疑,由猜疑發(fā)展到誤識,由誤識上升到戒備,由戒備激化到暴力,在暴力沖突的背后,往往潛藏著文化的對抗,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沖突大多是從文化對立開始的,其結果是多個民族受到嚴重傷害。藝術交流是消除民族隔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為她是和平的力量。近幾年反復論及的文化軟實力,說到底,就是一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能力。
藝術是在交流中發(fā)展的,在交流中因彼此融合程度的不同,會出現(xiàn)千差萬別的變化,這種差異或不同,使藝術變得愈加豐富多彩。
藝術是在交流中實現(xiàn)藝術價值的,這個價值無法以價格來衡量。如京劇在與西方歌劇的交流中體現(xiàn)了她自身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即東方獨特的表演體系和意會手法。
藝術交流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只有這樣才能在交流中不斷強健。不能在交流中投到對方的懷抱而失去了自我、出現(xiàn)本民族文化“大部分轉基因”的現(xiàn)象,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將聯(lián)系得愈加緊密,如何在交流中保持各民族的藝術特性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重要課題。
藝術交流將促進世界和諧。人類用藝術來交流感情時往往是在彼此互相尊重、相互平等的狀態(tài)中進行的,人與人之間是這樣,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也是如此。國與國之間的藝術交流,是和平時期最高尚的精神享受,這種享受的時間越長,離戰(zhàn)爭就越遠。
責任編輯 方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