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歡
小引
民國時期的文人中,郁達夫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都是冠絕儕輩、有目共賞的。
作為小說家,他的小說《沉淪》一經(jīng)面世,便立刻因取材的驚人和大膽的描寫震驚文壇,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成功的中篇小說”,使他在上世紀20年代初期,名氣超過了魯迅。整個20年代和30年代,魯迅的理性和郁達夫的感性,也分別代表了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個方向,“五四”時期的文學青年,一派學魯迅,如茅盾、巴金、丁玲等;一派學郁達夫,如沈從文、張愛玲、汪曾祺等?!岸谟袛?shù)的幾位文藝先輩中,達夫先生應(yīng)是最能攫住青年心魄的一位?!?蕭乾語)之所以最能引起青年人的共鳴,就在于他那獨特、率真的“自敘傳”體的寫作風格,使每個年輕人都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為詩人,他的舊體詩“在新文藝作家的隊伍中,除魯迅、田漢外,抗衡者寥寥”(劉海粟語)。
作為散文家,尤其是他的游記散文之美,可直追魏晉南北朝時文風之精髓,有人甚至說:“郁的游記好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魯迅曾說“自恨對自然美并無敏感”,而郁達夫在描寫自然和情緒上的才能,則早被公認為是現(xiàn)代作家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
郁達夫曾說:“文藝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物,不可以規(guī)矩來測量。”他不僅是位天才,才情橫溢令人難望項背,語言上的天賦,更讓他極大地擴展了學養(yǎng)。他留學日本十年,口語的流利程度讓日本學者都為之驚訝,英語和德語也都能用來輕松閱讀和寫作。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的四年里,他從該校圖書館以“一排一排”的速度借書,閱讀俄德英日法的小說,竟超過一千部。加上原有的深厚國學底蘊,使他在文學修養(yǎng)和見識上的高度,讓后人難以企及。像他這樣精通外語又素質(zhì)全面的作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更可貴的是,他還是有著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良知的愛國主義者??箲?zhàn)一爆發(fā),他的筆鋒立即轉(zhuǎn)向?qū)颐\的關(guān)注和疾呼。寫了多篇擲地有聲的時論和雜文,據(jù)統(tǒng)計,他是抗戰(zhàn)期間發(fā)表抗日文章數(shù)量最多的作家。他敏銳的政治觸角,對形勢的正確判斷,連一向飛揚凌轢的郭沫若都不得不佩服:“達夫應(yīng)該是有政治才能的,假如讓他做外交官,我覺得很適當。但他沒有得到這樣的機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國人揚眉吐氣、歡呼勝利時,遠在印尼孤島上的郁達夫,仍以化名“趙廉”繼續(xù)與日軍周旋著。8月29日這天晚上,穿著睡衣和木屐的郁達夫被一個青年人從家中叫出帶到了一個咖啡店。其間他們用馬來語交談,那個青年似乎想請郁達夫幫什么忙,但郁沒有答應(yīng),兩人還爭吵起來。據(jù)當時的目擊人說,大約9點左右,一輛小汽車停在了咖啡店門口,里面坐著兩個日本人,隨后,郁達夫上了那輛汽車,從此神秘失蹤,再也沒有回來。
雖然根據(jù)郁達夫當時已暴露身份這個事實斷定他已經(jīng)被害,但兇手是誰,行兇地點在何處,尸體又被如何處置等等細節(jié),至今是謎。
1985年9月,日本學者鈴木正夫在富陽舉辦的“郁達夫烈士殉難四十周年紀念學術(shù)討論會”上的學術(shù)報告稱,根據(jù)他的走訪調(diào)查得出結(jié)論——郁達夫是在失蹤當晚就被日本憲兵扼頸窒息而死。這個結(jié)論得到國內(nèi)學術(shù)界的普遍認可并采納。1995年鈴木正夫?qū)⒃搶W術(shù)報告在國內(nèi)出版,即轟動一時的《蘇門答臘的郁達夫》。但也有國內(nèi)學者提出強烈質(zhì)疑:鈴木所說的那個日本駐蘇門答臘的憲兵班長D,到底存在不存在?為什么幾十年了都不肯站出來說出真相?如果說開始有顧慮,怕“當做戰(zhàn)犯而受到追究”,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已98歲了的D,他還要等到什么時候?
筆者于2006年12月,在“郁達夫110周年紀念會”上曾目睹了國內(nèi)學者與鈴木正夫爭辯,一時現(xiàn)場氣氛緊張。也難怪國內(nèi)學者們起疑,按鈴木正夫所言,現(xiàn)在似乎只有D一個知情人了,他是當時的憲兵班長,也是他下令抓捕并殺害郁達夫的。而具體執(zhí)行的兩個手下又都死了。筆者也以為,D不露面光憑鈴木所說難以服眾,總之非謊即謎。
在日本投降半個月后,已窮途末路的日本憲兵為何還要殺害一個手無寸鐵的中國文人?原因不外乎兩個:
一、郁達夫化名“趙廉”打入日軍做翻譯期間,接觸過日軍在蘇門答臘不為人知的“秘密”。后因漢奸洪根培告密,郁達夫身份暴露,為掩蓋罪行,日本憲兵才倉促將其殺害滅口。
二、郁達夫曾多次掩護和幫助抗日人士和愛國華僑,使之化險為夷,致使惱羞成怒的日本憲兵在垂死掙扎的最后一刻將其殺害。
會場上的鈴木正夫面對國內(nèi)學者咄咄逼人的質(zhì)疑,并不正面回答。先是向大會宣布D已于幾年前去世,然后又拿出了D的死亡證明示眾,看來他也是有備而來。
一代文豪郁達夫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走了,時年49歲,留給了世人無法解開的謎團,悲也!
回首抗戰(zhàn)歲月,郁氏家族“一門三烈”令人唏唏動容。先是郁母因不肯離開被日兵占領(lǐng)的老宅,藏在屋后的山洞中,被活活餓死{他的哥哥郁華是上海的著名律師,曾多次幫助過共產(chǎn)黨,后因國民黨多次拉攏不成,于1939年U月23日被大漢奸丁默村派人暗殺。郁達夫已是郁氏家族為國捐軀的第三人了。
郭沫若在悼念文章中寫到:“……在我們的朋輩中,怕應(yīng)該以達夫的犧牲為最慘酷的吧……我要哭,但我沒有眼淚。我要控訴,向著誰呢?誰能了解這樣不惜自我卑賤以身飼虎的人呢?……然而達夫是完成了一個有光輝的特異的人格的。魯迅的韌,聞一多的剛,郁達夫的卑己自牧,我認為是文壇的三絕?!?/p>
1952年12月,郁達夫和哥哥郁華被中央政府追認為烈士。所以面對郁達夫,我們無法不肅然起敬,我更為將完成他的傳記而忐忑不安。只因這樣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在今天,并沒能得到一個相對公允的評價,他如此超絕的文學造詣和愛國氣節(jié)似乎還沒能掩過對他“頹廢”、“風流”的誤讀,尤其是“頹廢文人”的帽子,讓他一戴就是幾十年。
很多人提到郁達夫,除了對他和王映霞的浪漫愛情和那句“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津津樂道外,對其大義凜然、抵御外寇的文人風骨卻知之甚少。從上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郁達夫研究熱直到現(xiàn)在,二十幾年過去了,國內(nèi)外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仍沒能還他以公道,筆者為郁達夫感到憤憤不平,更為這個時代所暴露出的種種淺薄而感到悲哀……
郁達夫在“自敘傳”小說中敢于暴露自我真性情的磊落和坦蕩,是“五四”以前的中國文人們不敢想象的。這種“大膽的個人情感宣泄”也與被兩千多年封建禮教束縛下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特征格格不入。轟動的后果可想而知。
但郁達夫畢竟是灑脫的,一個出類拔萃的才子自然能擺脫塵
俗羈絆而遙遙領(lǐng)眾人之先,來自世俗的種種淺薄他歷來不屑一顧。所以他能依然平靜地說出那句讓世人震驚又再遭誤解的話:“我是—個作家,不是一個戰(zhàn)士?!彪m然他在血的洗禮中已經(jīng)悲壯地完成了一個戰(zhàn)士應(yīng)該完成的使命;雖然他實現(xiàn)了他所追求的“能說‘失節(jié)事大,餓死事小這話而實際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的夙愿。
我覺得,他是一個應(yīng)該讓世人牢記并懷念的偉大作家,這大概也是我知難而進撰寫郁達夫傳的重要源起。而當我?guī)е鴦?chuàng)作沖動和種種好奇走訪他的后人時,撲面而來的淳樸和親切使我瞬間溶入了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家族。
郁達夫一生中與三個女人結(jié)緣,共生育子女十一人,現(xiàn)健在六人,而這六個子女分散在六個地方,各有各的人生經(jīng)歷,直到1985年在郁達夫的故鄉(xiāng)富陽舉辦“紀念郁達夫殉難四十周年”的會場,才得以第一次團聚。郁達夫最小的兒子和女兒都已人到中年,竟是第一次與兄姐們謀面,喜極而泣的兄妹激動地擁簇在一起。
大女兒郁黎民的丈夫鄒陔笙有感而發(fā),當場寫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詩作:
弟兄相見不相識,姐妹含悲各問年。
今日同敘天倫樂,思親憶舊各潸然。
的確,他們同樣坎坷、跌宕起伏的命運,讓筆者也為之深深感動。這是種意外的收獲,從他們的命運浮沉間,更能折射出一個事實,那就是,郁達夫留給這個世界的是真與愛、純與美的超逸文字,而這個世界卻并沒有回贈他應(yīng)得的桂冠。
坎坷長女郁黎民
2007年8月,正值仲夏,南京、上海、杭州、湖南省的桂陽,這幾個“火爐城市”更是驕陽似火,氣溫高達40℃以上。半個多月的時間,我穿梭于這幾個城市間采訪郁達夫的子女們,所到之處都令我感觸深刻,內(nèi)心的創(chuàng)作激情也隨之澎湃,炎熱中竟渾然不覺。
郁達夫的原配夫人孫荃生育四人:龍兒(早夭)、黎民(現(xiàn)居桂陽)、天民(已逝)、正民(已逝),和王映霞生育五人:飛(現(xiàn)居美國)、靜子(早夭)、云(現(xiàn)居上海)、亮(早夭)、茍(現(xiàn)居昆明);與何麗有生育兩人:大雅(現(xiàn)居香港)、美蘭(現(xiàn)居南京)。
巧的是,我采訪到的郁黎民、郁云、郁美蘭三人,分別為三位夫人所生。采訪中郁云對生母王映霞的態(tài)度很出乎我的意料。他生于1931年,是郁達夫和王映霞的二兒子。在子女中,他長的最像父親。如今已76歲的他身體瘦削卻很硬朗,發(fā)型整齊,西裝筆挺,毫無蒼老之態(tài)。他態(tài)度很明確地表示不愿談及有關(guān)王映霞的事情,因為從他記事起,他們母子就不曾往來。也早就知道他曾撰文批評過母親,但沒想到時過境遷心結(jié)仍在。
王映霞是郁達夫一生中最愛的女人,但也因她傷情最重。1940年王在新加坡與郁分手回到國內(nèi),兩年后嫁給了時任重慶華中航業(yè)局經(jīng)理的鐘賢道?;槎Y在重慶舉行,氣派豪華、冠蓋云集。巧合的是,同年同月,郁達夫也在印尼和當?shù)貎S女何麗有結(jié)婚;而導(dǎo)致郁王分手的“第三者”——被郁達夫懷疑和王映霞有私情的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許紹棣,也和徐悲鴻曾經(jīng)的紅顏知己孫多慈結(jié)了婚。不能不說這是各人的宿命使然。
但郁王所生的三個兒子卻因此而命運多舛,開始了四處投奔的顛簸生活。應(yīng)該說這是王映霞作為母親的絕情之處,她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卻讓孩子們流離失所。這大概也是郁云與她斷絕母子之情的一個重要原因吧。而郁達夫其他子女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如此,這其中有多少復(fù)雜的情感糾葛自是不言而喻。
筆者之所以在此細說郁達夫兩個女兒,是因郁家久有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郁達夫僅有的三個女兒中,除一個已經(jīng)去世外,從郁黎民和郁美蘭相差整整20歲的同父異母的姊妹倆身上,也許更能體現(xiàn)出別樣的人生況味。
郁黎民是郁達夫和孫荃所生的長女,生于1925年?,F(xiàn)已82歲,但思維的敏捷和心胸的豁達卻讓人欣慰。她的浙江話里又夾雜著些湖南口音,聽起來著實費勁兒,但教師出身的她條理清晰的緩緩講述,透過謙和的眼神傳遞,倒幫助我聽懂并領(lǐng)悟了她所說的,在她干凈樸素的老屋里,燥熱也仿佛退去了很多……
講得最多的還是她的母親孫荃,還有“文革”中她和家人的那些艱難歲月。
孫荃是個少有的才女,因出身于書香門第,所以能夠?qū)懙靡皇趾迷娫~。她曾給郁達夫?qū)懙哪鞘桌p綿悱惻的《秋閨》:
風動珠簾夜月明,階前衰草可憐生。
幽蘭不共群芳去,識我深閨萬里情。
連郁達夫都不禁贊曰:“文字清簡,已能壓倒前清老秀才矣!”
但孫荃不夠漂亮,性格又太過柔順,讓追求唯美和浪漫的郁達夫無法深愛。郁移情杭州美女王映霞后,孫荃開始了漫長的隱忍獨居的生活,并開始吃素念佛,默默地做了一個舊式婚姻的犧牲者。她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對他們要求嚴格,特別是唯一的兒子郁天民。
郁黎民記得有一次弟弟郁天民得了盲腸炎,高燒不退,必須手術(shù)。當把弟弟推進手術(shù)室時,孫荃眼含淚水,雙手合十,口中不停念叨著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這一幕孤苦悲涼的情景,深深刻進郁黎民的記憶中。
“母親的一生太苦了!”說這話時,老人的眼神里貯滿冷惜,卻也多了絲堅毅,我理解這絲堅毅,雖苦,卻很有尊嚴。
正是這種尊嚴,讓郁黎民和弟妹們活得樸素卻高貴。她們發(fā)奮讀書,從讀小學起,就養(yǎng)成了每晚都圍坐在一起自學的習慣。一張方桌,一盞煤油燈,孫荃一面做著手里的活兒,一面敦促著她們學習,有時給她們講唐詩和《古文觀止》。
這無疑是種溫馨的畫面,可里面卻明顯缺少著另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父親。
父親留給郁黎民的溫情記憶實在是少得可憐。她反復(fù)強調(diào)自己的名字?!拔母铩鼻八杏艄撩?,小名文兒?!斑@個名字是當年父親給起的,一是因為我是郁文的女兒(郁達夫名文),二是他希望女兒將來成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純潔公民?!?/p>
她出生在富陽老家,生下她后,母親孫荃生病缺奶,因郁家有不允許奶娘進家的嚴格家規(guī),便把她寄養(yǎng)在一個奶娘家里??赡棠镒约哼€有好幾個孩子,所以根本無暇照顧她,她常常餓得啼哭。就這樣捱到了十個月大時,父親郁達夫從外地剛回來,就跑到奶娘家去看他的第一個女兒。只見女兒正光著身子躺在尿布中哭叫著,郁達夫心疼得二話沒說,急忙解開棉袍把女兒抱進懷里,然后雇轎子送她去了外婆家,并另雇了奶媽。就這樣,在慈愛的外公外婆身邊,直到六歲時,她才被送回孫荃身邊上了小學。
她被父親抱在懷中時雖然還是不懂事的嬰兒,但來自父親的溫暖,卻貫穿著她的一生。
12歲那年她最后一次見到父親,但因王映霞在父親身邊,所以她不敢對父親撒嬌。
那是1937年的秋天,全國抗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郁達夫早已投身抗戰(zhàn)
的洪流中,以筆為武器,發(fā)表了多篇鏗鏘有力的政論和雜文。
大時代的巨流中,郁黎民也開始了自己的坎坷人生。
小學畢業(yè)后,她考取了天目山的一所戰(zhàn)時中學——浙西一中。因為成績優(yōu)異,她可以享受公費就讀。但戰(zhàn)亂年代,豈能安寧。為了生活,她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去找工作。她做過田管處的雇員,做過青工團的抗日宣傳員,做過《民族日報》的校對,還當過縣政府的會計。1942年的9月1日,是記者節(jié),她作為報社成員也出席了記者會,就在那次會上,她邂逅了一生中最親密的愛人——時任二十八軍軍部秘書的鄒陔笙。
鄒君也有較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chǔ),寫得一首好詩詞,這是他們最合意的共同愛好,并且為人極清廉正直,她評價他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蓮一樣,亭亭凈植在污濁的社會里。第二年秋天,因日寇大掃蕩,報社不得不遷徙,可她卻患了惡性瘧疾,中途被困在一個小旅店里,既沒有旅費回家也沒錢吃飯。有一天她正無力地坐在旅店門口曬太陽時,仿佛天降,鄒君快步向她走來,抱起軟綿綿疲弱的她,直奔醫(yī)院……
1944年暑假,她從浙西一中的高師部畢業(yè),便和鄒君結(jié)婚了。解放后,她隨鄒君回到他的原籍湖南,被分到桂陽縣一中教書。
在填寫干部履歷表時,郁黎民在父親那欄只寫,“父名文,賣文為生?!痹谶@個地處湘南山區(qū)的小縣城里,很多人并不知道郁文就是郁達夫,所以也就不知道她是大文學家郁達夫的女兒。她覺得如果依仗父親的名聲讓別人高看自己是沒出息的表現(xiàn),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贏得的好評才是光彩的。她常對人說:“父親一生走的是個人奮斗的道路,母親一生也是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熬過來的,所以我們姐妹兄弟也應(yīng)繼承他們的這種個性?!?/p>
她和鄒君一生都過著清淡簡樸的生活,正像她“潔民”的名字一樣,潔身自好、淡泊名利,從不追求個人享受,也從不乞求于人,兩人的個性都很耿直,也很堅強。
桂陽中學是桂陽縣的重點中學,郁黎民開始教語文,后來學校缺數(shù)學老師,領(lǐng)導(dǎo)問她能不能改行,她一口答應(yīng):“服從學校安排?!敝笏J真進修并自學鉆研,對學習和事業(yè),她從來都不甘示弱,在母親孫荃的調(diào)教下,她從小就已培養(yǎng)出肯學習、肯吃苦的執(zhí)拗性格。這種不肯服輸?shù)囊獜妱艃海顾ぷ鞒煽兂錾?,多次評為先進工作者和“三八”紅旗手。而鄒君更是承擔高三畢業(yè)班的語文課程,有時還教中外歷史和世界地理。他淵博的文化知識和正直的為人贏得學生的好評。
后來從老家富陽陸續(xù)寄來的一些她分得的郁達夫的版稅,才使學校知道了她的身份。但這并沒給她帶來多少榮耀,反倒在“文革”中多了她的一條罪狀——“反動文人的女兒”。
其實早在“文革”前的各項政治運動中,鄒君都被卷入,什么“四清”、“思想改造”、“肅反鎮(zhèn)反”、“反右斗爭”。這個抗戰(zhàn)時期為報效國家而投身戎馬生涯的一介書生,草檄軍書,先后隨國民黨六十二師和二十八軍駐扎在浙西前線,直到抗戰(zhàn)勝利。隨著內(nèi)戰(zhàn)打響,他對國民黨徹底失望,遂毅然投奔了共產(chǎn)黨。解放前夕,被黨組織派往衡陽市,以江東岸警察分局局長的身份作掩護,為解放衡陽市做了大量工作。但這段“地下工作”的歷史很少人知,所以“文革”初有口難辯的他,還是被定為“歷史反革命”分子,遣送回老家監(jiān)督勞動。而郁黎民雖被當成“人民內(nèi)部矛盾”處理,也同樣被開除公職。
此后13年,郁黎民一家開始了被她稱為“暗無天日”的生活。
夫妻倆時常挨斗,特別是鄒君,按頭、罰跪、被拳打腳踢,在那時成了家常便飯。有一次讓他跪鐵砂,回到家后,郁黎民為他清洗膝蓋上的傷口,挑出細屑時,發(fā)現(xiàn)他呆滯無語。他想到了死,他早就準備好了一根繩子,藏在枕頭底下,他一生剛正,怎能受這奇恥大辱。但他卻下不了決心,不是怕死,而是怕“畏罪自殺”之罪名給兒女們帶來更多的災(zāi)難。
她當然看出他的心思,幾十年相濡以沫,她太了解他了。她對他說:“你死了也是白死,我們并沒犯什么罪,為什么白白送死,我們一定得挺下去……”
工作組長對她說:“兩條路任你選擇,一條是你和他劃清界線,和孩子們留下來,一條是你們?nèi)乙黄鹑ジ脑?。為了照顧你,給你選擇的機會。”
她平靜而干脆地說:“我們一家不能分開。”
于是他們?nèi)冶磺菜偷洁u君的老家——一個交通十分不便的偏僻的鄉(xiāng)村。他的老鄉(xiāng)們說:“早知道他落到這樣下場,當初何必送他出去讀書!若從小讓他學一門手藝,現(xiàn)在也不會害他這樣吃苦了?!?/p>
一年又一年,風霜侵襲著鄉(xiāng)下艱苦的歲月,他們苦中作樂,又開始讀起書,作起詩來。其間“文革”的第三年因當?shù)卦旆磁伤奶巵y打亂抓,郁黎民曾逃回過一次富陽老家,但近鄉(xiāng)情怯,又怕連累母親孫荃。哪知孫荃卻安慰她:“連我這樣足不出戶的老人都有罪,何況你們。你們得堅強地活下去,國家主席和元帥們不也在受難嗎?不會長期這樣的,早晚得有個水落石出的?!?/p>
母親的堅毅和遠見卓識又一次激勵了郁黎民,她知道母親和弟弟的境況同樣困厄,弟弟郁天民也已被打成右派,從工作著的浙江司法廳被勒令回鄉(xiāng)監(jiān)督勞動,因為他們是“資產(chǎn)階級作家”、“反動文人”郁達夫的老婆和兒子。
1978年3月,孫荃去世,臨終時曾說:“在我彌留之際,回憶我的一生,我是會心安理得地升入天堂的。”
歷史的陰霾終于過去,1979年,鄒君被平反,時已68歲。桂陽一中給夫婦倆補發(fā)了12年的工資,他們用這些錢在一處半山坡上蓋了一幢二層小樓,院里種了桂花、棗、橘等果樹,還種了玫瑰、菊花等花卉。大半生風雨飄搖,如今散步在自己寧靜清香的小院,他們終于過上了安穩(wěn)平定的晚年生活。直到2000年,鄒君以89歲的高齡安然離去。
現(xiàn)在,這幢小樓的一層住著郁黎民的大兒子一家,為的是方便照顧她。她自己住在二樓,平時大部分時間待在那間寬敞的書房里。書房外還有一個平臺,看書看累時,她便踱到平臺上向遠處眺望。因為樓是蓋在半山腰上,所以從平臺上可俯瞰半個縣城。
在她的書房里,除了她喜愛的中國古典文學圖書外,便是有關(guān)父親郁達夫的作品集和研究者所寫的評論集。各種版本竟有幾百種之多,很多還是國外版本。出版時間的跨度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到現(xiàn)在已有80多年之久。
看到我吃驚的樣子,老人微笑著說:“我是一個作家的女兒。當然不能太丟他的人,我一直以父親為榜樣,包括做人。這些年我細細地研究他的作品,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里的確有種非常寶貴的思想,就是真實與真誠。他中年以后的小說清新質(zhì)樸,充滿了人性美的光輝,比如《遲桂花》,但我個人還是最偏愛他的詩詞和散文……”
臨別的時候,她對我說:“希望你們年輕人能夠?qū)W習我父親的勤奮和愛國精神,他的思想境界,我的母親是最了解的。她其實一直在等他回來,可惜他被日本人害死在
印尼,連尸骨都找不到,這是我們做兒女的終身遺恨啊……”
說這話時,她的眼睛濕潤了,這是幾天的采訪中,老人第一次流淚。
16歲時,她曾寫過一篇《尋找父親郁達夫》的散文,登在《東南日報》上:“歸來吧!爸爸,故鄉(xiāng)何嘗沒有明媚的湖山,故鄉(xiāng)也還有你舊時的妻兒啊!富春江上下白帆點點,子女們正等待著您的歸帆呢……”
但父親并沒有看到。
1965年郁達夫殉難20年后,她又寫下飽含深情的詩篇,來紀念父親:
一代文人隕,千秋國土哀。誰憐身飼虎,萬里不歸來。
海外飄零久,頹唐事豈真?旌旗弄鬼蜮,慷慨一詩人。
一門彰節(jié)烈,慘痛那堪言。今日應(yīng)含笑,繁花燦故園。
異域埋忠骨,于今二十年。應(yīng)憐眾兒女,惆悵望南天。
也許郁黎民對父親郁達夫的尋找和懷念,將注定在這種惆悵中永遠不能釋懷。著名女作家冰心在接受日本《每日新聞》采訪時所說:“戰(zhàn)爭對中國文學最大的打擊,便是我們失去了他(郁達夫)這件事?!?/p>
這真是所有熱愛郁達夫讀者們的心聲!
南京,遺腹女郁美蘭
說實話,在見郁美蘭女士之前,我是很有些好奇的,無疑,她的人生經(jīng)歷更有傳奇色彩,她是在郁達夫失蹤的第二天早上出生的。可以想象,在當時還不知道郁達夫已經(jīng)被害,只以為失蹤的情況下,她的母親——個毫無文化,只會說印尼話的24歲的年輕女人,抱著剛剛出生的女兒,身邊還有個一歲多的兒子,她的境遇該是多么令人同情。而這個一出生就沒有了父親的遺腹女,她的成長中又將有多少坎坷在等待著她。
但很出乎我的意料,眼前的郁美蘭女士穿著講究,充滿朝氣,完全看不出她已經(jīng)61歲,頂多50出頭的樣子。
如果說郁黎民老人身上的淡泊和從容,還留有太多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痕跡的話,那么郁美蘭身上則完全是時代女性的現(xiàn)代感和濃濃的時尚氣息。她開朗熱情,和我想象中的憂郁氣質(zhì)毫不沾邊。
她的頭銜是“江蘇省僑聯(lián)主席”。
在她的辦公室里,看她雷厲風行地處理著工作,對她的干練機敏不禁油生敬佩。
當我把我的感覺告訴她時,她很理解地說:“其實很多人都和你有同感,我雖然是遺腹女,但我的出生卻不像父親所寫他自己是‘悲劇的出生,我覺得我是沐浴著陽光茁壯成長的,我體會最多的是周圍的華僑們對我們一家的幫助……”
我想在這里有必要先向讀者交待一下當時的情狀,因為1942年2月4日,郁達夫和胡愈之(著名作家、新中國第一任出版總署署長)等人在新加坡淪陷前乘船逃往印尼后,到他犧牲前的這幾年經(jīng)歷,是不太被人所知的。
印尼當時還被日軍占領(lǐng),所以這些文化人進入印尼后,只能先隱藏在偏僻的漁村里,住茅棚,吃粗糧,加上語言不通,條件十分惡劣。為安全起見,掩護身份,他們隱姓埋名,分批轉(zhuǎn)移到各個地區(qū)。郁達夫化名“趙廉”,和胡愈之等人在“巴爺公務(wù)”(地名,位于高原,氣候好些,華僑也很多,因此隱姓埋名于此地,不容易暴露)開設(shè)了一個酒廠,這個酒廠為當時這批中國流亡文化人解決“生存的經(jīng)濟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來他們還開過肥皂廠、造紙廠,以求增加新的經(jīng)濟門路。酒廠成為這些流亡文化人的落腳點。
但不久后的一次外出中,郁達夫不慎暴露出精通日語,被日本憲兵隊脅迫充任了憲兵隊翻譯。他也因這段經(jīng)歷遭到了一些人的誤解和誹謗,說他有“漢奸”的嫌疑。
但實際上卻是因了這個突發(fā)的特殊情況,郁達夫才得以將計就計,利用這個翻譯身份,做了大量保護同志和華僑的工作。1946年,周恩來總理知道郁達夫殉難后,派夏衍去新加坡了解流散在南洋各地的文化人的情況,著名僑領(lǐng)陳嘉庚曾對夏衍說:“達夫先生不僅掩護過我,還援救了許多被日本人追捕的僑領(lǐng)?!边€有一位馬來西亞共產(chǎn)黨的負責人也對夏衍說:“這位趙老板真了不起,沒有他的幫助,我們的組織就會遭到不可補救的損失?!?/p>
當翻譯一年后,郁達夫用了一系列幾乎是“自殘”的方式才終于從日本醫(yī)官那里開出患肺病的證明,得以辭職。這些“自殘”的方式包括用冷水沖身,讓自己傷風;為了咳嗽,不惜狂飲酒,甚至吃鴉片……
1944年年初,郁達夫的真實身份終于被一個華僑漢奸發(fā)現(xiàn)并告密,但此時的郁達夫卻首先考慮到同志們的安危,及時通知胡愈之等人迅速轉(zhuǎn)移,以免牽連進去。
之后郁達夫獨擔風險,直到犧牲。
當?shù)弥暨_夫被害后,很多認識與不認識的華僑朋友都來到他家里看望孤兒寡母,并送錢送物,“這對剛剛經(jīng)歷了分娩和失去丈夫痛苦的母親來說,是一種多么巨大的安慰啊?!?/p>
郁美蘭充滿感激地回憶到,正是這些好心人的關(guān)心和資助,才使她們娘仨渡過難關(guān)。后來這些捐款由當?shù)貎S領(lǐng),也是郁達夫好友的蔡清竹先生代為管理,用于生活費和兄妹二人的讀書費。這筆錢一直到郁美蘭八歲時才全部用完。為了生活,朋友們勸何麗有改嫁,但何麗有卻提出了一個近乎苛刻的條件,就是要能保證大亞和美蘭去首都雅加達上學讀書。
這個沒有文化的質(zhì)樸的女人直到丈夫被害后,才知道自己嫁的人竟是中國的一個大文學家。
郁美蘭說:“我理解父親的苦心,他選擇一個容貌平常又沒有文化的當?shù)貎S女做太太,恰恰說明了他在身陷狼窩的斗爭環(huán)境中,為免暴露身份所用的一片苦心。我也非常欽佩我的母親,她雖然沒有文化,卻非常善良和偉大,她用溫柔和質(zhì)樸讓父親在最艱難最危險的日子里,得到了慰藉和溫暖,而父親對她也倍加呵護和體貼,那是母親一生中最幸福的時期。她常對我和哥哥說,你們的父親可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大好人啊,哪個朋友有困難,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相助,常常是出門時帶著錢,回家時卻無分文了。在我們相依為命的日子里,母親始終很堅強地面對困難,盡全力讓我們受到良好的教育,以無愧于她摯愛的丈夫?!?/p>
何麗有改嫁后,郁美蘭兄妹來到雅加達上學,讀華文學校,住在蔡清竹家里。1957年蔡回國,定居在廈門,又把郁美蘭兄妹托付給他的二女兒接著照管。
漸漸長大的郁美蘭從報紙上,從父親朋友的長輩口中,逐漸了解著自己的父親。自懂事起,她就對父親有著強烈的“探秘”心理,她渴望了解父親的一切,她近乎貪婪地讀著有關(guān)父親的紀念回憶文章,更在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以父親為榜樣,做一個能報效祖國的有用的人才。
1960年7月1日,在郁達夫的摯友胡愈之、鄭振鐸等人的親自關(guān)照下,郁美蘭兄妹終于回到國內(nèi)。他們先是被安排在廈門的集美華僑補習學校學習,這所學校是著名僑領(lǐng)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不久又進入北京的華僑補習學校。在校學習的五年中,她的生活費大部分由國家負擔,加上胡愈之等人的時常關(guān)照,讓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國的溫暖。懷著感恩的心情,她刻苦學習,在該校讀完整個初中和高
中課程后,于1965年順利地考上了北京石油學院。
然而,她上大學的第二年,“文革”開始了,學校開始停課,喊口號,貼大字報,郁美蘭沒有想到還有攻擊她的大字報,說她美化了海外華僑資本家是靠“勤儉持家”發(fā)達的。原來活潑開朗的美蘭平時在和同學們聊天時,說起過海外華僑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想不到竟成了一條罪狀,這讓她哭笑不得。但她可不是性格軟弱的人,非但不弱,還挺勇敢。她與那些攻擊她的造反派們據(jù)理力爭,最后索性什么派別也不參與,自顧逍遙起來。
趁著大串聯(lián)的機會,她跑到海南的“加來”華僑農(nóng)場,去看望在那里定居的母親。1960年,因為印尼的“排華”政策,何麗有被安排到這個農(nóng)場定居。她改嫁后,又生下五個孩子,但丈夫卻在1963年因病去世,丟下她和五個年幼的孩子,困境可想而知。孤兒寡母沒有依靠還時常挨欺負。郁美蘭在海南住了十天,有一次,村里又有人欺負弟妹,郁美蘭再也壓抑不住怒火,氣憤地找到農(nóng)場場長,義憤填膺地去替母親討公道。這一理論還真管用,因為她是北京來的大學生,這一名頭著實震住了村里人,從那以后村里人竟再也沒人敢欺負何麗有和孩子們了,臨走時,郁美蘭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留給了母親,看著母親憔悴的面容,她只能安慰母親,日子會慢慢好轉(zhuǎn)起來的。
她覺得母親是一個有著坎坷命運,極為普通的千千萬萬中國婦女中的一員,平凡得就像大地上的一棵小草。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和父親郁達夫在一起時的兩年半歲月,留給她的卻是永遠溫馨也傷感的回憶。直到郁美蘭的哥哥郁大亞后來到香港定居,把何麗有和她的孩子們也先后接了過去,生活狀況才得以好轉(zhuǎn)。
1970年,郁美蘭大學畢業(yè),面臨畢業(yè)分配,按照她的學習成績是完全可以留在北京的,但報效祖國的心愿一直是她心中的一個理想,她堅決要求到祖國最需要的邊疆去工作。于是她被分配到新疆獨山子煉油廠,在這里一干就是十年。
新疆落后貧瘠的生活條件讓郁美蘭至今難以忘懷。她說:“有了在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推著自行車換液化氣的經(jīng)歷,對以后克服工作和生活的困難,才會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在邊疆生活的十年,我恐怕不會有今天可以從容地面對各種實際工作和生活的挑戰(zhàn)能力。”
在新疆的十年中,她還收獲了一份美好的愛情,愛人胡序建是胡愈之的侄兒,一個非常優(yōu)秀和沉穩(wěn)的男人。早在北京讀書期間,她因為經(jīng)常在周末去胡老家,在那里與胡序建相識,他們相互欣賞,很快就成了一對情投意合的戀人。
1980年,組織上根據(jù)工作需要,將他們夫婦調(diào)到了南京,胡序建身兼要職,擔任南京市委副書記,郁美蘭則先在金陵石化工作了七年,1987年調(diào)到了江蘇省僑辦國外處,直到擔任了僑聯(lián)主席。
郁美蘭的工作能力很強,除了所學的機械儀表自動化專業(yè)外,英語和馬來語也非常嫻熟。在新疆煉油廠工作期間她先是當助理工程師,后來廠里發(fā)現(xiàn)她還有其他才能,便又把她調(diào)到廠部情報室管理外文資料,再后來叉要她去職工大學教英語,“郁美蘭的工作總是獲得上下的一致好評”。
20年的僑務(wù)工作,其實也在實現(xiàn)著郁美蘭報效祖國的心愿,她牢記孫中山說過的一句話:“華僑是革命之母?!比A僑有著與生俱來的與祖國休戚相關(guān)的愛國情懷,工作中她常常被僑胞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
郁美蘭熱愛僑務(wù)事業(yè),她的母親就是一位華僑,父親郁達夫生命的最后幾年也在海外,并因正直慷慨的人格魅力在華僑當中建立了極高的威信。郁美蘭對此深有感觸,每次到國外出訪都會碰到這樣的奇遇,當她把名片送給海外朋友時,對方一看她的名字,竟說:“哦,您是姓郁達夫的郁?!倍攲Ψ街浪故怯暨_夫的女兒時,不禁更大喜過望。郁達夫在海外華僑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所以郁美蘭也把僑務(wù)事業(yè)視做父親的未竟事業(yè)而用心去做。
在采訪過程中,郁美蘭身上洋溢著的朝氣和活力始終感染著我,我問她是如何保持這么旺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的,她笑了,說是事業(yè)使她年輕,因為內(nèi)心總有工作和奉獻的激情,所以便總有青春的活力。
臨走的那天,郁美蘭女士親自開車送我,坐到駕駛位上,她戴上墨鏡揚起下巴的一瞬,自信果敢瞬間流露。打開音響,是旋律優(yōu)美的小提琴樂曲。曲意悠遠令人沉醉。我一邊聽一邊想起采訪中郁美蘭說過的一句話:“父親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閃亮,當我想念父親時,我便會向天空遙望……”
責任編校王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