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普通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國古代的皇帝們當(dāng)然也不能例外。他們的愛好都是些什么呢?
先來看看那些歷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吧。
漢武帝愛好文學(xué)。他一即位,立刻就招選天下文學(xué)才智之士,尤其對司馬相如的賦贊不絕口。年輕的時候,他還喜歡微服出宮打獵。他常常夜里出去,自稱平陽侯,與自己身邊擅長騎射的侍衛(wèi)們約定時間在某殿門口等候,天明的時候,就馳入南山,射獵鹿、狐、兔和野豬。武帝喜歡親自馳逐、獵殺如灰熊、野豬之類的大型猛獸,毫無半點懼色。
唐太宗的愛好也是亦文亦武的。他的家族祖祖輩輩身為武將,始終保持著尚武的習(xí)俗,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強調(diào)騎射征戰(zhàn)。因此,唐太宗從小就喜愛弓馬,對弓箭和良馬尤其有特殊的愛好。他常用的箭,比通常的要大一倍,有一次在與突厥的戰(zhàn)斗中使用,被突厥人得到一支,大家爭相傳看,以為神箭。他射箭的本領(lǐng)極高,據(jù)說可以“箭穿七札,弓貫六鈞”,并且能夠左右開弓。即位之后,還常常在宮中舉行習(xí)射的比賽,自己充任教練。
至于良馬,唐太宗可謂嗜馬如命。他的坐騎黃驄驃死了,他又是傷心又是惋惜,下令樂工創(chuàng)作《黃驄疊曲》,為之紀(jì)念。又有一次,他特愛的一匹駿馬無病而突然死亡,太宗勃然大怒,要不是長孫皇后在一旁勸諫,養(yǎng)馬宮人就將身首異處了。他曾親自為自己的好馬寫過詩篇,其中一首《詠飲馬》寫道:“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luò)纓;細(xì)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水光鞍上側(cè),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里,騰波龍種生?!皩︸R的一腔深情躍然紙上。太宗臨終前,還遺命將他一生中最為鐘愛的六匹駿馬———颯露紫、特勒驃、拳毛騧、白拳騧、青騅、什伐赤雕刻影像,用來裝飾自己的陵墓(昭陵),這六匹馬因而得以留名青史,號稱“昭陵六駿”。
弓馬不離身的太宗,既是行伍出身,自然也喜愛圍獵。他的騎術(shù)和劍術(shù)都很高超。貞觀十一年(637年)十月,他到洛陽苑圍獵。正當(dāng)他與侍衛(wèi)們縱馬奔馳在獸群中肆意砍殺的時候,樹林中沖出一群野豬。太宗拉弓射箭,立刻將四頭野豬擊斃。忽然,一頭母野豬獸性大作,直朝著太宗的馬前撲來。這情景駭?shù)靡慌耘惬C的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要以身護衛(wèi)皇上。太宗卻不慌不忙,催馬上前,長劍遽出,從容砍斷了野豬的頭顱?;剡^頭來,對唐儉笑著說:“天策長史,難道沒見過天策上將是如何擊賊的嗎?”原來,唐儉曾經(jīng)擔(dān)任天策長史,跟隨當(dāng)年封為天策上將的秦王李世民東西征戰(zhàn)??墒沁@次圍獵,距離戰(zhàn)爭年代已經(jīng)過去十多年了,太宗仍是英姿勃發(fā),威風(fēng)不減當(dāng)年。
如果你因此認(rèn)為唐太宗只是個不通文墨的武人,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早年的他馳騁疆場,很少有空學(xué)習(xí),可是到了晚年,太宗舞文弄墨,常常寫作詩文。《全唐文》和《全唐詩》中分別收錄了他的詩文,其中文七卷,賦五篇,詩一卷六十九首??瓷厦嬉浀哪鞘住对侊嬹R》,就不難體會太宗的詩風(fēng)。他還愛好書法,尤其擅長“飛白”。這種書法藝術(shù),枯墨用筆,字體蒼勁老練,筆劃中常絲絲帶白。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曾經(jīng)在玄武門大宴官員,他當(dāng)場揮毫題字,以飛白書賜給群臣。一時間,群臣大亂,甚至有登上御座從太宗手中奪取的。他非常喜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帖,生前與此帖形影不離,死后又用此帖殉葬,以致后人無法親睹。
那么,那些被后人稱為庸君、昏君乃至亡國之君的,又有怎樣的興趣和愛好呢?
要說他們興趣愛好達到專業(yè)水準(zhǔn)、甚至達到大師水平的,歷史上有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趙佶。前者成為一代詞宗,后人敬之為“詞帝”;后者以花鳥畫見長,并組織和培養(yǎng)了大批畫家進入畫院,為北宋繪畫藝術(shù)達到鼎盛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或許正是他們對于自己興趣的這份癡迷與沉醉,成就了藝術(shù)大師,卻敗亡了由他們統(tǒng)治的國家。
陳后主陳叔寶也愛好填詞作曲,史書上記載他曾作《玉樹后庭花》,但卻是把這首曲子作為“亡國之音”的代名詞。他根本無法與李煜相比,因為他缺少一顆真正詩人的心靈。正是這顆真正詩人的赤子之心,使亡國的悲劇終于成就了詞人李煜,讓他在痛苦的煎熬中提煉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名句,讓他“歡樂時有歡樂的歌唱,悲痛時詞句中帶著絲絲血痕”。
其他大多數(shù)被稱為“昏庸”之輩的皇帝,他們的興趣實在大同小異:喜愛游樂,喜愛奢靡,喜愛杯中物,喜愛聲色犬馬。其中稍微有點“特色”的大概要算漢靈帝和明熹宗了。
漢靈帝劉弘沒即位的時候為解瀆亭侯,大概日子過得挺拮據(jù),所以等他登基以后,屢屢嘆息“前任”皇帝桓帝沒有私房錢,于是身體力行地為自己謀點“福利”。為了增加自己“小金庫”的財政收入,他在西園公開賣官,明碼標(biāo)價:二千石官,售價二千萬;四百石官,售價四百萬。要想當(dāng)縣令的,根據(jù)每個縣情況的好壞,價錢不同。又私下里讓人賣公、卿爵位;公千萬,卿五百萬。有錢的當(dāng)場一手交錢,一手交官?。粵]錢的也可以先到任上,然后“連本帶息”加倍償還。既然是做買賣,當(dāng)然也有優(yōu)惠:如果是以德行應(yīng)選的人來買官,可以半價,甚至只收三分之一的錢??墒?,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又怎么會來買官呢?靈帝可不管這些,他關(guān)心的只是多賣出幾個官,多得些體己錢。有個叫崔烈的人花五百萬錢買得了司徒的官職,拜見天子時,靈帝還很有些不高興:“朕真是后悔沒有再吝嗇一點,你這個官,應(yīng)該值千萬呢!”賣官得到的這些錢,全都?xì)w靈帝個人花費,他為此還專門在西園建了一座倉庫來儲存它們。
靈帝還喜歡一些古怪的游戲,比如他常在西園趕著四匹白驢拉的車子,在宮內(nèi)神氣地驅(qū)馳;比如他聽人講完市井故事,就讓宮女們假扮成客店老板娘或者其他做小買賣的,自己則穿著商人的服裝,一本正經(jīng)地跟她們周旋、講價或是飲酒作樂;再比如,在西園里弄些小狗,讓它們戴著高高的進賢冠,佩綬帶,跑來跑去地用以取樂。
明熹宗朱由校的愛好倒是實在,他喜歡做木工活,尤其是蓋房造屋。他親自操著斧頭、鋸片和鑿子,整天和親近的幾個大臣一道研究如何安椽上梁。他的木工手藝據(jù)說相當(dāng)不錯,連一般稱作“能工巧匠”的人也未必能比得上他。熹宗朝夕營造,造成了就高興,不久又不滿意,然后推倒重來,反反復(fù)復(fù),不知厭倦。當(dāng)他干活的時候,常常脫掉龍袍,穿著汗衣,不是平時十分親近的人根本不讓看。每次大臣或是太監(jiān)上書奏事,他總是不耐煩地說:“你們用心去做吧,我知道了?!彼降字懒耸裁茨??鬼才知道。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看來庸君和明君都有自己的個人愛好啊,為什么有些人成了明君,有些人成為昏庸之徒呢?下面兩個小故事也許會讓人有所啟發(fā):
唐太宗自小喜愛弓箭,他一直以為自己十分精通。有一次他把自己收集到的不少良弓拿給工匠驗看,不料工匠說,這些弓的木心不正,脈理皆邪,統(tǒng)統(tǒng)不是好弓。這不過是件小事,太宗卻從中悟出道理:自己對自認(rèn)為精通的弓尚且不能無所不知,何況天下這么多的事情,自己怎么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呢?有了這點自知之明,太宗于是主張?zhí)幚硎聞?wù)要依靠臣下,集思廣益。
還有一件事是關(guān)于宋太祖的。南唐官員徐鉉出使北宋,太祖問他:聽說你家君主(即李煜)十分善于作詞,有什么佳句,不妨念來共賞。徐鉉隨口念出后主的一句詩來:“月暮秋燈冷,風(fēng)切夜窗聲。”太祖微微一笑,說:“這只是寒士所為,壯士不為也?!毙煦C極不服氣,追問道:“壯士所為是什么?”太祖就把自己詩中的一聯(lián),緩緩吟出:“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徐鉉一聽,雖然不比后主的細(xì)膩溫柔,但詩中氣勢宏大,胸襟開闊,的確非常人所及。果真是壯士做的詩啊!
(選自《趣味歷史:插圖本》/黃愛梅 于凱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