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語文課堂逐步擺脫“師傳生受”的單一模式,課堂教學逐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精神。但也有一些課堂充斥著自主性虛化的現(xiàn)象,即學生活動表面熱烈積極,實則沒有廣度、深度。筆者認為“熱鬧”的課堂應有一個理性的調(diào)控,做到“動靜結合”。
1 課堂激趣應“動靜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機。教師要根據(jù)這個特點,積極去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但不少教師也因此走入一個誤區(qū),為了適應教學的要求,在公開課上費盡心思,精心包裝,通過競賽、討論、唱歌、表演等形式各樣的組合,竭力打造一節(jié)節(jié)熱鬧的“好課”。
比如一節(jié)全校公開課,上的是丁西林的《三塊錢國幣》。課程的總體安排、人物性格的分析等方面都可圈可點,而在課文內(nèi)容的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了激趣,教師讓三位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吳太太、楊長雄、李嫂,把劇本在臺上演一遍。評課者對這節(jié)課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大加贊賞,認為符合教學新理念,課堂氣氛活躍;但冷靜地思考,可知三位學生課后要花很多時間(顯然,一兩天很難完成),才能把一篇近六頁紙的文章背得那樣熟練,何況不僅僅是背誦,還需注意自己的神態(tài)、動作。其實學生對這樣的戲劇本身就感興趣,這時更需還學生一片“靜”的天空,讓他們通過默讀去了解劇本內(nèi)容,體會人物語言。
2 課文朗讀需要“動靜結合”
課文朗讀應以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感悟為本,讓學生在閱讀中促進自主性的發(fā)展。這其間,最有利于學生自主體驗的安排莫過于無聲默讀和細吟慢讀,這時課堂需要的是“靜”。但廣大教師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的教改大方向,盡可能活躍課堂氣氛,這種“靜”被廣大教師忽略,不分文體,不論什么樣具體的文章,過于追求形式,都開展放聲讀、齊聲讀、分組讀。這樣的閱讀看似學生都開了口,課堂氣氛喧鬧熱烈,其實是扼殺了個性化、多元化的閱讀。余秋雨說過:“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很多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倍R讀時,學生幾乎全身心地集中在聲音和速度的調(diào)控上,無暇放開手腳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缺乏獨立冷靜的思考;這樣的齊讀,有可能培養(yǎng)出一批缺乏自立性、獨立性的“南郭先生”。筆者不完全否認課文朗讀就不能采用齊讀法,當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感情后,通過齊讀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情,調(diào)節(jié)一下課堂氣氛,未嘗不可,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明確朗讀的目的,留給學生自立思考的空間,有動也要有靜,動靜要結合。
3 教材處理應“動靜結合”
很多時候,教師為了追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為了表現(xiàn)合作探究的熱烈與積極,忽視了語文本身,不能讓學生很好地去親近語言,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有效地運用語言;而是刻意設計一連串簡單的問題,學生不需思考,即可回答,分組活動、自由討論都成了擺設。
筆者最近聽《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一課,教師在讓學生自讀課文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講話的時間、地點、場合,講話針對的是什么人,講話所要達到的目的,講話涉及到的內(nèi)容,從講話中學到了什么。先看第一個問題——“講話的時間、地點、場合”,這樣的問題對于高一年級的學生根本就不需要思考。于是教師話音未落,學生就你一言我一語地搶答開了,課堂確實“熱鬧”。當然接著的一兩個問題也是如此,先學生齊喊,后個別復述,在這樣熱鬧氛圍的影響下,教師竟忘了“從講話中你學到了什么”這個讓人“無從下口”的問題。靜心思考,學生跟著教師熱熱鬧鬧一堂課,得到了什么呢?要知道,培養(yǎng)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是語文課的“主”,必須完成好。俗話說:“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睂W生的暫時凝神靜思絕不是枯死的沉寂,恰是為形成新的高潮而醞釀、蓄勢。當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再相機點撥,引發(fā)議論,就會煥發(f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新的課程改革是需要的,但千萬不能步入另一個誤區(qū),片面求動。須知:齊讀可以活躍氣氛,靜讀更利于思考;熱鬧只是一種表象,興趣來自于對知識的本質理解;熱烈討論表現(xiàn)合作精神,獨思則更利于求深、提高能力。教師應讓課堂張弛有度,動則激情四射,靜則神思飛揚,在動靜相生中盡顯無限魅力。